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義軍 姜慶付
(哈爾濱市商業大學經濟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8)
由于產業競爭力的來源廣泛,因而,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也必定是多層次的。這些因素可以劃分為:基礎因素、核心因素和環境因素。基礎因素是指影響產業競爭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基礎公共設施、文化底蘊、資金豐裕程度、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等因素。其中,基礎公共設施包括公路、通訊設施、電力供應、水等產業生產所必需的條件;核心因素是指在產業競爭力形成中起關鍵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企業素質、技術創新、產業組織結構等;環境因素是指來自產業外部,對產業競爭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較強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場競爭中的政府作用和制度環境等。沒有競爭就沒有競爭力,一個國家或地區要提高其產業競爭力就必須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構建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
技術創新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產業生產率;有利于企業產品差異化戰略的實施,使新產品迅速占領市場;有利于促進生產與管理方式的改善等。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條件下,技術創新對產業競爭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更為突出的作用。
1.從影響因素研究產業競爭力。劉曉輝,郭繼鳴,馬冬梅(2007)通過對現有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理論模型的分析,提出了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的新框架。該框架主要是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來界定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并指出知識吸收和創新貫穿于影響產業國際競爭力三個層面中,一個產業要獲得較強的競爭力,就要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并進行再創新。朱波強,賴勝強(2009)認為高新技術產業是區域高速發展的產業,提高區域內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已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從外生和內生性因素兩個方面研究了影響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的因素,提出產業產出、產業投入等六個因素是影響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2.研究產業科技創新與技術創新。王俊,朱衛東(2010)通過對科技創新的含義和影響因素的分析,結合安徽省汽車產業科技創新的現狀運用分析方法對汽車產業科技創新內部存在的優勢和劣勢、外部存在的機會和威脅進行了具體的分析,提出了汽車產業科技創新戰略。徐迅(2010)認為,紡織與服裝是生產體系的一個整體,服裝業的繁榮、發展與紡織業緊密相連。中國加入WTO之后,服裝市場日益向小批量、多品種、個性化、高檔化發展,傳統紡織業必須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以面料科技創新為出路,加強高檔次和高科技含量面料的開發,打造我國的高檔服裝品牌。
1.技術創新能降低產業生產成本。一般來說,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越強,運用創新成果越多,其生產成本就越低。改進生產技術,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提高產出率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降低生產成本是產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之一。
2.技術創新能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當某一產品的技術趨向成熟時,其競爭的主要內容是成本和價格。這種情況下對于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國家是不利的,要獲得明顯的競爭優勢比較難。所以要重新獲得競爭優勢,就必須通過技術創新,不斷開發新技術,追求產品的差異化。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較大競爭優勢。
3.技術創新能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生產效率的提高是產業競爭力增強的重要標志,其主要依賴于技術創新。一是通過技術創新研發更新生產設備和工具,二是通過工藝創新,改進生產流程和方法,在生產裝備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產量。三是通過組織創新,采用更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增加單位時間的產出量。
4.技術創新能提高產品的質量。產品的質量水平是決定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前提。由于產業競爭具體表現為同類產品的競爭,其質量問題會直接影響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生產裝備的國際化水平和產品的技術含量是影響產品質量和檔次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產品質量就必須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生產裝備和國際化水平和技術含量。
5.技術創新能推進產業內部結構高度化。隨著國際間經濟競爭的日益加劇,產業競爭已逐步呈現出以高技術產業和產品競爭為主的態勢。這是因為,傳統技術已經成熟并得到普遍擴散,致使競爭各方獲得優勢的難度加大。各國都通過開發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投入市場,以取得競爭優勢。表現在產業競爭力方面,即高技術產品所占的比重越高,產業內部結構高度化程度越高,其競爭優勢就越明顯。
1.模型的建立
本文從實證分析角度說明技術創新對服裝產業競爭力的作用,同時考慮經濟的標準變量(要素稟賦)和技術創新的變量。對于要素稟賦狀況,以人均年末固定資產凈余額來衡量,技術創新則用各行業R&D經費的投入強度來衡量。由此,可以給出計量經濟模型的一般形式為:

式中,TC為貿易競爭指數,計算方法是進出口差額除以進出口總和,即X-M/X+M,其中,X為出口額,M為進口額;PFA為人均年末固定資產凈值,計算方法是服裝業年末固定資產凈值除以服裝業年末職工人數;R&D為服裝業研究經費的強度(因為缺少中國服裝業研究與開發經費的資料,因此以服裝產業科學活動經費作為替代)。R&D為服裝業科技活動經費除以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由于中國行業的科技活動主要由兩個部門進行,因此作如下劃分:R&D1為政府研究機構經費的投入強度,政府研究機構經費的投入強度:政府在服裝產業第i年的投入強度=服裝產業在第i年投入/產業第i年的主營業務收入。R&D2為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經費占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e代表殘差,表示解釋變量的估計值與觀測值的差。
2.數據來源
服裝業年末固定資產凈值、服裝業主營業務收入、服裝業年末職工人數及服裝業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經費占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政府在服裝業的科研投入和政府在所有行業的科研投入來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本文采用2003—2009年時點數據的原因主要在于資料短缺,尤其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統計指標也在不斷變化。
3.實證分析
通過數據整理,并用Eviews軟件分析得出如下結果:

R-squared的值為8.943802,說明技術創新對服裝業的競爭力具有正的影響作用。結果表明不論是政府研究機構的技術創新還是企業的技術創新都對競爭力具有正向的作用,所以企業與政府應該加大科研投入。
1.積極引導教育和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應加大資金投入,政府首先針對中西部調整教育資金的投入,地方政府應該積極籌措資金,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工資及福利待遇水平以留住優秀人才,不致其外流。國家應鼓勵東部地區幫助中西部地區,并加強合作和交流。如東部紡織高校設立面向中西部地區的定向專業,畢業生要到中西部地區就業;中西部高校教師資定期去東部高校參加培訓以提高專業水平與教學質量;支持東部紡織科研院所到中西部地區建立分支機構。
2.加大對紡織產業西移的引導和扶持力度。面對新一輪的原料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中西部的原料和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吸引了東部地區紡織產業戰略西移。中西部地區應抓住機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制定優惠的產業政策吸引更多知名紡織企業來本地建分廠或者并購本地企業,引進先進的企業管理制度,帶動創新能力提升,加快對外開放和市場化進程。在引進企業的同時,政府應制定長期戰略,保持政策連貫性,避免政策的斷層導致企業經營環境惡化,產業轉移前功盡棄。
3.以新農村建設培育農村紡織品消費大市場。實行土地集中管理股份制,聘用專業的企業經紀人按現代企業模式經營,農村可開辦紡織服裝加工廠,村民可按自有土地入股年底分紅,在生產的過程中可以支付傭金形式雇傭村民,剩余的勞動力可鼓勵到東部就業,村委會幫助村民找工作,并全程負責與就業企業簽訂法律合同以并保證其合法權益;村政府公開收入,防止貪污腐敗。加大政府財政投入,提升農村城鎮化水平,農民收入提高將會擴大農民對紡織品的消費需求。
[1]王俊,朱衛東.安徽省汽車產業科技創新swot分析[J].價值工程,2008(11).
[2]徐迅.以面料的科技創新打造服裝品牌[J].絲綢,2001(11).
[3]劉曉輝,郭繼鳴,馬冬梅.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3).
[4]陳穎.產業競爭力影響因素與產業政策作用機制分析[J].商業時代,2009(10).
[5]朱波強,賴勝強.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研究[J].攀枝花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