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張翔

組委會秘書長吳海濤
□□2012年5月15日,第三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以下簡稱“導航年會”)將盛大召開。本屆導航年會與前兩屆相比有哪些繼承和創新?如何更好地體現導航年會的學術性和國際性?本屆導航年會又是怎樣闡釋“走向應用的‘北斗’”這一主題的?帶著這些問題,本刊特約記者張翔對導航年會組委會秘書長吳海濤進行了專訪。
記者:本屆導航年會第一次以申辦的方式確定主辦地,組委會采取這種方式是基于怎樣的考慮?您認為這次廣東省成功取得導航年會主辦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吳海濤:第一、二屆導航年會主要是以協商的方式,通過了解和溝通來確定主辦地的。這兩次年會成功舉辦以后,想參與和承辦年會的單位越來越多,于是,我們就考慮通過什么樣的合適方式來確定第三屆年會的承辦單位,是不是可以采用申辦的方式呢?另外,從組委會的角度,也想通過這種方式,使得更多的單位或者地方政府能夠關注“北斗”的建設和發展,能更積極地參與年會的組織工作。
關于確定廣東省為年會舉辦地的原因。從大的方面說,主要是因為“北斗”處于試運行階段,其推廣應用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繼第一屆在北京、第二屆在上海舉辦之后,我們希望能夠挑選那些與衛星導航應用推廣密切契合的地方,而在參與“北斗”的推廣應用過程中,廣東的地方企業表現得非常活躍。另一個原因是,在現場評議答辯過程中,廣東代表的評議答辯得到了評議組的一致好評。
記者:考慮到廣大廠商的需求,本屆導航年會是否會加大應用產業化論壇和技術成果展的比重,給企業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機會?
吳海濤:今年我們為應用產業化論壇專門安排了1天時間,參加論壇的有政府相關部門的官員,也有研究產業化的一些專家學者,當然還會有不少企業在論壇上發表相關報告。
技術成果展是導航年會的一個重要部分,它以展覽展示的方式宣傳企業、高等院校在衛星導航領域技術研發方面取得的成果,我們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在正在進行的展覽展示策劃中,我們按照產業鏈條作了一些安排,使不同類型的企業在技術成果展上都能得到較好的展示。
記者:第三屆導航年會的主題是“走向應用的‘北斗’”,您對這個主題怎樣理解?第三屆年會如何突出這個主題?

第一屆導航年會開幕會場
吳海濤:對這個主題的理解包括六點:一是完善系統能力;二是評價系統水平,因為“北斗”要走向應用,面向大眾,面向各個行業,所以其自身能力水平當然要從各個方面提高和完善;三是創新應用模式;四是提高應用水平,這主要是從應用產業化角度來理解,因為“北斗”的建設最終要面向應用;五是研討政策規范;六是聚焦產業鏈條,這是從社會保障方面考慮,使“北斗”通過導航年會更好地走向應用。
至于怎樣突出主題,主要是我們在導航年會各個板塊的策劃上做得更加切合實際。重點工作是結合“北斗”試運行的開展,在導航年會前期宣傳、會期宣傳和會后宣傳方面,盡可能地宣傳“北斗”。另外,在技術成果展的策劃上,能夠把“北斗”現場的演示應用融入進去、體現出來,展現“北斗”在試運行階段的基本水平。在導航年會論文征集過程中,我們也倡導學者們能將論文的交流與“北斗”的試運行情況有一個更好的結合,使本屆導航年會辦得效果更好。
記者:您能為我們介紹一下本屆導航年會籌辦的總體思路以及創新之處嗎?
吳海濤:簡單地說,導航年會的總體思路是繼承和發展。所謂繼承,就是繼承第一、二屆導航年會的風格和特色,繼承前兩屆導航年會的范式。然后,在此基礎上發展,主要是令本屆導航年會能夠體現出更多價值,也就是打造“價值網”,構建“互動橋”。我們希望本屆導航年會的價值體現在6個面向:面向工程、面向應用、面向人才、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大眾。
記者:前兩屆導航年會的參會人數是1000多人,據我們了解,廣東省預計本屆導航年會的參會規模將明顯擴大,請問人數的大幅增加將給這屆導航年會的組織實施帶來哪些挑戰?
吳海濤:挑戰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怎樣保證在人數增加的情況下導航年會的質量不下降;二是隨著人數的增加,組委會怎樣使導航年會能夠有序而高效地開展。我們采取的措施是周全的策劃,由于參加導航年會交流的專家學者更多,因此我們在分會交流上合理設置,在口頭報告和張貼報告上做了一些合理安排,以使專家學者們能更好更有效地交流。
記者:導航年會是國際性的學術年會,請問本屆導航年會如何強調學術性和國際性?

導航年會上的技術成果展
吳海濤:首先說學術性。既然這是一次學術年會,因此學術性的體現和彰顯是我們最基本的工作,也是學術年會的根本。在這個方面,從導航年會板塊的設置上看,一是有大會邀請報告,請世界一流的專家學者來作報告;二是分會交流,這是占用時間最多的板塊;三是技術成果展,它并不是為企業提供一個賣場,里面含有很多技術成分。
另外,為了提高學術性交流的質量,我們在第三屆導航年會論文的出版上做了一些工作。今年的論文專集和有關出版商合作,是EI檢索的文集。從現有論文的收錄、出版和編審來看,本屆導航年會的論文質量比前兩屆有明顯的提高,所以,我相信在年會舉辦期間張貼報告和口頭報告論文的質量和學術性也會有進一步提高。
國際性是隨著導航年會進行到第三屆逐步體現出來的,是發展到這個階段的必然趨勢。因為“北斗”是面向全社會、面向全世界的,為了彰顯國際性,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方式:①大會第一天上午有來自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印度和中國等擁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或地區官員作報告。②本屆導航年會和美國導航學會(ION)將主辦一個聯合論壇,這是一個專門的板塊。③本屆導航年會有一半以上分會邀請了海外人士擔任分會主席。④目前有很多海外學者投稿,因此在導航年會期間開設了英文專場,另外,在每一個分會上都安排中文和英文投影,為進一步推動國際性提供一些方便。
記者:作為組委會負責人,您對本屆導航年會抱有怎樣的期待?
吳海濤:在經過第一、二屆導航年會成功舉辦后,各方面對第三屆導航年會都抱有更高的期望。我自己也希望它朝著越辦越好的目標來推進。首先是期望能在打造導航年會國際品牌上有所作為;其次是希望導航年會能在具體組織工作方面做得更加精致,讓每一位學者都樂于交流,樂于參與;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希望通過學術交流推動“北斗”建設、應用及其產業化發展。

“北斗杯”大賽成果展
記者:從青年優秀論文的評選到“北斗杯”大賽的舉辦,加強對人才的培養一直是導航年會舉辦的目的之一,您能否詳細介紹一下導航年會在人才培養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吳海濤:青年優秀論文的評選從第一屆導航年會就開始了,對獲獎者我們給予了課題資助,前兩屆都是這樣。我們資助的青年優秀論文的獲獎者積極地按照組委會的要求完成了課題的研究,這對他們個人來說是一種鼓勵,激發了獲獎者參與“北斗”研究的熱情。
對于本屆導航年會,我們在具體資助方式上進行了一些改革,能讓優秀的青年學者開展研究的熱情更高,使大家參與導航年會交流的方式更多樣化。對青年優秀論文的遴選采取非常客觀公正的方式,從各個分會初步的推選到整個評選委員會的評議,再到最后科學委員會的終審,大家都以非常負責的方式進行推選并最終確定。
“北斗杯”大賽是導航年會的一個特色板塊,我們把它稱之為科學普及板塊。從前兩屆來看,國內大學本科生和中學生都能非常踴躍地參與。大賽內容設置多樣,有小論文、科幻文章、專業的學術論文及科技制作等。從第二屆導航年會開始,我們在展覽展示中專門設立了“北斗杯”青少年科技成果展,使我們的大、中學生能夠在現場同參加年會的科技工作者進行交流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