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房里的新上海
如果你對生活特別地熱愛,你就可以從周圍熟悉又再平常不過的事物中找出美感。在毛冬華的筆下,當代建筑中最常見的玻璃和鋼的結構關系也顯出了獨特的魅力。從注意到玻璃的精妙,到落筆,毛冬華幾乎用了三四年時間。在作畫之前,毛冬華在金茂周圍兜兜轉轉了兩個半天,找不同的角度,拍很多的照片,在照片中找到作畫最好的角度。“真正的智慧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改變一點點就完全不同了。” 你可以將上海全景圖描繪下來,但是角度的稍稍變幻,截取其中一塊,從玻璃墻中我們看到了城市的另外一種美麗的景象。
在《多云轉晴》這幅約2m*2m的畫中,一幢老式的小房子,隱隱約約的金茂大廈、環球金融大廈,建造中的房子、建筑吊車,開始了一段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對話。在一張紙上,富有設計感的畫面在水墨中娓娓道來,點、線、面之間,新與舊的對比,大與小的對比,增加了整體的平面感,透視感減弱。
全中國有無數人在用畫筆表現欣欣向榮的景色,而毛冬華沒有選擇用直白的方式展開,藝術的處理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包括權威雜志《美術》將其作為封面展示。中國式獨特的氣韻和美感讓毛冬華的畫有了自己獨特的味道。筆墨的精妙,在于筆意的率性和墨趣的升華,而玻璃與鋼結構的美則在于一種理性的節奏。這樣的一件作品不僅很完美地表現了現代城市的視覺感受,刷新了中國畫表現當代生活的審美體驗,而且這種表現也體現了對于中國畫筆墨意蘊的語言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