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高鑫
青島,依海而生,因海而興,海洋是青島最寶貴的資源,是青島最大的本土優勢,也是未來轉方式調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
2009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2011年1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在這一規劃中,青島被定位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域的龍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搶抓機遇,規劃先行。2009年7月,青島在山東省率先成立了藍色經濟區和高端產業聚集區規劃建設委員會、工作推進協調委員會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并組建了藍色經濟區建設辦公室,建立了務實高效的工作推進機制。
確立了“海陸統籌聯動、科技創新支撐、高端產業帶動、保護開發并重、開放合作共建”的發展思路,青島市明確了建設“我國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海洋自主研發和高端產業的集聚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示范區”的目標,加強與半島城市的合作,積極探索發展路徑和舉措并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藍色經濟區建設的意見,先后編制了《青島市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規劃和“青島藍色硅谷”規劃,并從多方面突出工作重點,為推動青島落實“率先科學發展,實現藍色跨越,加快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推進改革試點工作,增添發展活力。為更加有效推進青島藍色經濟的發展步伐,青島市發布實施了《青島市藍色經濟區改革發展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多項試點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國際集裝箱過境城市地位法定化、有效化;國務院批準同意青島市農村商業銀行組建方案;人民銀行總行批準青島市為藍色經濟板塊“區域集優”債務融資模式試點城市;保稅港區首創“美元掛牌、保稅交易”模式;開發區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試點;高新區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工作積極推進。
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寬融資渠道。青島市建立了財政扶持、企業主體、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海洋產業發展投資機制,并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藍色經濟區建設。設立市級藍色經濟區建設專項資金,加大對藍色經濟區建設的財政專項資金支持。
持續優化定向招商,集聚全球藍色經濟優勢資源。突出抓好與國內外涉海科研院所和大企業的合作,著力引進高端項目。2011年,引進千萬美元大項目185個,新批藍色經濟外資項目54個,合同外資4.8億美元,占全市的17.7%。匯集了260多個藍色經濟區建設重點招商備選項目,開展藍色經濟區重大項目招商推介,總投資近6000億元人民幣。
成功舉辦藍色經濟發展高峰論壇,汲取多方智慧。2009年和2011年兩屆中國青島藍色經濟發展國際高峰論壇,搭建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與國際海洋機構進行高層對話的重要平臺。
青島正逐步實現從著重于陸地耕耘向海陸統籌轉變,從傳統粗放式增長向實現高端高質高效轉變,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海洋產業特別是優勢產業轉變。
2011年,青島市海洋產業增加值實現較快增長,高于全市經濟增速,海洋經濟實力邁上了新的臺階。415家涉海重點企業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00多億元。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構建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中船725所海洋環境試驗及產業化基地、中船702所深海裝備試驗檢測基地項目等20多個海洋裝備項目加快推進,全年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完成產值480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50%。國內一流的現代海洋裝備產業基地正在加快形成;中海油海洋工程基地(三期)、海西灣修造船基地、武船重工海洋工程與特種船等項目竣工投產,中石油海洋工程青島海工基地、船舶電力推進系統、中石油海洋工程項目、揚帆造船項目等總投資數千億元的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建設。董家口港建設加快推進,港區總投資超過700億元。
如果說發展藍色經濟是對于整個山東半島的宏觀要求,那么基于雄厚的海洋科技優勢提出的中國藍色硅谷的規劃設想,無疑是推動青島產業升級,提升青島在山東乃至全國戰略格局中地位的點睛之筆。
所謂藍色硅谷,就是最大限度發揮青島涉海機構集中、海洋研發人才密集的優勢,推動海洋科技、教育、文化與高新技術產業相互滲透,基礎性海洋研究、應用性海洋研究與藍色經濟研究相互銜接,國內外學術交流、商務往來與經貿合作相互融合,培育海洋科技研發中心、科研成果孵化中心、科研人才集聚中心,努力使青島成為中國科學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走向深海的橋頭堡,為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提供科技引擎。
“作為山東發展藍色經濟的一項重中之重的內容,青島提出打造藍色硅谷的理念和戰略具有前瞻性。”參加“2011中國·青島藍色經濟發展國際高峰論壇”的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龍永圖給予藍色硅谷戰略高度的評價,他認為青島提出打造藍色硅谷的戰略,體現了真正的世界眼光:瞄準全球最好的、一流的、高科技的基地作為典范,用硅谷的人才標準、企業發展標準、融資的標準、基礎設施的標準來衡量,實現自己藍色經濟的發展。
高新的科技創新、高端的人才聚集、新型的產業成長,是硅谷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打造藍色硅谷,青島具有顯著優勢和條件。作為全球30個“世界最美海灣”城市之一,青島擁有媲美美國硅谷、印度班加羅爾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海洋資源豐富,有730多公里的海岸線,40多個海灣,60多個島嶼,海域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海洋人才云集,聚集全國30%的海洋科研機構,50%的海洋高層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兩院院士,科研院所和人才聚集帶來了國內領先的海洋科研團隊,海洋科研在多個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海洋產業初具規模,是國際級生物產業基地、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的產業示范基地。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將成為國內重要的海洋科技創新成果基地。
建設藍色硅谷,青島著力堅持“科技立谷、創新強谷、體制活谷、開放興谷、生態建谷”的原則,并將青島藍色硅谷的發展定位確立為國際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國家海洋科技自主創新示范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引擎和青島濱海科技新城。藍色硅谷實施“一區一帶一園”的總體布局,引領科技創新和藍色產業發展。“一區”即藍色硅谷核心區,包括即墨市鰲山衛、溫泉兩鎮陸域和海域全部,規劃陸域總面積21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25平方公里,具有集聚高端海洋科研機構,開展創新服務,建設藍色硅谷的良好條件。重點實現科技孵化和創新驅動、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兩大主體功能。“一帶”由核心區向南,沿濱海大道延伸至嶗山區科技城,形成一條海洋科技創新及成果孵化帶,嶗山區范圍內規劃陸域面積70平方公里。“一園”即高新區膠州灣北部園區,規劃陸域面積63平方公里,是藍色硅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在功能上“區、帶、園”有機對接,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作為以海洋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發及高技術產業集聚區域,科技創新是藍色硅谷建設的核心動力。依托藍色硅谷匯聚的科技、人才和產業等優勢資源,青島不斷加強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和重大創新平臺建設,著力突破“海洋生物、海水資源綜合利用與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與環保、海洋儀器儀表及海洋裝備”四大領域科技創新。

在科研院所聚集方面,青島重點加快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建設,積極引進更多知名大學落戶藍色硅谷。規劃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科研機構、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提供公共試驗平臺。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改善提升硅谷配套設施與環境,加快與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吸引各類高端創新平臺向藍色硅谷集聚。
為了加快引進高端人才,青島積極建立創新人才培養引進模式,先后實施了“青島英才計劃”和“300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在美國華盛頓、紐約、費城新建3家海外引智工作站。推進青島“人才特區”建設,加快建設若干能承擔產業關鍵性、共性技術研發和引領企業自主創新的企業高層次人才梯隊。建設青島高層次人才創業中心和中國青島留學人員創業園,集聚海內外高端人才和團隊創新創業,全力打造“藍色人才高地”。
加快實施生態保護、創新型企業培育、人才培養引進、信息化建設、公共服務和科技研發機構集聚六大推進工程也是藍色硅谷建設的重要任務。在《青島藍色硅谷發展規劃》中,還確定了藍色硅谷的投融資、區域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知識產權保護、開發管理模式,并提出了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和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都為藍色硅谷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藍色硅谷戰略這一創新內核的加速裂變,促使大批高端、高質的涉藍項目紛至沓來、快速推進,青島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步履猛然加快。
融合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國土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農業部黃海水產研究所五大科教機構力量參與組建的青島國家海洋科學與技術實驗室落戶藍色硅谷核心區。項目全部建成后,將成為國內第一、世界第七的海洋科研機構,成為我國海洋領域最主要的科技資源共享平臺、海洋科技創新成果基地。
在青島鰲山灣畔,國家深海基地項目一期工程地質勘察招標已正式啟動,這標志著我國第一個深海基地建設工作進入到實質運行階段。未來國家深海基地的發展有利于凝聚全國深海科學研究的力量,吸引國內外海洋科技高端人才,提高深海調查勘探技術能力。
此外,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中試生產中心投入使用,中船重工716所、719所加快建設;中科院聲學所、軟件所青島研發基地落戶高新區;國土部海洋地質研究所已經與即墨簽約;中科院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已進入二期建設階段,這些高層次創新平臺的建設和引入,為青島打造中國藍色硅谷增添了重要砝碼。根據統計,截至目前,藍色硅谷規劃區內在建、擬建創新平臺和涉海產業重大項目60余個,總投資約1000億元,現在已經開工30項,投資約540億元,2012年預計有22個重點項目開工,投資近300億元。
建設藍色硅谷,任重道遠。為實現藍色硅谷大開發的目標,未來5年,青島還將投資6000億元重點建設300個項目,重點推動國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中試基地、海洋科考船等一批海洋科技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啟動海洋儀器儀表裝備制造、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突破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海洋儀器儀表裝備制造、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等一批關鍵技術,以科技進步帶動海洋漁業、船舶制造等傳統海洋產業的升級和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裝備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