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孫玲

3月7日下午15:00,北京萬達鉑爾曼大飯店,全國政協新聞界別的委員們在進行小組討論。會議間隙,本刊記者就如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等話題,采訪了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
中國報道:前段時間,內地和香港因為“雙非孕婦赴港產子”等問題出現了爭論。同根文化出現了一種互相傷害的現象,對此您怎么看?劉長樂:事情并沒有那么嚴重。這次的爭辯雖然熱烈,其實沒有必要。有關“狗”與“蝗蟲”的爭論有些白熱化,這是因為媒體放大了事件。
從客觀上講,跟過去相比,內地與香港民眾之間還是相互認同的部分多。我是20多年前來到香港的,這些年來,內地和香港在文化認同上應該是越來越緩和,越來越諧調。當然,不能說完全沒有隔閡和矛盾。肯定有,而且現在還被媒體放大了。所以,媒體應該在這中間發揮作用。
我認為,內地與香港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是存在的,因為大家都是中華民族的后代,都是炎黃的子孫。另外,隨著中國內地經濟的迅猛發展,大家對中國經濟的向心力也在增加,在這個過程中,內地和香港都需要去思考如何讓文化修養得到完善和成熟。
中國報道:也有人說,隨著內地自由行的游客越來越多,香港人對內地游客的反感已經積聚已久,這次的情緒爆發是遲早的一件事情。
劉長樂:其實這還是跟媒體有關。過去沒有微博這種手段,但是,過去在地鐵上的爭吵少嗎?教授在臺上的謾罵也少嗎?不見得。這一次,因為通過YouTube這樣的媒介傳播出去了,然后又通過網上互動迅猛地傳播,一時間炒得很熱烈。我還是認為,這并不代表一種激化,或者火山爆發,很快就會過去的。
中國報道:您曾經說過,儒家文化是一種弱勢文化。中華文化在走出去方面是否并不具備天然的優勢?劉長樂:我最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文化走出去不要太急。之前也有人問我,中國的電影為什么走不出去?我以印度為例,印度寶萊塢每年拍800多部電影,他們根本不考慮走出去,都是自娛自樂,自己消費。我們有13億人口,自己的文化市場就很大,可以先慢慢發育著,別著急出去。如果現在就這么著急走出去的話,是脫離現實的。當然,中國的文化產品是需要走出去的,但是不能拔苗助長,不要直接就把“走出去”當作終極目標。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價值觀和文化的接軌。如果沒有普遍都認同的價值觀,語言也不通,怎么能讓海外認可?根本就不可能。伊朗的電影《一次別離》之所以能走出去,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該片對自由、平等、博愛的認同,因為人性化的光輝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觀,也是永恒的話題。因此,文化走出去一定要考慮市場的定位。
中國報道:3月3日至17日,由國家旅游局制作的30秒中國文化旅游宣傳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播出。您怎么看待這種文化輸出的方式?
劉長樂:我想,我們不認同國外的價值觀沒有關系,但是想讓外國人理解中國,理解中國的文化,就必須按照他們的胃口來做文化飯,不能硬塞。在宣傳手法和宣傳手段上,一定要入鄉隨俗,不然就事倍功半。外宣絕不能用隔靴搔癢的辦法來解決,也不是花錢就能辦到的。很有可能錢花得越多,效果差得越遠。
中國報道:在對外宣傳上,應該如何增加中國的話語權?
劉長樂:老百姓有一句話,叫做“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就是說要入鄉隨俗。外宣問題也是這樣。在對外推介自己的時候,一定要用別人愿意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來傳播我們的文化。為什么影片《功夫熊貓》、《花木蘭》那么成功?有些人可能認為太好萊塢化了,但是如果不好萊塢化,別人能接受嗎?
最近,我們拍了一個電影《富春山居圖》,導演是孫建軍,他說這個影片是“中國故事,世界制造”,即用世界的團隊來打造中國的故事。我覺得這個思路非常好。外國團隊知道外國人喜歡什么樣的口味,但包含的核心文化還是中國的,只是展示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除了話語權,還要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現在,我們的內功練得還不夠,所以走出去的步伐不要太急。如果還沒準備好,就先準備著。
中國報道:3月4日,習近平副主席會見港澳全國政協委員時,您提到希望香港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平臺。請您具體談談這個想法。
劉長樂: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香港的作用。為什么呢?首先,香港的文化是一個國際化的文化,是同國際市場和國際價值觀接軌的;其次,文化產業走出去,毫無疑問要按照市場化的規律辦事,而香港文化本身就是市場化文化的經典。香港擁有很好的資本市場,因此,文化市場可以很好地去借鑒和借力。
此外,香港擁有很好的商業管理的舞臺和精通市場運作的精英,擁有很好的書市和唱片公司,這些都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繁榮。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可以借力香港,或轉到香港,或通過香港,這對文化走出去會有很好的幫助。
我特別鼓勵中國打自己的品牌。同時,到海外去收購、兼并別人現有的品牌是更好的一條路,更直接,也更簡便。但是,如果我們直接去收購,由于輿論導向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會有一定的敏感性。但如果通過一個香港的上市公司去收購、兼并,成功率或許就會高一些。內地的企業在里面也可以占有一定的股份,同樣能達到走出去的目的。這就是要利用香港這個杠桿、跳板、平臺的作用。
中國報道:在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上,您有什么建議?
劉長樂:我想,有幾個關系需要處理好。一是處理好核心價值和文化多樣性的關系。在強調核心價值的同時,不能忽略文化多樣性的問題,因為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前提;二是處理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文化事業的社會性和公益性比較強,比如芭蕾舞,而文化產業是需要市場化運作的,比如流行音樂、通俗讀物。現在有人批判說文化產業化就是商品化,把文化產業化看作是拜金主義,這是不應該的。所以,一定要區分好兩者的定位;三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的關系。不能只談當代文化,忽略傳統文化;四是處理好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關系。這幾對關系需要處理好,不然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偏差。
中國報道:您提到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積極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
劉長樂:文化產業的人口中,有2/3的員工是生活、工作在民營企業中的。這個比例會越來越大,產值也會提升很快。文化本身是個體創作的過程,對文化產業中的民營企業的支持,應該比在經濟領域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更大,才能帶來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