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劍
(福州市城市地鐵有限責任公司 福州 350000)
剛性接觸懸掛自在廣州地鐵2號線第1次應用后,因其具有結構緊湊、無斷線隱患、費用較低、安裝維護方便等特點,現已成為我國地鐵地下線路的接觸網首選類型。從已運營的剛性接觸懸掛系統來看,較多地存著接觸線磨耗不均勻、受電弓不規則磨耗、局部接觸線磨耗率大等問題。這些磨耗問題,不僅會使弓網關系變差,影響著受流質量,而且還會縮短接觸線和受電弓的使用壽命,增加運營維修成本。
從弓網關系良好運行的角度而言,受電弓滑板工作面被磨耗后的理想形狀應為光滑的曲線形狀[1],如圖1所示。為達到圖1所示的受電弓滑板磨耗形狀,要求接觸線拉出值的分布密度服從正態分布,如圖2所示。

圖1 受電弓滑板磨耗理想狀況

圖2 拉出值分布密度的正態形分布
因設計、施工等原因,剛性懸掛接觸線拉出值的實際分布密度不服從正態分布,而是呈現波紋狀,圖3為網軌檢測車測量的接觸線拉出值分布情況[2]。受電弓滑板不同位置與接觸線相互接觸的概率相差較大,對應于波峰的受電弓滑板位置,與接觸線相互接觸的次數較多,其磨耗也就較大;而對應于波谷的受電弓滑板位置,與接觸線相互接觸的次數較少,其磨耗也就較小。這樣,隨著運行時間的增長,受電弓滑板就會出現凹凸不平的不規則磨耗情況。

圖3 網軌檢測車測量的接觸線拉出值分布
剛性接觸網一個錨段范圍內按正弦波形布置,考慮接觸線工作面磨耗情況,接觸線與受電弓相互接觸的關系如圖4所示。
因接觸線工作面寬度遠小于錨段長度,故接觸線距受電弓中心的距離為[3]:

圖4 接觸線與受電弓相互接觸的示意

式中:a——接觸線距受電弓中心的距離,mm;
A——接觸線的設計最大拉出值,mm;
L——錨段長度,mm;
B——接觸線工作面寬度的一半,mm。
因正弦波形具有對稱性,故只取1/4波形進行分析。
根據圖4和式(1)可得出,與受電弓滑板中心相距為a的滑板位置,其與接觸線相互接觸的長度為當0≤a<(A-B)時,有

例如,某直線區段,錨段長度L=240000 mm,接觸線的設計最大拉出值A=200 mm,接觸線經磨耗后工作面寬度為8 mm(即B=4 mm),則在1/4錨段長度范圍內:
1)受電弓滑板中心位置(即a=0),其與接觸線相互接觸的長度為

2)與中心相距200 mm的受電弓滑板位置(即a=200 mm),其與接觸線相互接觸的長度為

亦即,與中心相距200 mm的受電弓滑板位置與接觸線相互接觸的長度,約為滑板中心位置與接觸線相互接觸長度的5倍。
因此,受電弓滑板工作端部(其與中心的距離約為接觸線設計最大拉出值)因與接觸線相互接觸的長度較長,磨耗也就較大,經長時間運行后,甚至會形成相對較深的凹槽。
受電弓運行時,因其高度發生變化會產生慣性力Pa;受電弓發生高度變化時,其自身結構還會產生相應的摩擦力Pm;另外,空氣動力Pk也將作用在運行中的受電弓上[4]。

式中:P——弓網間接觸壓力,N;
P0——受電弓靜態壓力,N;
Pm——受電弓鉸接處的摩擦阻力,N;
Pa——受電弓慣性力,N,由受電弓歸算質量及垂直加速度決定;
Pk——作用在受電弓上的空氣動力,N。
在列車運行時,弓網間的接觸壓力是變化的,且隨著運行速度的提高,接觸壓力的最大值和變化幅度也隨之增大。運行速度為80 km/h時接觸線和受電弓滑板機械磨耗的檢測數據見表1、圖5~圖6[5]。隨著接觸壓力的增大,接觸線和受電弓滑板的機械磨耗加大,且接觸線磨耗比的增加率要比受電弓滑板磨耗比的增加率大。

表1 接觸線和受電弓滑板的機械磨耗比

圖5 接觸線機械磨耗比與接觸壓力的關系

圖6 受電弓滑板的機械磨耗比與接觸壓力的關系
當車輛運行至錨段關節、線岔、分段絕緣器等處時,受電弓將由單支懸掛接觸到雙支懸掛,或接觸到單個集中荷載。由于懸吊結構剛度很大、彈性近乎為零,受電弓所受的接觸壓力和沖擊力沒法得到緩解,從而可能出現弓網間接觸壓力的峰值,使得這些部位接觸線的機械磨耗偏大。
受電弓是通過與接觸線相互滑動接觸取得電能的。從微觀來看,弓線間的接觸區域呈現出凹凸不平面(見圖7),電流傳輸是通過接觸界面的導電斑點由接觸線流向受電弓滑板(見圖8)。

圖7 弓線接觸面微觀示意

圖8 弓線間導電斑點示意
弓線間電接觸的重要表征參數——接觸電阻為[6]

根據電位-溫度理論,弓線間接觸點的溫升為

式中:R——弓線間的接觸電阻;
ρ1、ρ2——分別為接觸線和受電弓滑板材料的電阻率;
H——受電弓滑板和接觸線兩者中較軟材料的接觸硬度;
P——弓線間接觸壓力;
n——弓線間接觸界面的導電斑點數目;
θ——弓線間接觸點溫升;
U——接觸壓降;
λρ——滑板與接觸線材料的熱導率與電阻率乘積的平均值;
I——通過接觸點的電流。
由式(6)可知,弓線間接觸電阻取決于受電弓和接觸線的材料性能、導電斑點數目、接觸壓力。
已投運的地鐵線路,弓線間電接觸不良會導致接觸電阻增大,電流流過時產生的焦耳熱使接觸點局部區域的溫度升高,對受電弓滑板和接觸線產生較大的電氣磨耗,嚴重時會燒損滑板和接觸線。
1)接觸線因制造、施工、運行等原因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平順性;受電弓滑板因拉出值呈波紋狀分布會產生不規則磨耗;剛性懸掛剛度大而彈性很小,在減振、變坡等區段,受電弓滑板因振動、晃動而引起跟隨接觸線的性能變差。這些情況會導致弓線間的實際導電斑點數目大為減少,或接觸壓力變小,使接觸電阻增大,弓線間接觸點的溫升較大,當車輛取流大時,甚至會形成電火花。
2)隨著運行時間的增長,在弓網間復雜的振動下,因施工、材質等原因,匯流排中間接頭可能會發生螺紋滑牙,匯流排定位線夾可能會與絕緣子發生松脫等[7]。在這些部位會形成剛性接觸網的硬點,受電弓通過時,不但會產生較大的機械磨耗,而且受電弓滑板因受硬點沖擊還可能發生離線,使弓線間接觸點的溫升急劇上升,形成電火花,甚至出現拉弧。
剛性接觸網在正常運行時,其越區隔離開關分閘,由相鄰的牽引變電所雙邊供電。牽引變電所饋線向接觸網供電的示意見圖9。

圖9 牽引變電所饋線供電示意
根據圖9所示,絕緣錨段關節兩端上網點處的電壓分別為:

式中:U1、U2——分別為絕緣錨段關節兩端上網點處的電壓;
U——牽引變電所正極母線電壓;
I1、I2——分別為牽引變電所饋線電流;
R1、R2——分別為牽引變電所至接觸網上網點的饋線電阻;
在實際運行中,R1、R2、I1、I2不盡相同,尤其是 I1、I2有時相差較大,則在絕緣錨段關節處會形成一個電壓差 ΔU,其值為:ΔU =。當受電弓滑板在短接兩個供電臂的瞬間,在短接處會產生電火花或電弧,對接觸線和受電弓滑板造成電氣磨耗。
同理,在分段絕緣器處也會形成一個電壓差,在取流轉換的瞬間,受電弓滑板和分段絕緣器因電火花或電弧而產生電氣磨耗。
在進行剛性接觸網設計時,要對整條線的接觸網布置進行綜合考慮。應重點注意:1)在低速區段,接觸線拉出值適當減小,錨段長度適當增大;在高速區段,則接觸線拉出值適當增大,錨段長度適當減小。2)全線接觸線拉出值的分布密度應呈正態形分布。3)剛性接觸網的懸掛跨距宜為6~8 m,不應大于10 m。4)在變坡區段,根據車輛的運行速度,接觸線的坡度宜為2‰~5‰。5)合理確定匯流排懸臂的長度,減小匯流排的變形。
剛性接觸網懸吊結構的等效剛度較大,受電弓在運行中的上下震動不能得到緩沖或釋放,會加大弓線間的機械磨耗或電氣磨耗,因此應根據線路與剛性懸掛安裝的具體情況(如直線段、小曲線半徑段、減震道床區段、變坡區段、道岔處、錨段關節處等),懸吊結構分別采用不同的等效剛度。
當懸吊結構等效剛度為原來的1/1000時,弓線間接觸性能的改善效果較為明顯。螺栓與槽鋼對懸吊結構等效剛度的影響較小,絕緣子的彈性模量對懸吊結構等效剛度的影響最大[8]。因此,可采用橡膠彈性絕緣子來有效降低懸吊結構的等效剛度,增加懸吊結構的彈性。
接觸網和受電弓是一個系統整體,不同運行速度的線路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接觸網類型及參數,同時也要求應有與接觸網類型相匹配的受電弓。
就提高弓網接觸性能、減小弓網間磨耗而言,受電弓的靜態接觸壓力應為100~140N,受電弓框架應為氣囊懸掛方式,弓頭質量應比較小,弓頭結構應保證聯動的滑板能可靠地與接觸線相接觸,滑板材料的電阻率應較小。
在同一條線路上,最好使用同一種滑板,如果混合使用不同材質的滑板,將形成不同的接觸線表面結構,會使接觸線和滑板的磨損率明顯加劇。
平時加強受電弓的檢查,當碳滑板凹凸超過1~2 mm時,及時進行打磨,使其工作面平滑。
剛性懸掛接觸網的安裝精度要求高、調節范圍小,要嚴格控制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質量。在進行施工安裝時,應重點注意:
1)短匯流排安裝位置應靠近懸掛定位點,避免放于跨中位置,最好使定位點位于短匯流排中部。
2)匯流排中間接頭盡可能靠近懸掛定位點,避免處于或靠近跨中,也應避開處于懸掛定位線夾位置。
3)中心錨結時兩端錨結繩的張力應一致,且不能使錨固點出現負弛度。
4)對于錨段關節、線岔、分段絕緣器、剛柔過渡等處,要保證受電弓的過渡平滑。
5)接觸線工作面應平行于兩軌面連線。
6)一個錨段的接觸導線,中間不得有接頭。
7)按規定力矩要求進行螺栓緊固。
在接觸網日常檢修時,應重點加強對緊固件的檢查,特別是對匯流排中間接頭、匯流排定位線夾與絕緣子連接的檢查;重點測量和檢查錨段關節和線岔兩網轉換處接觸線的磨耗情況;檢查分段絕緣器接頭平滑過渡狀況,以及有無電氣燒傷痕跡。
接觸網專業平時應加強與軌道專業的溝通聯系。接觸網參數與軌道參數關系密切,軌道的超高略有改變,或起撥道床時,對接觸線的高度及接觸線的工作面都將產生影響,尤其對錨段關節和線岔處兩接觸線的高差影響大,如不及時跟隨調整,可能會發生接觸線偏磨、打弓和拉弧現象。
弓網之間是一個既有機械聯系又有電氣聯系的耦合整體,筆者從剛性接觸懸掛布置以及弓網電接觸等方面,對弓網磨耗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進而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及建議。剛性接觸懸掛在我國的實際應用起步較晚,隨著應用工程的增多,出現的技術問題也將會更多、更為復雜,需要同行們不斷努力加以研究和解決。
[1]譚冬華.架空剛性接觸懸掛弓網磨耗異常的解決辦法[J].都市快軌交通,2007,20(2):88-91.
[2]蔣靈昊.剛性接觸網線路車輛碳滑板異常磨耗分析[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11(3):43-45.
[3]龐波.剛性接觸網布置方式與受電弓磨耗分析[J].電氣化鐵道,2009(3):23 -26.
[4]于萬聚.高速電氣化鐵路接觸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5]黃德亮,趙勤,李金華,等.城市軌道交通架空剛性懸掛技術的應用與改進[J].電氣化鐵道,2010(3):28-30.
[6]吳積欽,錢清泉.受電弓與接觸網系統電接觸特性[J].中國鐵道科學[J],2008,29(3):106-109.
[7]駱志勇.剛性接觸網在運營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J].都市快軌交通,2006,19(4):84 -86.
[8]劉峰濤.剛性接觸網懸吊結構的等效模型[J].電氣化鐵道,2009(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