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力宇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遼寧大連116052)
教育部和財政部于2012年3月15日頒布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教技[2012]6號文件”),3月16日又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為“教高[2012]4號文件”)。這兩個綱領性文件圍繞高等教育改革問題,從社會環境、教育體制創新、特色化發展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如何按照文件的意見來實施并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各高校需要認真思考和努力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在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各種方法和途徑中,課程規劃和管理工作的改革和提升是一個重要環節。
目前我國高校各專業的課程規劃和管理(包括執行、監督、修改、完善等工作),基本上都由各自專業建設委員會或專業帶頭人牽頭作出人才培養計劃,然后據此作出相應的課程規劃,通過教務處的各個部門實施全面管理。各專業的課程規劃隨著社會需求、人才培養方向和培養模式的變化,將適時作出調整。
從課程規劃制定和管理的過程可以看出,課程規劃和管理更多著眼于學校的立場和角度,大多沿襲學校傳統做法,很少作出創新和突破,而且也很少考慮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提高教學質量也成為紙上談兵。
隨著科學技術和知識的爆發性增長,網絡的普及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速,知識更新的周期在縮短,知識普及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而這一現象反映到高校課程規劃方面就是課程規劃跟不上社會需求的變化。常常出現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特別是一些更新周期很短的應用型知識,已經過期和滯后。另一方面,社會急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各高校因為各種原因及條件的限制難以對學生進行培養。于是一方面畢業生求職者眾多,而企業卻招不到想要的人才。即便是招聘來的新人,也需要企業花費大量的時間、資金和精力去培訓,造成高校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和企業用人成本的上升。
我國的高考和高校錄取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選擇專業的自由度。很多學生為了選擇名校,不得不在專業的選擇上作出讓步。即便是自己選的專業,也會因為受到家長和社會輿論導向的影響,或者是當初對專業的了解不夠充分,錯誤地選擇了并不適合自己的專業。這是很多大學生到了大學以后對專業失去興趣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校系部和專業設置這道隱形的壁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拓展所屬專業以外知識的渠道,無法滿足學生對學習的多元化需求。
高校各專業的課程規劃和管理不是一成不變的。每所高校都會根據自身和專業發展狀況,對課程規劃作出適時的調整,以適應社會需求、人才培養方向和培養模式的變化。雖然大多數高校已經認識到現有的課程規劃和管理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保守觀念和傳統的管理體制制約,使得教學改革一直難有作為。特別是涉及到課程規劃和管理方面的調整問題時,由于會涉及到高校教學管理各個方面的關系和利益,且工作繁雜,而成為無人愿意觸動的敏感地帶,因此很難提出具有創新性和實質性的改革舉措,這使得高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同時學生對高校教育的滿意度也在逐步下降。
在課程規劃和管理的過程中,如果只是站在高校自身的角度,難免會落入適應高校自身眼前利益的老套。因此,要適應社會的需求,就必須深入到社會用人的第一線,了解社會的需求,據此制定課程規劃。“教高[2012]4號文件”明確提出,“制定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基礎要求,開發創新創業類課程,納入學分管理。大力開展創新創業師資培養培訓,聘請企業家、專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擔任兼職教師。”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刪除原來課程規劃中與實踐完全不符或脫節的內容安排,同時要摒棄原來課程設置繁雜的教條框架,通過直接引進和聘用一線的專家和技術人員,根據專業與社會需求的實際情況,邊實踐、邊摸索,開設創新創業類型的課程。
學生是高校人才培養環節中最重要的內在因素,但長期以來在高校的課程規劃和管理中卻很少考慮學生需求,與“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宗旨相違背。因此,在今后的課程規劃和管理中,應該認真考慮現在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需求情況,盡可能通過靈活多變的課程規劃和管理滿足學生對學習多方面的需求。
“教高[2012]4號文件”提出,“落實和擴大高校學科專業設置的自主權,按照學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改革教學管理,探索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專業,自主選擇課程等自主學習模式”。根據這一精神,高校可以在專業課程規劃和管理方面大膽改革,加快改革步伐。
首先,應該嘗試放寬各專業選修課的各種選修限制,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放寬或取消選修課模塊設置中最多可選擇門數和學分的限制。這樣有利于學生選擇自己擅長的專業方向,或進一步學習某一專業方面知識;二是盡量取消各專業之間對于選修課的選擇限制。對于有特殊要求的選修課可以增加選修條件的限制,但是不應以所屬專業作為限制選課的條件。這樣有利于學生選擇自己所在專業以外的課程,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實現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提供有利條件。
其次,減少必修課在整個課程規劃中所占的比重,相應提高選修課的比重。除了專業核心課,以及不可或缺的一些專業基礎課以外,其他課程都可以考慮設置成選修課。同時通過專業選修課和非專業選修課的框架設置,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選擇課程。
第三,改變課程規劃并擴大選課的自主范圍,相應調整學分計算方法。實現各專業課程共享的同時,也要實現學分的合理換算和相互承認。以鼓勵和保證學生實現自主選擇專業、自主選課的自主學習模式。
目前,在高校的課程規劃中,不設置高等數學、線性代數這類課程的專業屈指可數,而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在各專業的應用和社會實踐中并非不可或缺,這顯然與專業需求和社會需求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按照“教高[2012]4號文件”提出的“落實和擴大高校學科專業設置的自主權,按照學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可以根據專業需求,刪除類似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等對于一些專業可有可無的課程,增加與本專業或邊緣專業相關的課程。對于必須開設此類課程的專業,也可以根據專業需求和學生的情況,設置出不同難度級別,并賦予不同的學分,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和專業需求,有條件地選擇這類課程,從而避免不考慮專業差別和專業需求的一貫式、無差別的填鴨式教育。
另外,對于課程規劃的制定,應該征求學生,特別是即將畢業和已走入社會有工作經歷的畢業生的意見和建議,對合理之處加以采納,作為制定課程規劃和教學管理的重要參考,這樣制定出的課程規劃和教學管理制度才有可能同時滿足學校、學生、社會等多方的需求,真正實現創新式的專業課程設置,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
以上高校課程規劃和管理的改進措施,主要是參照教育部的文件,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結合高校目前課程規劃和教學管理中的問題,探討從社會、學生、高校的多角度來實施創新式的人才培養模式。而這一探討也僅僅是圍繞“教技[2012]6號文件”和“教高[2012]4號文件”提高教學質量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提高教學質量所涉及到的其他環節問題,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和實踐過程中,通過不斷的摸索和創新來加以實現。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578/201 204/xxgk_134371.html,2012 -03 -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zcwj/201204/xxgk_134370.html.201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