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全世界共有7個國家的57名女航天員執(zhí)行過太空飛行任務,其中有6名女航天員執(zhí)行過5次太空任務,還有多名女航天員同時參加過任務。她們?yōu)槿祟惖挠钪嫣剿魇聵I(yè)做出了巨大的奉獻,同時創(chuàng)造了載人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
1962年2月,捷列什科娃進入空軍航天員訓練中心(即后來著名的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航天員大隊第2分隊。1963年6月16日,年僅26歲的她駕駛著東方-6宇宙飛船,同前兩天發(fā)射的東方-5編隊飛行。她在太空一共飛行了70h40min,繞地球48圈。飛行期間捷列什科娃患上了空間運動病,幾次通信聯(lián)絡都未回話,外界至今不清楚是設備出了故障還是另有原因。根據飛行計劃,她要進行手動控制飛船的操作,但這一操作被取消。在飛行中她因面包太干難以下咽,還感到右小腿疼痛。這次飛行的意義在于捷列什科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女性,榮獲“蘇聯(lián)英雄”稱號。在她飛天回來5個月后,與航天員尼古拉耶夫結婚,婚后育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從而證明了太空輻射對航天員后來的生兒育女沒有多大危害。女兒小葉蓮娜降生后迄今,也并沒有被發(fā)現(xiàn)存在任何健康問題。后來捷列什科娃擔任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高級研究員(空軍少將)。1994年起,她在俄羅斯獨聯(lián)體國家海外同胞和國際主義合作機構工作,任俄羅斯政府國際科學和文化合作中心主任。捷列什科娃于1997年4月30日退役。

斯維特蘭娜·薩維茨卡婭

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

薩莉·賴德
薩維茨卡婭于1982年和1984年2次乘坐聯(lián)盟號飛船,登上禮炮-7空間站。第一次飛行時, 她在太空中生活了8天,重點研究微重力對女性的影響。在第二次飛行中,她擔任飛行工程師,與指令長賈尼別科夫一同出艙作業(yè)。她將雙腳固定在一個踏板上切割一塊金屬鈦和不銹鋼,然后用鉛和錫進行焊接,并在鋁表面進行涂銀試驗。此次出艙活動歷時3h35min,她的操作嫻熟而準確,充分證明了女航天員出艙作業(yè)能力不亞于男航天員,她因此而一舉成為世界首位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在蘇美激烈的“太空競賽”中,她在加加林和捷列什科娃之后為蘇聯(lián)贏得這場太空競賽的第三塊“金牌”。此次飛行繞地球軌道186圈,歷時11天又19h14min。此后不久,薩維茨卡婭與飛行員維克托·哈特科夫斯基結婚,并于1986年10月喜得貴子,當時她已38歲。這也證明太空行走并不影響女性生育。
1978年,賴德成為美國航空航天局第8批航天員。在此次獲選的35名航天員中包括6名女性,她們是美國首批入選的女航天員。1979年8月,賴德在完成為期1年的訓練和考評后,取得了任務專家資格。1983年,她執(zhí)行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STS-7飛行任務,一舉成為繼蘇聯(lián)捷列什科娃和薩維茨卡婭之后世界第三位、美國第一位進行太空飛行的女航天員。緊接著她于1984年第二次執(zhí)行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STS-41G飛行任務。1985年6月被任命為STS-61M飛行任務乘員,但此次飛行任務因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失事而被取消。后來,賴德加入負責調查此次事故的總統(tǒng)調查委員會。1986年,她被調到美國航空航天局華盛頓總部任局長助理,負責長遠規(guī)劃和戰(zhàn)略計劃。1987年,賴德從美國航空航天局退役后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和武器控制中心任高級研究員。1989年6月,她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空間科學研究所所長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物理學教授。2003年,賴德受邀擔任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事故調查委員會委員。她現(xiàn)擔任賴德科學公司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
1985年,向井千秋被選為日本第一批三名航天員候選人之一,準備在航天飛機STS-47飛行任務中執(zhí)行“日本空間實驗室”的首次材料處理試驗任務。此外,還作為STS-90飛行任務中執(zhí)行“神經實驗室”實驗任務的后備載荷專家。最終,她執(zhí)行了2次太空飛行任務:1994年的STS-65任務和1998年的STS-95任務。她是日本首飛女航天員,也是首位2次參加飛行的日本航天員。她還曾被指定為STS-107飛行任務首席科學家的副手,負責協(xié)調此次飛行中的科研任務。向井千秋現(xiàn)任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fā)機構宇宙醫(yī)學生物學研究室主任,1994年被授予“首相特別嘉獎”。

向井千秋
1985年克勞迪·艾涅爾被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選為法國預備航天員,成為法國首批選拔的唯一女航天員。克勞迪參加過2次太空飛行,而且是第一個飛赴“國際空間站”的女航天員。1996年8月17日,克勞迪乘坐聯(lián)盟TM-24飛船前往和平號空間站執(zhí)行法國航天局的“仙后座”飛行任務。在此次飛行任務中,克勞迪進行了生命科學(生理學和發(fā)育生物學)、流體物理學和工藝學等領域內的廣泛實驗。2001年10月21日,克勞迪再次進入太空,成為歐盟第一位2次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并擔任“聯(lián)盟”飛船的指令長前往“國際空間站”,也是第一位擔任此職務的歐洲女性。克勞迪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丈夫讓·皮埃爾是同行,也是歐洲航天中心主任。他們有一個漂亮的女兒。克勞迪·艾涅爾于2002年6月18日從歐洲航天局退役,進入法國政界,擔任法國讓-皮埃爾·拉法蘭總理主政政府的歐洲事務部部長和科技部部長(2002-2005年)。2008年12月23日,她因服藥過度導致昏迷被送往醫(yī)院救治而幸免一死,這被認為是明顯的自殺企圖。
2006年,韓國三星先進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30歲,未婚)和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李素妍(女,28歲,未婚)入選韓國首批航天員。2007年3月,2人赴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進行了為期15個月的訓練。2008年4月8日,李素妍搭乘聯(lián)盟號飛船隨同“國際空間站”第17長期考察組(2名俄羅斯航天員)升空。19日飛船返航以彈道方式著陸時偏離預定地點大約420km,且飛船返回艙觸地點靠近李素妍的座椅,使她承受了相當于自身體重9~10倍的由胸至背的物理沖擊。李素妍回國時,從她走下飛機的航梯起即受到預備航天員高山和警衛(wèi)人員的摻扶。她與母親擁抱時,也露出了疼痛的表情。當日在首爾機場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李素妍也曾坦誠告訴媒體記者,自返回地面以來,她一直承受著疼痛。此外,在太空軌道上,由于不習慣失重環(huán)境,她受到空間運動病的困擾,膝蓋和腳部因碰撞出現(xiàn)淤青等癥狀。李素妍的主治醫(yī)生是之前曾陪同李素妍遠赴俄羅斯的韓國航空宇宙醫(yī)療院院長鄭基榮(空軍大校)。他在接受采訪時說:“看來李素妍在著陸時,頸部、肩部、背部等處受到了超出預想的沖擊。特別是胸椎、腰椎的狀況很不好,已達到了影響行動的程度。”鄭基榮還表示:“雖然俄羅斯方面通過X光拍片確認了李素妍的脊椎骨沒有異常,但目前必須對脊椎肌肉以及神經進行精密診斷。”之后她接受長期住院治療,半年后恢復。由于韓國與俄羅斯政府的合作是通過商業(yè)合約方式,所以在俄聯(lián)邦航天局和美國航空航天局文件上和新聞報道中,李素妍在聯(lián)盟號飛船上的身份只是一位太空乘客,這使韓國成為繼英國和伊朗之后第三個以女性作為太空乘客的國家。李素妍也成為繼日本首位女航天員向井千秋之后的第二位亞洲女航天員。

克勞迪·艾涅爾

李素妍

羅伯塔·邦德
邦德是一位醫(yī)學博士,1983年入選加拿大首批航天員。1992年1月22日-30日執(zhí)行發(fā)現(xiàn)號航天飛機STS-42飛行任務,在“空間實驗室”和航天飛機中艙進行了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實驗,此次飛行繞地球軌道129圈,歷時8天又1h14min。1992年9月4日,邦德退役并離開加拿大航天局,繼續(xù)從事她的科學研究工作,在多所大學任教。目前她主持研究的主要課題是:新墨西哥大學和波士頓迪更尼斯醫(yī)院的“立位不耐病患橫貫頭顱多普勒效應”;美國航空航天局約翰遜航天中心、美國愛德華空軍基地和美國航空航天局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航天員航天飛行前后的橫貫頭顱多普勒效應”研究。
休斯-富爾福德?lián)碛忻绹栴D州立大學化學和生物學理科學士學位以及美國德克薩斯女子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她曾于1978年參加過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第8批航天員選拔,但未能入選。直到1984年1月9日,她才入選負責空間實驗室-4(Spacelab-4)飛行任務的4位載荷專家之一,進入約翰遜航天中心接受航天飛行訓練。1989年2月24日,休斯-富爾福德被任命為航天飛機STS-40乘組的后備乘員。1989年11月,主乘組的羅伯特·菲利普斯未能通過例行體檢,休斯-富爾福德因而從后備乘員升為主乘組乘員并得以參加太空飛行。

米利耶·休斯-富爾福德

梅·杰米森

芭芭拉·摩根

阿努什·安薩里
杰米森,這位醫(yī)學、哲學、人文學、理學和工學博士曾2次向美國航空航天局提出申請,第一次遭拒,第二次有幸成為2000多名申請者中獲選的15名航天員候選人之一,并成為美國航空航天局首位非洲裔美籍航天員。經過系統(tǒng)的航天基礎訓練,她于1988年獲得任務專家資格,被分配到美國航空航天局約翰遜航天中心航天員辦公室,主要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發(fā)射場做發(fā)射保障工作和在航天飛機電子設備集成實驗室做軟件檢驗工作。1992年,她獲得了執(zhí)行STS-47太空飛行任務的指令。飛行期間,杰米森做骨細胞研究實驗,調查航天飛行如何引起骨細胞功能,進一步了解骨骼為何在航天飛行中變得脆弱。由于她喜歡跳舞,是個極敬重藝術創(chuàng)新的人,所以在飛行時隨身帶了一張艾文艾莉美國舞蹈公司的海報,她認為科學與舞蹈之間有一種關系,兩者都表現(xiàn)出人們不得不互相參與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1993年3月,她從美國航空航天局退役。杰米森退役后在西非從事醫(yī)學知識傳播和保健方面的工作。1993年,她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公司—杰米森集團,致力于教育及啟蒙項目的開發(fā),研究、推銷和發(fā)展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和技術,其中包括“阿爾法”通信衛(wèi)星及為非洲建立遙測醫(yī)學系統(tǒng)等項目。
1998年1月,原來作為太空女教師麥考利夫后備航天員的芭芭拉·摩根成為一名職業(yè)航天員(任務專家)。2007年8月8日,她乘坐奮進號航天飛機執(zhí)行了訪問“國際空間站”的STS-118飛行任務,成為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失事21年后第一個成功進入太空的教師。
在美國航空航天局1985年的“太空教師航天計劃”航天員選拔中,摩根曾是獲選的2名教師中的一個。從1985年9月-1986年1月,她與首飛教師克里斯塔·麥考利夫以及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乘組全體乘員一同在約翰遜航天中心受訓,并被任命為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STS-51L飛行任務乘組載荷專家克里斯塔·麥考利夫的后備。但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失事導致克里斯塔·麥考利夫壯烈犧牲。1986年3月-1986年7月,摩根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工作,對全美各地的教育組織發(fā)表演說。1986年秋,她回到愛達荷州繼續(xù)她的教師生涯。她在麥考爾-唐納利小學教二、三年級,并繼續(xù)為美國航空航天局人力資源和教育部工作。她作為獲選太空飛行教師的職責包括公開演講、教育咨詢、課程設計,以及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聯(lián)邦特別工作組工作,為從事自然科學和工程學工作的女性和少數(shù)民族服務。在2007年完成太空授課任務后,摩根于2010年6月27日宣布離開美國航空航天局,目前她是美國愛達荷州博伊西州立大學教師。
安薩里,1966年9月12日生于伊朗東北部城市馬什哈德。她是一位成功的企業(yè)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一手締造了伊美普羅代亞系統(tǒng)公司(Prodea System),成為該公司的董事長。她還曾是電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TTI)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和執(zhí)行 總裁。安薩里家族也是“安薩里X獎”的冠名贊助商。2004年5月5日,在慶祝艾倫·謝潑德亞軌道飛行43周年之際,她和其內弟阿米爾·安薩里捐給“X獎”基金會數(shù)百萬美元。為表彰他們的捐助,“X獎”被正式更命名為“安薩里X獎”。
最初是讓日本商人榎本大輔作為第4位太空游客,搭乘預定于2006年9月發(fā)射的聯(lián)盟TMA-9飛船上天,隨第14長期考察組前往“國際空間站”做訪問飛行,安薩里則是榎本大輔的后備,這2人一起在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接受訓練。2006年8月21日,榎本大輔因健康原因在離發(fā)射還剩28天時被停飛,次日,他的后備安薩里因此升為主乘員組乘員,獲得太空飛行機會。
戴維斯于1987年成為航天員。她最初被分配在航天員辦公室飛行任務拓展分部,負責為航天飛機有效載荷提供技術支持。隨后在飛控中心7次擔任航天任務中與航天飛機乘組進行通話的通信專家。戴維斯博士執(zhí)行過3次航天飛機飛行任務:STS-47(1992)、STS-60(1994)和STS-85(1997),她在太空飛行時間總計超過673h。其中,在STS-47飛行任務中,她和自己的丈夫馬克·李同為一個乘組的成員,有幸成為世界上共同在太空飛行的第一對夫妻。此次飛行繞地球軌道126圈,歷時7天又22h30min。令人遺憾的是,這對夫妻最終還是離婚了。

南希·戴維斯(左)和馬克·李(右)

艾琳·柯林斯
經過約翰遜航天中心的航天基礎訓練,柯林斯于1990年7月成為航天員并取得航天飛機駕駛員資格。她曾先后擔任過航天員辦公室航天器系統(tǒng)分部主任、情報信息主管、航天飛機分部主任和航天員安全分部主任,并執(zhí)行過4次太空飛行任務:作為駕駛員執(zhí)行了STS-63(1995)和STS-84(1997),作為指令長執(zhí)行了STS-93(1999)和STS-114(2005)。2005年1月,柯林斯從美國空軍退役。2006年5月1日,她又從美國航空航天局退役,并于同年11月加入安德魯斯航天公司,擔任載人航天飛行和乘員組安全高級顧問。

佩吉·惠特森
1996年5月,惠特森入選美國預備航天員,完成為期2年的訓練和考評后,獲得任務專家資格,并被分配到航天員辦公室業(yè)務規(guī)劃分部從事技術工作。2001年7月3日,她被任命為飛行工程師,與俄羅斯航天員科爾尊(指令長)和特列肖夫(第二飛行工程師)組成“國際空間站”第5長期考察組,并于2002年6月升空赴“國際空間站”,同年12月返回。2007年10月,她作為“國際空間站”第一任女指令長,帶領第16長期考察組完成在“國際空間站”為期6個月的飛行任務,于2008年4月返回。至此,她在太空累計飛行時間為377天,超過任何國家的女航天員,名列世界航天員太空累計飛行時間第21位。此外,惠特森已進行過6次艙外活動,累計39h46min,名列女航天員之首。2009年10月,她開始擔任美國航空航天局航天員辦公室主任。

蘇珊·赫爾姆斯
赫爾姆斯于1990年入選美國航空航天局第13批航天員。她曾執(zhí)行過5次航天飛機飛行任務:STS-54(1993年)、STS-64(1994年)、STS-78(1996年)、STS-101(2000年),并于2001年作為“國際空間站”第2長期考察組乘員執(zhí)行了“國際空間站”飛行任務。在站期間,赫爾姆斯和飛行工程師沃斯一同出艙,將PMA-3從停泊處重新置于團結號節(jié)點艙左舷,以便為意大利制造的“萊昂納多”多功能后勤艙的到來騰出位置。此次出艙活動歷時8h56min,創(chuàng)造了在太空單次艙外活動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新紀錄。

蘇妮塔·威廉斯

2010年4月7-17日,發(fā)現(xiàn)號航天飛機第一次送3名女航天員到達“國際空間站”后,首次實現(xiàn)了4名女航天員同時在軌

1986年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上7名航天員合影。第二排左二為女航天員麥考利夫,右一為女航天員雷斯尼克
1998年6月,威廉斯入選美國預備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第1長期考察組(ISS-1)飛行期間,她作為美國航空航天局駐俄羅斯航天局代表被派往俄羅斯。2002年11月,她被任命為“國際空間站”第10長期考察組后備任務專家。但在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后飛行計劃發(fā)生變更,對各乘組進行了重新調整。2003年12月,她被任命為“國際空間站”第12長期考察組飛行工程師,但由于航天飛機復飛日期一再被推遲,所以她離開乘組繼續(xù)進行小組訓練。2006年5月2日,她被任命為“國際空間站”第14長期考察組飛行工程師,12月9日隨STS-116乘組升空,11日抵達“國際空間站”。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她以近195天的單次太空飛行時間創(chuàng)造女航天員在軌最長紀錄。
2010年4月5日,3名女航天員(美國航天員多蒂·梅特卡夫-林德伯格、日本航天員山崎直子和美國航天員斯蒂芬妮·威爾遜)乘坐發(fā)現(xiàn)號航天飛機執(zhí)行STS-131任務,與已在“國際空間站”內的女航天員特蕾西·戴森“會師”,創(chuàng)下人類史上同時身處太空女性人數(shù)最多的紀錄。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在發(fā)射73s后爆炸,機上7名航天員全部遇難,其中包括2名女航天員。一位是朱迪思·雷斯尼克,她是首名猶太裔航天員,1979年在約翰遜航天中心接受航天訓練,1979年8月完成為期1年的訓練和評價,作為任務專家被分配至航天員辦公室工作,從事多個輔助軌道器研制的項目,包括實驗軟件、遠程操縱系統(tǒng)和訓練技術。她曾執(zhí)行過2次太空飛行任務:STS-41D和STS-51L飛行任務。另一位是莎倫·麥考利夫,即美國航空航天局選拔的“太空教師”。1984年美國總統(tǒng)里根宣布實施“太空教師計劃”,美國航空航天局希望將一名教師送入太空能夠提高公眾對航天飛機計劃的關注和興趣,還可以證明航天飛行的可靠性。1985年7月19日美國副總統(tǒng)喬治·布什宣布麥考利夫獲選,后備“太空教師”是芭芭拉·摩根。據《康科德箴言報》記者馬克特拉維斯說,是麥考利夫的行為舉止使她擊敗其他選手而勝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