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東廣州510545)
從進出口商品總額來看,1987年廣東省進出口總額為210.37億美元,其中出口為101.40億美元,進口為108.97億美元,逆差為7.57億美元;1988年廣東省進出口總額雖有增加,但逆差增大到13.85億美元;此后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并實現了順差。2000年廣東省進出口總額為1701.06億美元,2010年則上升至7846.6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26.4%,比2000年增長近4.6倍,比1987年增長近37.3倍。
從貿易方式來看,廣東省政府出臺多項政策力促“簡單加工裝配”向“勞動、資金、技術三密集”轉變。2000—2010年,廣東省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機電產品,由2000年的499.75億美元增至2010年的3156.89億美元,由占全省出口總額的54.4%增至63.56%;其次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由2000年的170.2億美元增至2010年的1753.52億美元,由占全省出口總額的18.52%增至35.3%;農產品出口最少,占比不到2%。總體上廣東省是以機電產品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貿易為主的省份。
從商品類別來看,按海關進出口商品分類方法,廣東省進出口商品可分為二十大類,其中出口排在第一位的商品是第十六類“機械、電氣設備,電視機及音響設備”;“車輛、航空器、艦艇及運輸設備”;“儀器、醫療器械、鐘表及樂器”。三類產品出口額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60.3%上升至2010年的63.6%,“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塑料橡膠及其制品”、“鞋帽傘杖、加工羽毛、人造花”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所占比重下降,三類產品出口額合計占廣東省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5年的15.3%下降至13.6%。
總體而言,廣東省的資源密集型產品(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不斷下降,資本密集型產品(主要是機械及設備)出口比重不斷上升,但生產環節仍屬于勞動密集型的最終加工裝配環節,廣東省出口仍以加工貿易為主。
1.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匈牙利經濟學家貝拉·巴拉薩提出度量一國的比較優勢,即指一國(地區)某種產品出口值占該國出口總值的份額與該種產品的世界出口總值占世界所有產品出口總值的份額的比率。它反映一國某種產品在世界出口貿易中的競爭強度與專業化水平。后來巴薩對其進行改造,旨在度量一個國家在其所處的經濟區域的國際競爭力的區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即一個國家某種產品的出口總值占這個國家出口總值的份額與該種產品在一個區域的出口總值占該區域所有產品出口總值的份額之比,它反映一個國家的某種產品在區域出口貿易中的競爭強度和專業化水平。一般認為,若RCA>2.5,表明該產品具有極強的出口競爭力;若1.25<RCA<2.5,表明該產品具有較強的出口競爭力;若RCA<0.8,則表明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較弱。
2.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TC表示一國或地區某一類產品的凈出口率,其計算公式為:TC=(Xi-Mi)/(Xi+Mi)。由于對世界整體而言,Xi≈Mi,TC≈0,所以該指標(大于或小于0及數值的大小)也反映相對于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而言,一國或地區的某一類產品是處于競爭優勢還是劣勢以及優劣勢的程度。在本文中,Xi和Mi分別表示廣東省第i類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C的取值范圍為[-1,1],當其值接近于0時,說明廣東省第i類產品的競爭優勢接近平均水平;大于0說明廣東省在第i類產品上具有競爭優勢,且越接近1則競爭力越強;反之則說明競爭力較弱。
3.Michaely指數MI。該指數表示為:MI=Xi/∑Xi-Mi/∑Mi,反映一國或地區某一類產品進出口相對于本國或地區整體進出口的優勢或劣勢,比較靜態分析還反映該類產品進出口相對該國或地區總體進出口的變動趨勢。在本文中,Xi和Mi分別表示廣東省第i類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Xi和∑Mi分別表示廣東省的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MI的取值范圍為[-1,1],正數表示廣東省第i類產品出口相對于本地區整體出口具有比較優勢,負數表示廣東省第i類產品出口相對于本地區整體出口具有比較劣勢。
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廣東省實際情況,本文中按統計年鑒將進出口商品分為農產品、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三大類。數據來源于廣東省統計年鑒及中國統計年鑒,經整理并計算得出廣東省各類進出口商品各年份的RCA、TC和MI指數。
對2000—2010年廣東省三類商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進行計算得出圖1。從圖1可知,廣東省農產品貿易的RCA指數在2003—2009年一直低于0.8的水平,整體上出口競爭力較弱,但2009年之后迅速上升到1.04的水平,作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農產品顯示出中等的競爭力。而機電產品的RCA指數除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之外,基本保持在1.25以上的水平,說明廣東省機電產品加工貿易或是機械設備等方面具有極強的競爭力,比其他省份更具優勢;而高新技術產品的RCA指數基本維持在0.8~1.25之間,具有中等的出口競爭力,略強于其他省份。

圖1 2000—2010年廣東省三大類出口商品的RCA指數
從產品的TC指數來看(見圖2),農產品、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都小于0.3的水平,整體競爭力不強,其中機電產品指數最高,呈現上升趨勢,說明機電產品競爭力逐年在提高;而高新技術產品同樣如此,競爭力雖在增強,但發展后勁不如機電產品,不過雖然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對外貿易處于逆差,而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在對外貿易中則不時呈現順差,TC值從2003年之后一直在0~0.1之間,整體競爭力開始凸顯。而廣東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TC指數最低,變化也最大,基本上沒有競爭力。原因是廣東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開始轉向技術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優勢在逐年喪失(見圖2)。

圖2 2000—2010年廣東省三大類出口商品的TC指數
通過圖3可看出,廣東省農產品出口的MI指數一直為負數,處于比較劣勢(其進口大于出口),這主要是由于廣東省缺乏農產品資源;機電產品的MI指數基本上大于零,說明機電產品出口已從比較劣勢轉為比較優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機電產品出口的影響最大。結合行業貿易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廣東省的辦公用機械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出口量很大。不過,該類產品的進口量也很大,主要是加工貿易,且以勞動密集型的最終加工裝配環節為主;而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MI指數,除2004年、2009年和2010年三年為正值之外,其它年份均為負值,說明政府對高新技術的投入不夠大,該類產品的進出口優勢還未充分體現出來。

圖3 2000—2010年廣東省三大類出口商品的MI指數
1.廣東省在農產品出口貿易上呈現出比較劣勢,原因在于該類產品為初級產品,而廣東省缺乏這類自然資源,這是難以改變的,但是對于呈現出的惡化趨勢,應予以關注。
2.廣東省機電產品(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如機械、電氣設備、電視機及音響、車輛、航空器、船舶及有關運輸設備的出口表現出較強的比較優勢;但也有部分產品,如儀器儀表、電子產品等需要大量進口,特別是辦公用機械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的出口,正逐漸變劣勢為優勢,但該類產品的出口方式主要是加工貿易。而近幾年由于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其價格優勢正在減弱,該產業面臨技術升級的嚴峻挑戰。
3.廣東省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品,即高新技術產品的比較優勢還不太明顯,如進口結構中電子產品占據主導地位,目前計算機通信及集成技術還需要大量進口;而生物技術相關產品占比太低,缺乏持續發展能力。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以水平分工方式參與國際分工,其中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的競爭優勢較為明顯,但缺乏自主核心技術,對境外技術過分依賴,并且高新技術產業內各行業發展不平衡。但隨著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其優勢將會不斷凸顯。
總體而言,通過RCA指數分析可以看出,國際金融危機對廣東省進出口貿易影響較大。目前,廣東省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產品主要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機械加工設備對廣東省出口貢獻很大。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逐年下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如設備制造、新技術的開發等的比較優勢還沒有凸顯出來,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大投入,同時加快結構調整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需求。
[1]傅朝陽.我國出口商品比較優勢的實證分析:1980—2000[J].國際貿易問題,2005(4):11 -16.
[2]魏浩,毛日,張二震.中國制成品比較優勢及貿易結構分析[J].世界經濟,2006(2):32-38
[3]發展質量顯著提升,開放結構不斷優化——“十一五”時期廣東對外經貿發展情況綜述.廣東統計信息網 www.gdstats.gov.cn,2011-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