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昀
(信陽市圖書館,河南 信陽 464000)
地方文獻是以區域為中心的記載物,是各地圖書館收藏的有關當地的文獻資料,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與著述、地方出版物三個部分,是各地方圖書館藏書建設的重點之一。作為重要的信息資源,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受到了圖書館界的普遍關注和高度重視,涌現出一大批地方文獻研究論文。運用內容分析法分析近年來地方文獻研究論文,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方文獻研究現狀以及指導地方文獻開發利用。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Method)是一種主要以各種文獻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方法,其實質是分析文獻的內容所含信息量及其變化,通過有意義的詞句推斷以揭示文獻的隱性內容,它不僅是一種文獻信息收集方法,更是一種完整的科學研究方法。早期的內容分析法源于社會科學借用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對歷史文獻內容進行量化分析。二戰期間,美國學者H.D.拉斯韋爾牽頭組織實施了一個名為“戰時通訊研究”的項目,其任務是通過分析德國公開出版的報紙,以獲取德軍的機密情報。由于取得了很好的實際效果,并且在方法上也形成了一套模式,內容分析法名聲大振。約翰奈斯比特主持出版的《趨勢報告》也是內容分析法的成功典范。1981年,Krippendorf出版了經典專著《內容分析》。 之后,Daniel Riff,Stephen Lacy與F.G.Fico出版了《內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該書提供了系統全面的內容分析研究的操作指南,深入分析了內容分析中的各種常見問題。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文獻內容客觀系統的非接觸、結構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一般來說,內容分析法具有系統性、客觀性和定量性三個關鍵特性。
系統性是指研究對象的確定要依據一致的標準,就是說被分析的內容要按照前后一致的原則來選擇。同時,抽樣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序,每個樣本被分析的機會必須相同。另外,分析過程也必須是系統的,必須對所有的研究內容應用完全相同的方法處理,不允許在研究中交替使用不同的規則。
客觀性是指分析規則必須明確,必須建立一套明確的標準和程序,確定抽樣和分類方法。首先,研究者的個人性格和偏見不能影響結論,不同的分析人員可以從相同的文獻中得出同樣的分析結果。其次,變量分類的定義和規則必須明確和全面,重復研究過程應該得出同樣的結論。
定量性是指研究過程中必須運用統計學方法進行精確計量,分析結果要用數字或圖表的方式來表述。可以說,定量性是內容分析法最顯著的特征。
運用內容分析法分析文獻一般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確定研究目的。通過反復閱讀和認真思索,形成研究問題或假設。
(2)抽取研究樣本。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或多階段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本課題關系最密切、信息含量大、研究價值高的地方文獻進行抽樣。
(3)選擇分析單元。通過查找主題詞表、分類類目表或通過分析基本文獻來確定分析單元。分析單元可以是彼此獨立和排斥的單個的詞語、句子,也可以是段落或整篇文章。
(4)進行內容分類。一般按題材、傾向性、價值觀、主題等對研究樣本進行分類。分類類目要圍繞研究目的,利于研究要分析的問題。
(5)做好評判記錄。按照預先制定的類目表格,按分析單元順序,系統地判斷并記錄各類目出現的頻數。評判時一般要制定表格,在對表中所列內容歸類計數之前,一定要先搞清含義。
(6)進行信度分析。信度分析是指兩個以上的研究者對相同類目判斷的一致性。一致性與內容分析的可信度正相關。
為了解我國地方文獻研究現狀,筆者以“地方文獻”為關鍵詞,檢索中國知網中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與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經過篩選,得到2006-2010年發表的論文共976篇。

表1 2006-2010年我國地方文獻專題論文發表數量
從表1可以看出,從2006到2010年,我國地方文獻專題論文發表數量在逐年增長,地方文獻的研究逐步成為文獻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筆者對論文的主題進行了分類,從表2可以看出,論文數量最多的主題是“地方文獻開發與利用”,論文數量占全部的32.8%,其次是“地方文獻工作”,占23.4%,第三位的是“地方文獻搜集、整理和典藏”,占19.9%,排第四位的是“地方文獻工作現代化”,占14.7%,“地方文獻理論研究”和“地方文獻書目研究”方面的論文數量最少。

表2 2006年-2010年地方文獻專題論文發表類別
在228篇“地方文獻工作”論文中,大部分論文都涉及地方文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相當數量的論文和實際工作總結相關,如王開學《山西省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回顧與思考》、黃曉珈《關于地方文獻工作及發展布局的思考》。另外,部分論文闡述了地方文獻的主要特點和價值,而涉及地方文獻工作定位的論文數量則相對較少。
在194篇“地方文獻搜集、整理和典藏”論文中,約80%的論文是作者對自己在地方文獻采訪、征集、整理等方面工作中的經驗總結。其中:大部分論文著重闡述了地方文獻的搜集方法、范圍和重點;有一半左右的論文在工作總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探討,如李佳妮《從4Cs看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征集工作》、吳淑君《地方文獻收集工作的障礙與對策》、鄭玉顏《與時俱進,做好地方文獻征集工作》、朱積孝《談談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和保管》、張爾君《公共圖書館收集地方文獻的途徑和方法》等。
在320篇 “地方文獻開發和利用”論文中,60%以上是介紹圖書館利用地方文獻開展服務的做法與體會,如武小茹《樹立地方文獻品牌 建設地方特色館藏——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的開發和利用》、盧素珍《開發地方文獻 服務地方建設——兼談地方文獻服務梅州建設的實踐》、王芙蓉《成立區域圖書館聯盟 共同發展地方文獻——地方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探討》;有些論文著重從宏觀方面進行論述,如蔡曉絢《談談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有些論文則從民族地方文獻特點的角度闡述了地方文獻開發利用的價值,如章達《少數民族歷史文獻開發利用的思考》。
“地方文獻書目研究”論文只有34篇,多數論文都對地方文獻書目編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如朱星薇、李變秀等《地方文獻書目的編制及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有的論文探討了在網絡環境下地方文獻與書目工作的關系,如李錦蘭《論網絡地方文獻的書目控制——兼論茂名網絡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劉勤《地方文獻著錄中的若干問題——以福建地方文獻為例》,則以福建地方文獻為例,簡要地指出了地方文獻著錄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對策。
“地方文獻工作現代化”論文數量為144篇。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技術在圖書館工作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地方文獻工作也逐步朝著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因此,有關“地方文獻現代化”的論文逐年增多,特別是關于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已經成為地方文獻工作現代化的一個熱點問題,相當數量的論文都涉及這個主題,如:王琦《試論網絡環境下地方文獻數字化資源建設及其信息服務——以首都圖書館地方文獻中心為例》、張艷鳴《地方文獻集群對數據庫建設的路徑和價值分析——“沂蒙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研究》。
在56篇“地方文獻理論研究”論文中,有26篇闡述了地方文獻的基本概念、類型和特點,其中大部分文章探討了地方文獻的發展歷史和發展前景;有些論文還就地方文獻的分類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少數論文系統探究了地方文獻的開發價值。
地方文獻作為各地圖書館藏書的重點之一,對促進本地區經濟建設和文化科學事業的繁榮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內容分析法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地方文獻研究的發展趨勢和基本走向。總體上說,我國地方文獻工作越來越受到各圖書館的重視,地方文獻研究也逐步得到加強并已經成為文獻學研究中的熱點之一,特別是地方文獻的開發與利用正逐漸成為圖書館界和文獻學界共同關心的問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地方文獻現代化特別是有關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的研究得到了專家學者的普遍關注,這必將對圖書館搜集整理和開發利用地方文獻產生深遠的影響。
[1]邱均平,鄒菲.關于內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2):12-17.
[2]羅金增.內容分析法與地方文獻[J].情報雜志,2003(4):51-53.
[3]孫瑞英,畢強.內容分析法在圖書情報領域的研究現狀及應用趨勢分析[J].情報科學,2005(1):14-16.
[4]王開學.山西省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回顧與思考[J].晉圖學刊,2007(1):73-75.
[5]黃曉珈.關于地方文獻工作及發展布局的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6(4):61-63.
[6]李佳妮.從4Cs看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征集工作[J].圖書館論壇,2006(4):32-35.
[7]蔡曉絢.談談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1):13-16.
[8]李錦蘭.論網絡地方文獻的書目控制——兼論茂名網絡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J].現代情報,2010(12):68-70.
[9]朱星薇,李變秀,楊曉梅.地方文獻書目的編制及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J].保山學院學報,2010(5):68-70.
[10]劉勤.地方文獻著錄中的若干問題——以福建地方文獻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10):57-60.
[11]王琦.地方文獻專題數據庫建設及網絡應用模式——以首都圖書館北京地方文獻中心為例[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5):36-38.
[12]張艷鳴.地方文獻集群對數據庫建設的路徑和價值分析——“沂蒙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研究[J].圖書館論壇,2009(6):80-83.
[13]駱偉.我國地方文獻專題研究綜述[J].圖書館論壇,2006(6):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