李慶華 鄭桂仙 蔡木發 蔡靜怡 熊丹 吳國才
感染是血液病房中的常見并發癥,嚴重的感染不僅增加治療的難度和患者的經濟負擔,對患者的預后也有極大的威脅[1-2]。經驗性抗感染治療方案應該參考不同病區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等流行病學資料[3]來制定,為更好地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現對我院血液病房患者的278株致病菌進行藥敏試驗和統計分析。
1.1 菌株來源 2010年1月~2012年4月我院血液內科病房各臨床標本共分離278株致病菌。從同一患者同類標本中分離到的同種菌株不重復計入。其中,血液117株、痰液80株、大便42株、咽拭子15株、骨髓8株、中段尿液7株、其他分泌物9株。質控菌株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及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
1.2 方法
1.2.1 實驗儀器和試劑 VITEK-32型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和藥敏分析儀、革蘭陰性桿菌鑒定卡(GNI+)、革蘭陰性桿菌藥敏卡(GNS-448)、革蘭陽性桿菌鑒定卡(GPI)、革蘭陽性桿菌藥敏卡(GPS)由法國Bio-Merieux公司生產;血培養瓶、血平板、巧克力平板、S-S平板、中國藍平板、肉湯培養基購自江門凱林生物有限公司。
1.2.2 步驟 標本采集和分離培養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2版進行,獲得純化培養后,經革蘭染色、氧化酶試驗等初篩,再在VITEK-32分析儀上進行菌株鑒定和藥敏試驗,嚴格按儀器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2.1 細菌分布情況 我院血液病房分離出的278株菌中,革蘭陰性菌138株(49.64%),革蘭陽性菌99株(35.61%),真菌41株(14.75%)。所有病原菌的種類與構成比見表1。
2.2 常見病原菌對各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產ESBLs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腸埃希菌陽性率分別為28.57%和65.52%。甲氧西林耐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占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92.59%。所檢測出的四份金黃色葡萄球菌中兩份為甲氧西林耐藥金葡菌(MRSA)。主要病原菌的耐藥率見表2。

表1 血液病房中278株分離病原菌的構成比
通過統計分析,我院血液病房中仍以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為主,但有下降趨勢。真菌居末位,但有上升趨勢,與其他文獻報道相一致[4]。革蘭陰性桿菌中主要致病菌依次為肺炎克雷伯氏菌35株(12.59%)、大腸埃希氏菌29株(10.43%)、銅綠假單胞菌19株(6.83%);革蘭陽性球菌中主要致病菌依次為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10.07%)、草綠色鏈球菌15株(5.40%)、類糞腸球菌14株(5.03%);真菌主要致病菌仍以念珠菌為主。
革蘭陰性桿菌中,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耐藥性在不斷增加,其中產ESBLs也是耐藥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5]。在大腸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最主要的耐藥機制是產生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本研究中,所培養出的革蘭陰性桿菌中,產ESBLs的大腸埃希菌陽性率為65.52%,而肺炎克雷伯氏菌陽性率為28.57%,低于葉曉光等報道的43.4%[6]。革蘭陰性桿菌對碳青酶烯類的敏感性最高,對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仍有較好敏感性,與孟凡凱等報道相似[7]。大腸埃希菌對美羅培南和亞胺培南敏感性最高(100%),其次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西丁、頭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而對其他的常用抗菌藥物均顯示出較高的耐藥率。

表2 主要病原菌的耐藥率(%)
革蘭陽性球菌中,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是檢出率最高的革蘭氏陽性菌,與周文靜等[8]報道一致,甲氧西林耐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占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92.59%,其對β內酰胺類、頭孢菌素類、碳青霉烯類、β內酰胺酶抑制劑復合物耐藥。所檢測出的四份金黃色葡萄球菌中兩份為甲氧西林耐藥金葡菌(MRSA)。腸球菌屬占革蘭陽性菌的29.29%,也呈多重耐藥,對慶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環素、青霉素G、利福平等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均較高。葡萄球菌和腸球菌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寧仍較敏感。未檢出對萬古霉素耐藥的葡萄球菌和腸球菌。
真菌感染也不容忽視,此次菌群中檢出真菌共41株(14.75%),其中,念珠菌37株,曲霉菌4株。所檢測出的念珠菌中,除5株對氟胞嘧啶耐藥外,其余均對抗真菌藥物敏感。在治療過程中,由于血液病患者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廣譜抗菌素等的廣泛應用,易導致各種真菌感染的發生,其中,肺部感染就是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9]。真菌感染不但影響惡性血液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甚至可以導致患者死亡。因此,應注意對血液病患者合理應用抗生素[10]。治療原則個體化,選取敏感性藥物對癥治療,盡量避免合并真菌感染的發生。
綜上所述,根據不同醫院不同地區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特點等情況,可以指導早期經驗性用藥,加強對血液病患者感染的治療,對患者疾病的治療以及預后起到積極的干預作用。
[1]文細毛,任南,吳安華,等.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網白血病患者醫院感染資料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6,5(1):29-31.
[2]Bodey GP.Management of persistent fever in the neutropenicpatient[J].Am J Med,2000,108:343-345.
[3]Rolston KV.Management of infections in the neutropenic patient[J].Annu Rev Med,2004,55:519-526.
[4]宋陸茜,常春康,蔣燕群,等.血液科病房臨床分離菌株的變遷及耐藥性分析[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8,7(5):526-531.
[5]夏云金,劉莉榮,萬楚成,等.惡性血液病并發醫院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陽性細菌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5):605-607.
[6]葉曉光,王若倫,林紅燕,等.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耐藥譜動態觀察[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5):492-495.
[7]孟凡凱,陳中舉,朱旭慧,等.2006~2009年武漢同濟醫院血液科病房主要病原菌耐藥性變遷[J].臨床內科雜志,2011,28(8):556-559.
[8]周文靜,馬筱玲,高朋,等.惡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1,11(4):291-294.
[9]郭旭霞,張慧智,紀愛芳,等.惡性血液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3):193-194.
[10]Kanathezhath B,Shah A,Secola R,eta1.The utility of routine surveillance blood cultures in asymptomat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patients[J].Pediatr Hematol Oncol,2010,32(4):327-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