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雨冠潘 科
(1.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 上海 200011;(2.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 武漢430060)
獵掃雷艦是我國海軍的基本防御力量,他們主要擔負近海航道和港灣的反水雷任務,同時兼顧在第一島鏈內、各海灣出入口以及海峽深水海域遂行獵掃雷任務,為大中型水面艦艇、潛艇和商船自由進出太平洋和印度洋開辟安全航道[1]。
分析原作戰信息傳輸系統框圖,如圖1所示。

圖1 原作戰及信息傳輸系統框圖
發現現有系統存在以下問題:
(1)靠本型艦發現目標,距離有限;
(2)如果沒有來自其他艦船或岸基的目標信息,發現目標并清除它的速度將十分緩慢;
(3)信息數據、傳輸對象和作用不明確。
分析掃雷作業過程(如圖2所示),發現現有系統存在以下問題:

圖2 掃雷作業過程
(1)沒有目標信息的大地坐標信息,無法引導本型艦獵掃雷;
(2)沒有目標信息的大地坐標信息,無法引導其他艦獵掃雷;
(3)沒有目標信息的大地坐標信息,無法引導其他類型艦船避開雷區并快速通過。
分析現有系統對雷陣航道的封鎖(如圖3所示),發現現有系統由于獵掃雷作業時間太長,影響導航掃雷速度。故必須首先打通一個通道,讓后續艦船快速通過。[2]

圖3 雷陣航道封鎖
基于以上分析,現有系統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目標信息沒有大地坐標信息;
(2)目標信息沒有統一的數據編碼;
(3)沒有建立目標信息的數據庫;
(4)沒有目標信息的海圖標注功能;
(5)沒有形成目標信息的資源共享;
(6)原系統基本基于單兵作戰的思維模式,沒有形成聯合作戰的網絡;
(7)缺乏統一的總體作戰框架;
(8)各型獵掃雷艦的任務分工不清晰,不能形成效率最大化。
由此可見作戰系統的改進提高十分必要。
作戰系統改進提高的要點如下:
(1)基于已有信息系統進行設計開發;
(2)基于不同角色特點,設計了不同數據模塊;
(3)實時動態更新不同艦艇、不同基地指揮所的信息系統;
(4)幫助不同編隊、不同基地指揮所實現信息共享;
(5)可實現戰果回放,為優化作戰方案提供堅實基礎;
(6)具備多種作戰模式:目標數量沒有超出本編隊作戰能力范圍、目標數量超出本編隊作戰能力范圍但沒有超出本基地作戰能力范圍、目標數量超出本基地作戰能力范圍。[3]
改進后系統信息傳輸路徑如圖4所示。

圖4 系統信息傳輸路徑
改進后系統樹狀網絡架構如圖5所示。

圖5 系統樹狀網絡架構
本模塊的硬件實現有圖6和圖7兩種方案。
與原來的系統相比,方案一(圖6)只是將聲納傳感器的數據先輸入獵掃雷作戰信息管理系統,待該系統處理完畢后,再將數據導入獵掃雷顯控臺。

圖6 更新后的作戰及傳輸信息系統(方案一)
方案二(圖7)則是將聲納傳感器的數據輸入獵掃雷作戰信息管理模塊并直接在該模塊中顯示,即為該模塊添加了一個顯示平臺。
這兩種方案中,數據的傳輸仍然是基于原來的數據鏈設備。[4]

圖7 更新后的作戰及傳輸信息系統(方案二)
本模塊與3.1所述獵掃雷作戰信息管理模塊相同。
本模塊包括兩個服務器(主服務器和后備服務器)以及相應的顯示器。
我國海岸線十分漫長,特別是南海地區,與周邊國家及地區島嶼爭議客觀存在,未來可能引發各類沖突。為保障我艦隊及民船的海上行動自由,東出太平洋、西進印度洋,保持國際航道暢通,以及執行國際義務,需要有相應的反水雷裝備。獵掃雷作戰系統的改進提高,有利于整合各編隊基地資源,實現基地間、編隊間的信息共享,幫助艦船快速通過,增強機動靈活、快速投送的能力,降低作戰成本,提高作戰效率,從而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1]吳喬.建立平戰結合的反水雷裝備體系[J].水中兵器,2008(1):51-55.
[2]趙治平.反水雷裝備中的模塊化設計[J].水中兵器,2012(1):26-32.
[3]譚昕.反水雷UUV探索水雷的探索模式研究[J].水中兵器,2001(3):34-38.
[4]張志強.西太平洋海軍反水雷研究[J].水中兵器,2012(1):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