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代表增加,是十八大代表選舉中的一大亮點。8月14日,在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組部副部長王京清說,十八大代表選舉達到和超額完成了中央提出的比例要求,實現了“三個提高”:一是在所有當選代表中,基層一線黨員代表比例提高;二是先進模范黨員代表比例提高;三是工人黨員代表比例較大幅度提高。
大學生村官群體,是這一指導思想下產生的新面孔。大學生村官的緣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2005年后,全國多數省份啟動大學生村官計劃。最大的改變發生在2008年,這年3月,中組部會同教育部、財政部、人社部召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工作座談會,部署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工作。到2010年年底,全國已有20萬名大學生“村官”。此次共有4名大學生村官當選十八大代表,分別是江西的邢鐳、黑龍江的王淑媛、江蘇的石磊和重慶的周曉琳。
除了大學生村官,更多基層代表將出現在十八大會場上。這些一線代表,既有煤炭、鋼鐵和機械制造業的產業工人,又有交通運輸、市政、環衛、金融、經貿等服務行業的工人,還有26名農民工。
作為十八大代表選舉中著力增選的群體,基層一線代表的獲選也有明確標準。據王京清介紹,這些一線代表中,97.8%獲得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全國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既有先進性,又有廣泛的代表性。”
先進模范人物一貫是全國黨代表的重要組成群體,也是基層代表的重要來源之一。如在十七大代表中,當選陜西省42名代表中唯一一位農民代表的是“治沙勞模”牛玉琴。
十八大代表選舉對于先進模范人物的注重更勝以往。2011年,中組部負責人就十八大代表選舉工作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將“注重推優”視為與“兩增兩減”同樣重要的突出黨員代表性的方法,并明確提出“尤其要注意推薦提名十七大以來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創先爭優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模范黨員作為代表人選”。這其中,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當代雷鋒”榮譽稱號的郭明義等人,是此次當選的新面孔。
引起媒體關注的,還有企業家群體。相比十七大代表選舉,十八大代表從中央企業系統到民營企業家代表群體,都有明顯變化。
此次中央企業系統(在京)選舉十八大代表52名。十七大時,這一數據是47人。據香港《文匯報》統計,中央企業系統(在京)這52名十八大代表中,共有14人來自石油、電力、煤炭、化工等能源領域,超過1/4。與10年前首次單獨組團參加全國黨代會時相比,本屆央企系統(在京)的十八大代表人數亦增加近三成。而據《中國企業報》報道,最新公布的資料顯示,中央企業系統共有131人(不含中央提名人選)當選十八大代表,占全國代表總數的5.77%,比十七大時增加了26名。

民營企業家群體的增加同樣不容忽視。自從十六大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入黨章,民營企業家受到重視。據統計,十六大首次有7名民企老板當選代表,十七大時這一數字增至17人,而十八大增至27人。在這27人中不乏“老人”。如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5年前便是十七大代表。
略微特殊的是華西集團董事長吳協恩。5年前,吳協恩的父親、華西村原黨委書記吳仁寶曾當選十七大代表。不過,當年吳仁寶的身份并非民營企業家。而今,吳協恩被輿論普遍認為是江蘇省民營企業家代表之一。
相比十七大時,十八大代表北京市增加兩席,這兩名新增代表的身份均為知名學者。其中之一是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他最為知名的研究成果是1993年與王紹光合著的《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這一研究為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影響頗大。他最近備受輿論關注的文章是《中國“集體總統制”更民主高效》。
另一位學者是北京科技大學生物工程與傳感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學記,他同時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臨床生化科副主任,擁有長期海外求學科研的經歷。
學者代表群體引起了多家媒體的關注。香港《大公報》刊文說,在中共十八大代表中,兩院院士超過20位,既有來自于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科研機構者,也有來自各大學院的,還有來自解放軍有關部門的。他們中絕大部分曾在海外留學或工作,都是各自領域卓有建樹的學科領導人。他們的當選顯示了中共對科技發展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視。《人民日報海外版》也專門進行了統計,在全國40個選舉單位中,具有學者身份的代表人數在2270名十八大代表總人數中所占比例已超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