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飛,謝 浩
城市發展的進程不僅體現在城市的工業化水平,還體現在城市的信息化需求與信息化水平以及城市“兩化”融合的程度。智慧城市作為城市智慧化進程的高級階段,著重在透徹感知、全面互聯、協同運轉、智慧服務等方面,對實現“兩化”融合、提高市民幸福指數、提升城市整體競爭力,最終實現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向電信行業,政府主導的智慧城市建設與運營,也為電信運營商創造出合作共贏的大平臺,使電信運營商有機會擺脫傳統市場的紅海競爭,共同發力“兩化”融合迸發出的藍海市場。
(1)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需要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人流、物流的密集,天災人禍帶來的損失往往比過去慘重得多。美國9·11事件、汶川大地震等突發事件再次向人們敲起警鐘:人口密集的城市如何才能及時有效地應對突發事件,將損失減少到最低。當前,城市重大公共緊急事件應急聯動己經成為政府面臨的一大挑戰,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現實需要。
(2)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城市信息化的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城市信息化已經成為城市現代化發展的主要趨勢,成為衡量城市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內容[1]。城市信息化對于提升城市的載體功能、整合社會資源功能、配置生產要素功能和加強城市綜合管理功能,進而解放生產力有著巨大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設會更好地實現現代城市“信息集散”的功能,意味著城市功能全面實現智慧化,更好地促進城市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3)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城市智慧化發展使得智慧交通、智慧景區、智慧醫療等進入了城市市民的生活,創造了高效率和高品質的生活環境,提高了市民日常的生活水平。同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也是賦予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
智慧城市是指通過互聯網把無處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體的智能傳感器連接起來(物聯網),實現對現實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計算等智能處理技術對海量感知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實現網上城市數字空間與物聯網的融合,并發出指令,統一處理城市管理、市民公共生活等問題,用最少的資源消耗,保證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它標志著城市進入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城市競爭力的整體展現。
目前,國內外有上千個城市紛紛開展以無線城市、智慧城市為主題的城市智慧化建設,并取得了廣泛的社會效應。下面簡要介紹一下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方案和運營模式。
智慧城市建設的主流技術主要是以Wi-Fi、3G網絡(后期為LTE)和WiMAX為代表,分別滿足用戶在固定、游牧和高速移動狀態下對網絡的需求[2]。
Wi-Fi主要是一種局域網技術,覆蓋范圍應在接入點的100~350 m,下行數據傳輸速率為 11~54 Mbit/s,門檻較低,傳輸速率較快,但易受干擾,安全和漫游性較差。
3G是一種廣域網移動通信技術,覆蓋范圍應在基站范圍的 1~3 km,下行數率可保證 384 kbit/s~3 Mbit/s,可實現移動無縫切換,安全性和漫游性較好。
WiMAX也是一種廣域網移動通信技術,覆蓋范圍應在基站的 3~10 km,下行速率最高可達 40 Mbit/s,可為3 km內移動用戶提供15 Mbit/s的下行傳輸數率,安全性與漫游性與Wi-Fi相似。但其需要使用的3.3 GHz波段在我國為TD-SCDMA專用。
具體對比見表1。
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主要以3G技術為主、Wi-Fi技術為輔的手段[3],在公共熱點地區用 Wi-Fi來保證用戶高速上網的需求,城市主體采用3G覆蓋來保證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對網絡的需求。
(1)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技術是實現智慧城市建設戰略的基礎。互聯網實現了計算機的聯網,物聯網則是集傳感器、傳感器網絡及射頻識別(RFID)等感知技術,通過通信網與互聯網技術、智能運算技術等,實現以全面感知、可靠傳輸、智能處理為特征,連接物理世界的網絡。
(2)云計算平臺
云計算并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一種新的服務方式。它以應用為目的,通過互聯網將大量的硬件、軟件和數據等資源按照一定的結構體系連接起來,并隨應用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結構體系,建立一種內耗最小、功效最大的虛擬資源服務中心,組成一個龐大的資源池,并作為服務通過網絡傳輸給用戶[4]。
智慧城市主要的運營模式有5種:政府獨資建設模式、ISP模式、廣告模式、聯盟模式和“政府主導+電信運營商建設”模式。
政府獨資建設模式為政府對智慧城市建設進行獨立規劃、投入和維護,建成后免費為政府事業單位和廣大市民提供服務,如南歐的馬其頓。
ISP模式為政府委托相關企業進行建設。政府承諾承建企業項目建成后,通過對政府、企業和普通用戶進行不同業務服務的收費來回收成本,如中國的臺北。
廣告模式是指由政府選擇企業進行建設,完工后所有業務對公眾用戶采取免費形式。而投入的成本允許承建企業通過賺取商業廣告的模式進行回收,如英國BT公司。
聯盟模式是通過加盟商開放自己的資源實現共享,再通過云平臺進行智慧整合,形成智慧城市。而盈利方式主要采取對非加盟的用戶進行收費,但后期維護十分困難。如西班牙FON公司的運營模式。

表1 智慧城市主流技術模式對比
“政府主導+電信運營商建設”模式是指政府整體把控,并提供相應的政策和資源支撐,說服電信運營商利用所掌握的網絡和資金進行投入建設。承諾使用運營商的部分業務,以幫助運營商回收一定成本。如新加坡的“WireLess@SG 計劃”[2]。
這5種運營模式均有自己的優缺點[5],詳細對比見表2。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絕大部分采取 “政府主導+電信運營商建設”的模式,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 我國的電信運營商主要是國有大型企業,具有較強的社會公益心和責任感;
· 電信運營商有著豐富的網絡建設經驗、雄厚的資金儲備和較強的信息化業務提供能力;
·電信運營商開始大規模部署3G網絡的建設和升級,與智慧城市的網絡建設部分有著相同的訴求。因此,仔細分析各大電信運營商針對智慧城市建設的規劃設計是否能與城市本身特點相契合,就成了建設智慧城市的關鍵。
隨著政府政策的大力引導,信息化需求的擴大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智慧城市已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在電信運營商戰略規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當前,三大電信運營商紛紛采取了切實行動和地方政府簽署協議并啟動建設,為共建智慧城市奠定基礎。
(1)中國移動無線城市建設
中國移動擁有最龐大的移動手機客戶群體、豐富的信息化運營經驗和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自主產權TD網絡。基于優勢,中國移動提出了建設無線城市的構想。通過強政、興業、惠民三大主題,為整個城市提供隨時隨地隨需的無線網絡接入,為政府、企業、市民提供安全、方便、快捷、高效的無線應用服務。
目前,無線城市已在全國30個省份274個城市上線,相關應用更是超過14 000個。此外,中國移動結合不同城市的自身特點還推出了很多本地特色應用,如廊坊的綜合信息服務島項目等。
(2)中國聯通的智慧城市建設
中國聯通利用全球普及率最廣的WCDMA制式3G技術,結合IBM的“智慧地球”,提出了自己的智慧城市建設構想。中國聯通憑借其全業務運營商的優勢,在通信網絡建設、互聯網應用和信息服務等領域,積極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了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能電網、智慧醫療等建設。未來計劃發揮既有技術、終端等優勢,進一步面向公共安全、遠程醫療、智能家居和環境監測等各個行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從而推動智慧城市的深入建設。
(3)中國電信的智慧城市建設
中國電信2011年初正式啟動 “寬帶中國·光網城市”工程,憑借擁有全球最大固定網絡資源的優勢,與政府共同規劃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國電信通過與政府合作建設光網城市,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智慧政務、智慧城管、智慧教育等重點項目的開發,為智慧城市構建有線無線相融合的寬帶網絡以及相關的綜合業務平臺,推動城市信息基礎設施的升級。
智慧城市已成為現代化建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載體,是現代化城市的“第五公共基礎設施”。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需要長期技術資金投入的過程,也需要電信運營商和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共同推動的一項惠民工程。由于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和成熟的產業鏈,當前正在建設或運營的無線城市還未構建出清晰的盈利模式。針對此種局面,筆者認為通過聚合服務的發展方式,來加強電信運營商在建設過程中創造核心價值和應對風險的能力。

表2 5種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對比
聚合服務是指以企業和個人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服務有機體系,成員包括供應商、生產者、競爭者和其他風險承擔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共同發展自身的能力和作用,注意將自身與未來的方向(由一個或數個中心公司確立的)結合起來。具體模式就是利用體系中企業的技術和平臺,聚集多領域的資源和能力,整合各種信息、內容和應用,將不同主體提供的各種業務和服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供給客戶,從而滿足客戶泛在化和一體化的需求,并為客戶創造額外價值的一種服務。
聚合服務作為智慧城市發展模式有以下3方面的優勢。
(1)聚合服務要求各成員企業要建立自己的特色,避免同質競爭
在市場經營中,企業經營的產品越相近,它們之間的同質程度就越大,競爭就越趨于激烈。為了減少正面沖突,企業必須發展與其他企業不盡相同的特色,找到最能發揮自己作用的位置。當然,有一點是要強調的,企業要不斷地發展創新,擁有其競爭對手所不能仿制、替代或超越的優勢。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涉及政府、市民、運營商、設備商、軟件集成商和風險控制者等各方面成員,需要各司其職,避免沖突,從而降低成本。智慧城市聚合服務組成如圖1所示。
(2)聚合服務要求具備核心技術和架構標準
成功的聚合服務需要擁有一種或幾種可能成為給最終用戶帶來巨大利益的基礎核心技術,而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也將成為組織者,組織成員為核心技術提供配套產品和服務。同時,為了產品能夠更好地融合,也為后續演變更加穩定,聚合服務需要一定的架構標準。智慧城市的核心技術是3G網絡和相應的互聯網信息化開發能力,所以聚合服務的組織者即為三大電信運營商。而架構標準的設計,政府相關部門和信息化協會最為適合。這與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主流建設模式——“政府主導+電信運營商建設”的模式完全吻合。
(3)聚合服務有能夠實現規模經濟、客戶全面體驗和持續創新的特點
聚合服務核心產品或服務的推出應能帶來大量的銷售,形成巨大的規模經濟。聚合服務提倡“全面體驗”的推廣模式,在體驗核心產品的同時推廣各種豐富客戶體驗的補充性產品。在產品的規模推廣過程中,企業將確信核心業務不僅現在能給他們帶來利益,而且在未來他們也將受益。促使其持續加強創新能力,以保證業務的長期有效發展。智慧城市聚合服務的發展模式,將使電信運營商認識到規模效益的可觀,同時也讓軟件集成商看到客戶群體的龐大,督促運營商、集成商不斷創造有需求的應用,利用全面體驗的方式進行推廣,反過來進一步促進智慧城市規模化運營。
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智慧城市聚合服務的建設特點,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在建設好智慧城市的同時,推動電信運營商深入競合的開展,改變當前電信業同質競爭的惡性循環局面。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以此推動在運營商競合的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整體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圖1智慧城市聚合服務組成示意
(1)高度重視,有序推進
建設智慧城市是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應當從全局發展高度給予足夠的重視,應該確定一個強有力的主導部門和相應的支持體系來有序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工作。明確主導部門牽頭制定《智慧城市實施方案》,制定發展目標、建設規劃、產業布局以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計劃。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技術標準,為智慧城市順利推動打下良好基礎,擔好聚合服務體系中指導和控制的重任。
(2)充分發揮當地通信管理局作用,加強電信運營商競合引導
政府在部署智慧城市建設的同時,需要充分發揮通信管理局的職能作用,依托通信管理局來推動智慧城市建設中電信運營商間的合作共贏。基于3家運營商的資源和優勢,出臺相關政策進行引導,取長補短,協同打造一流的智慧城市,進而實現不同運營商的客戶,在智慧城市的感知相同。在監管的角度放眼全局,促使運營商在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同時,構建面向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橫向戰略聯盟,逐步實現博弈理論上的帕累托最優,從而推動電信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一基本目標的實現。
(3)加快城市基礎通信網絡建設進度
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有穩定、快速的傳輸網絡支撐,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智慧城市基礎網絡建設的優惠政策,同時推動電信運營商深入做好共建共享的相關工作。通過互聯網、現代通信網和物聯網把城市中的物理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和商業基礎設施連接起來,建設成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礎設施。
(4)加快網絡和信息資源的整合力度,促進聚合服務體系的建立
網絡整合方面需要政府牽頭,讓3家電信運營商和廣電公司將已有的電信網、互聯網、電視網及其他非經營網絡融為一體,并切實做好互連互通的保障工作,實現網絡上的無縫覆蓋;信息資源方面需要政府牽頭搭建一個數據共享中心,鼓勵電信運營商、軟件集成商、硬件設備商和其他領域的優秀企業加入其中,促進聚合服務體系的建立。
(5)加大城市管理的信息化進程
智慧城市的建設要充分利用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的支撐,通過物聯網的全面感知、智慧傳送與云計算多源異構數據的融合處理,進行城市管理的智慧反應。上述技術正是電信運營商的主流成熟技術,政府可以協調3家運營商合作實施物聯網應用項目與搭建云計算共享平臺,讓運營商在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同時獲得可觀的收益,從而提高運營商建設智慧城市的積極性。
(6)創造盈利空間,實現良性運營
智慧城市通過網絡、信息等方面的整合,利用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可以為市民提供各項服務。但由于市民從事的職業、愛好和需求不同,對于智慧城市的服務需求也各不相同。這就為智慧城市的承建者——電信運營商提供盈利的可能。政府可以引導運營商根據不同市民的需求,推出不同特色的應用服務:如免費類的水電煤氣費查詢、公交車到站查詢、政務預約辦理等服務。這種免費類服務分為兩種實現模式:一種是限時免費模式,即通過手機認證方式,對用戶查詢信息的時間做一定限制,避免用戶時刻在線,造成Wi-Fi AP擁堵,瀏覽速度變慢;另一種是運營商為星巴克、必勝客等公共商戶免費搭建Wi-Fi熱點,公共商戶向其顧客提供免費Wi-Fi網絡服務的同時,使用運營商其他信息化產品。通過向基礎客戶提供免費實用類服務黏住客戶,向有特殊需求的客戶提供增值類服務進行收費,運營商之間合作分成共同開發藍海市場,實現智慧城市規模收益的良性運營模式。
電信運營商在智慧城市領域的競合不僅有利于電信業的整體發展,而且有利于深度促進“兩化”融合,提高城市的競爭力,進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內外的實踐已經證明,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問題是運營模式的問題,正確的運營模式是實現智慧城市建設健康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政府相關部門需要正確引導電信運營商之間的合作共贏,激發運營商的建設積極性,并規劃好聚合服務的運營與盈利模式,在深入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為電信業的發展創造更為良好的環境。
1 葉亞芝.智能城市建設及評價體系.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 楊運平,祁權生.“無線城市”主流技術及運營模式.通信與信息技術,2010(3)
3 劉磊,王亦斌.電信運營商“無線城市”發展策略探討.郵電技術設計,2010(3)
4 王家耀,劉嶸,成毅等.讓城市更智慧.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11(28)
5 戴建華,黃亮.“運營商主導、全民共建”無線城市運營模式探索.移動通信,2009(11)
6鄭大永,鄭宏劍.再創無線城市發展新模式——剖析中國新一輪無線城市發展熱潮.中國電信業,2009(11)
7 胡小明.智慧城市的思維邏輯.電子政務,2011(6)
8 郭哲.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無線城市建設研究.北京郵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9 王寶華.中國特色無線城市投資運營模式研究.北京郵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