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芬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us B hepatitis,VBH),是目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水平的重要疾病之一。我國是一個乙肝大國,乙肝感染率一直居高不下,據相關文獻報道,1992年我國乙型肝炎感染率為9.75%,2006年乙肝感染率為7.18%。青少年是國家的棟梁,但是我國現在青少年的乙肝感染率也是不容樂觀的,因此必須加強對他們進行乙肝健康知識的教育,保護青少年的健康[1]。下面結合2007~2011年孝南區應征青年的表面抗原和轉氨酶的具體檢查結果進行詳細分析。
1.1 對象 2007~2011年孝南區應征男青年4497人,中位年齡19歲。檢測對象均為內外五官科檢查合格人員;根據戶口所在地,將檢測對象分為兩組:一組為城鎮組,城區四大街應征青年1327例;二組為農村組,孝南區各鄉鎮應征青年3170例。
1.2 血清標本 所有標本均空腹采血,肝素抗凝,分離血清,當日檢測。
1.3 方法 HBsAg采用ELA法,HBVEIA試劑盒購于上海科華公司,批號061117,靈敏度Ing/ml;為合格部頒標準;ALT采用酶速率法。用日立7170A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ALT試劑盒為中生公司生產,批號070215,都嚴格按操作說明書操作。
1.4 試劑盒儀器 HBsAg由珠海麗珠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96T表面抗原檢測試劑盒;ALT由上海科華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酶速率法液體雙檢測試劑;儀器有芬蘭生產的全自動酶標儀和洗板機;日本日立70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5 判斷標準和質量保證 ALT結果大于40U/L為異常,HBsAg按試劑盒判斷標準判斷結果;由衛生部提供的HBsAg質控血清(1ng/ml),朗道公司提供的定值質控血清。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PEMS3.1統計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007~2011年應征青年HBsAg陽性率和ALT異常異常率結果(見表1)。

表1 2007~2011年應征青年HBsAg陽性率和ALT異常率結果
2.2 2007~2011年應征青年城鎮組與農村組HBsAg、ALT檢測結果(見表2)。

表2 城鎮應征青年和農村應征青年組HBsAg、ALT檢測結果對比
從上面兩表的結果不難看出,我國青少年乙肝的感染率是不容樂觀的,僅在表格中顯示的2007~2011年孝南地區的應征青年的乙肝感染率就達到5%左右,并且在這些表面抗原陽性的人群中超過9%的人有轉氨酶的升高,城鎮組和農村組對比,農村組的表面抗原陽性率為5.96%,明顯高于城鎮組,但是城鎮組中表面抗原陽性的青年有11.61%出現轉氨酶異常,明顯高于農村組。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該病在世界各地流行,也是我國當前流行廣泛、危害嚴重的一種傳染病[2]。文獻報道,1992年我國乙型肝炎感染率為9.75%,2006年乙肝感染率為7.18%。乙型肝炎病毒主要侵犯兒童和青壯年。乙肝感染后即可長期無癥狀攜帶,也可表現為急慢性肝炎或輕度肝損傷,進一步可發展為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甚至死亡。乙肝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大,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疾病[3]。
3.2 從統計數據可見 應征青年的乙肝感染攜帶率為4.96%,ALT異常率為9.54%;城鎮應征青年的乙肝感染攜帶率為2.56%,ALT異常率為11.61%,農村應征青年的乙肝感染攜帶率為5.96%,ALT異常率為8.67%。城鎮應征青年的乙肝感染攜帶率和ALT 異常率與農村應征青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城鎮應征青年的乙肝感染攜帶率明顯低于農村應征青年,而城鎮應征青年的ALT異常率卻高于農村應征青年。
應征青年作為特殊的健康人群,與社會各方面接觸少,乙肝感染攜帶率(4.96%)低于一般健康人群的7.18%(2006年)。2007~2011年,應征青年的乙肝感染攜帶率有下降趨勢。與文獻報道1985~1999年孝南區應征青年乙肝感染率13.13%明顯降低[4]。
從5年的應征青年HBsAg和ALT檢測結果分析可得出,應征青年的乙肝感染攜帶率低于一般健康人群,但他們的乙肝感染攜帶率和ALT異常率在城鄉之間存在有明顯的差異,這也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預防為主是控制乙肝危害的主要措施,同時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是控制乙肝流行的重要環節。
[1]朱黎明,朱英杰.少數民族地區孕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調查分析[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5,4(2):73-74.
[2]楊紹基.傳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2-41.
[3]陳俊元,李忠華,潘雙舟,等.孝南區1985—1999年應征青年HBsAg陽性調查[J].職業與健康,2001,17(12):110-111.
[4]梁曉峰,陳園省,王曉軍.中國3歲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9):6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