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市民老周的兒子小周月入兩千辦理了12張信用卡,借了近10萬元的高利貸。在傾盡所有幫兒子還清債務后,老周說已經致電各家銀行客服,告知不要給兒子辦信用卡。沒想到,4個月后,小周又從9家銀行辦出了13張信用卡,欠幾十萬元,最終,老周一家不得不賣房替兒還債。(《新聞晨報》)
造成上海周先生一家信用卡透支“悲劇”,除了兒子小周的自身原因外,幾個“幫兇”起到了落井下石的作用。
信用卡管理的制度漏洞是最大的“幫兇”。信用卡透支額度是根據持卡人的收入狀況、信譽狀況以及擔保人的收入狀況和信用狀況來確定的。然而,持卡人可以辦理多家銀行的信用卡,銀行卻不知道一個自然人是否在其他銀行已經辦理信用卡了,繼續授信,甚至不顧持卡人在他行透支狀況而繼續授信。這種制度缺陷和漏洞是釀造周先生一家“悲劇”的原因之一。銀行間對信用卡的惡性競爭是另一個“幫兇”。各家銀行為爭奪信用卡市場,早就把準入門檻和制度規定拋之腦后,信用卡申請審核形同虛設。在這種情況下,小周在12張信用卡逾期還款,出現不良征信記錄后,還能夠辦出13張信用卡,并且能夠輕易透支十幾萬元,也就不足為奇了。信用卡管理混亂不僅造就了無數卡奴,而且也給銀行帶來了金融風險。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信用卡壞賬總額達132.66億元,當季增加12.31億元,增長10.2%,其壞賬風險遠遠高于貸款資產。
老周一家的情況盡管只是個案,但已足以印證當前信用卡管理存在的漏洞。要堵住漏洞,不僅要加強各銀行內控,更要從制度上進行完善,將超過授信額度透支或者惡意透支行為控制在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