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夢羽

2010年11月,方才臣董事長在巴西考察油棕苗的種植情況。
20 07年的一天,在廣袤肥沃的巴西帕拉州大地上,一位來自中國山東省的民營企業家正在仔細考察,2年后,他投資的萬畝大型棕櫚種植基地在這里拔地而起。
這一刻,他的心情像極了南美洲熾熱的陽光——不僅僅因為這是一筆“比購買金礦更有價值”的投資,更因為這是他帶領企業“走出去”夢想成真的里程碑。
他就是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冠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才臣。
方才臣是做種子起家的,他懂種子,更愛種子。
“我一輩子就干這么一件事。”方才臣笑著說。
1976年,方才臣成為山東省冠縣種子站的一名普通技術員。那時,他天天都在想著怎樣為農民服好務。
2000年,經過股份制改造,山東冠縣種子公司變身為山東冠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方才臣出任董事長。
經過10余年的蓬勃發展,冠豐種業已經成為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擁有完善的加工、貯藏設施和檢驗設備,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和全國范圍經營許可證的大型種業公司。
2011年3月14日,冠豐種業入選“中國種業骨干企業”。
方才臣說自己非常幸運。他關于企業發展的大戰略,有時是被思想的小火花點燃的。
有一次,方才臣到棉種加工車間,看到大量棉籽作為廢料被堆在角落,馬上組織相關科研人員進行研究,掌握了從廢棉籽中提煉生物柴油的技術。這項技術既環保又節能,還能為企業賺取利潤。2007年年初,年產10萬噸生物柴油生產線建成了。
可問題是廢棉籽還不足以滿足這么大的生產能力,方才臣又瞄準了地溝油和廢機油,從中提煉,也獲得了成功。
為了更大地發揮生產線的效能,方才臣向中國農科院油料研究所所長王漢中咨詢。
王漢中所長介紹,棕櫚樹是產油量最高的作物,一畝地產1000斤油,是大豆的10倍,花生、油菜籽的6倍。中國一年要進口600萬~700萬噸棕櫚油。
全世界適宜種棕櫚樹的土地非常稀缺。方才臣先后多次到東南亞、南美等地考察,最終選擇了在巴西搞種植園。“這比投資金礦更有價值。”
2009年,冠豐種業成功簽署了巴西油棕種植與加工一體化項目,得到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的批復立項,一期開發規模5萬公頃。目前油棕櫚正在育苗階段,5年內將達到20萬公頃。
2011年4月,國務院出臺8號文件,首次明確了種業的國家戰略地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把農業科技創新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我們種子企業非常受鼓舞。”方才臣說。
作為全國性大型種業科技企業,冠豐種業始終把科研投入和自主創新放在所有工作的最前面。
方才臣介紹,冠豐種業每年將企業銷售收入的95%以上投入到科研領域,“我們公司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矢志不渝地進行技術創新。”
與很多國內的種子企業不同,冠豐種業首先考慮的不是直接引進技術,而是引進高端人才。“人才到位了,事業就有了根本保障。”
2010年,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種業公司美國先鋒良種國際有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鄧聯武加入了冠豐公司。
鄧聯武上任冠豐總經理的“第一把火”就是帶領冠豐團隊比贏了隆平高科,爭取到了領域內全國唯一一家以企業為依托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創立資格。
據介紹,該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發的重點項目(玉米)“智能播種不育”已經獲得重大突破。如果該項目成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掌握該項種業尖端技術的國家。
“中國現在的很多品種都是從美國引進后改良的。我們必須搞原始創新,沒有原始創新,中國就要受制于人。”方才臣說。
2011年,冠豐種業投資2億元在寧夏青銅峽市建成國際一流水平、國內第一個智能化種子加工廠,今年已經投產。
“過去一畝地要六斤種子,現在只要二斤八兩。產量大大提高了,成本降低了,還因為科技含量高從而幫助農民朋友省時省工。”方才臣介紹說。
“種子是有生命的。它會表達,會說話。買種子買的是希望、是豐收,而不是消費品。農民不怕種子貴,就怕它不好。種子好了能增產,不僅農民朋友歡迎,對國家糧食安全也是一大貢獻。”
上世紀80年末,美國孟山都、先鋒等跨國種業巨頭陸續進入中國市場。如今,他們在中國注冊的外資(含合資)種子企業已經超過了70家。
目前,中國注冊資金在500萬元以上的公司達8700多家,呈現出“小、散、亂”的態勢。
美國前10強的種業公司市場集中度相當高,市場份額達到六成到七成,其中孟山都公司占30%。而在中國,最大的種子公司年銷售額也不到10億元,占全國市場的份額不到5%。
專家指出,更值得警惕的是擁有研發創新能力的國內種子企業不到總數的1.5%,絕大部分企業的研發投入一般在其銷售額的1%,有的還不到1%,低于國際公認的“死亡線”。
“2010年美國孟山都公司研發投入12.05億美元,先鋒公司研發投入16.51億美元,而中國沒有一家中資企業投入超過5000萬。差距太大了!”方才臣說,“如果說美國的種子企業是航母,我們很多企業連小帆板都算不上。”
一方面是國家、企業對種子產業科研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現有的科研體制和環境制約了企業的自主創新。
我國傳統的科研模式是以課題組為主,科研人員大多都在科研院所,為了報成果、晉職稱和漲工資而研究的新品種,和生產嚴重脫節。相比之下,國外80%以上科技人員在企業:“只有把部分科研人員請到種子企業中,才能真正形成我國種子行業的創新主體。”方才臣說。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孟山都、先鋒、先正達和拜耳等外資企業與我國科研單位進行的交換品種資源以及挖掘人才等合作,令不少國內業界人士認為是“從源頭上控制我國種業”而“心急如焚”。
對國際一流種子企業進入中國所帶來的沖擊,方才臣的觀點冷靜、理智、鮮明,“像美國先鋒公司這樣的跨國大企業進入中國,既是壞事也是好事。我們的企業在‘與狼共舞’的過程中,不僅向他們學習,更重要的是盡快趕超他們。”
世界上每四顆玉米種子中就有一顆是先鋒的種子。他們才是真正的種業大鱷。冠豐種業選擇和“世界第一”賽跑,參照美國先鋒公司的布點,將國際化觸角延伸到非洲大陸。
在肯尼亞,冠豐種業已試種70多個品種的糧食作物,產品將直接在當地銷售。下一步,冠豐種業的“非洲計劃”還將進一步擴大,以贊比亞為中心,輻射非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
當記者問到他有什么夢想時,方才臣回答道,現在他最想做的,就是把冠豐種業打造成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集團,為振興中國民族種業做出貢獻。
“如果說美國的種子企業是航母,我們很多企業連小帆板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