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農村文化是我國文化中的重要形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精神支撐與智力之源,而且在農村兩個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為此,本文對農村文化進行全面系統(tǒng)、深入細致的研究。具體分解為以三大理論層面——
農村文化的重要意義,是由文化本身的重要意義所決定的。
21世紀作為“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的重要意義在全球各國家、各領域的重要地位得以凸顯,全球興起的“文化熱”,乃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大趨勢。文化,已經與政治、經濟共同構成綜合國力的三大要素。
的確,文化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內涵豐富的大概念,按照我國權威工具書《辭海》對“文化”所給出的定義,所謂“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tài)。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wèi)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辭海》縮印本)文化包括各種顯形或隱形的行為模式與價值體系,并具有傳承性,它既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又反轉過來限制人類進一步活動。
而農村文化作為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涵同樣十分豐富,既包括知識、信仰、道德法律,又包括文學、藝術、科學、能力等因素,是一個高度的綜合體。
正因為如此,農村文化才成為新農村建設、農村兩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精神支撐與智力之源。這也正是農村文化重要意義之所在。
農村文化也同其他文化一樣,總體上可以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子系統(tǒng)。
物質文化指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的總和,它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表現(xiàn)在人們物質生產能力的進步與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例如農村中的農耕文化、田間文化、場院文化與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均高于農村文化中的物質文化范疇。
制度文化指在一定時期形成的文虎體系。例如當下我國農村中的聯(lián)產承包制、有中國特色先進文化體系等等,均屬于農村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范疇。
精神文化則指人們精神領域的文化內涵,其中又包括哲學、宗教、道德、科學、藝術等。例如當下我國農村中的社會主義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科學技術、文學、戲劇、繪畫、剪紙、編制、二人轉,以及節(jié)慶文化、婚慶文化、禮儀文化、;旅游文化、娛樂文化、影視文化、網(wǎng)絡文化等等,均屬于農村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范疇。
當前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重點,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即用科學的文化戰(zhàn)勝封建、迷信、愚昧的文化;用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戰(zhàn)勝黃、賭、毒等反動、落后的文化。
形勢與內容是一對范疇,二者相依相存、相輔相成。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并反作用于內容。沒有悟性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既不能“形式大于內容”,又不能“內容大于形式”。內容與形式必須互相一致、共利雙贏。同樣,農村文化的必要形式一方面要為主要內容服務,另一方面又要與主要內容相適應,并為落實主要內容充分發(fā)揮形式自身的能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
具體來說,農村文化中的必要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文化活動。文化活動是文化的載體。農村文化活動主要有節(jié)日文化活動、文化娛樂活動,文體文化活動、佳通文化活動等、文學藝術活動、科技活動、網(wǎng)絡文化活動等等。
(二)文化比賽。文化是農村文化的必要形式,例如籃球比賽、歌詠比賽、舞蹈比賽等。
(三)文化培訓。文化培訓也是農村文化的必要形式,例如各種文化培訓班,特別是對農村文化干部與文化骨干的培訓,尤為重要。
(四)文化輔導。文化輔導指由專門的文化干部對廣大農民進行文化輔導,可以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
綜上所述,可見農村文化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啊、高水準的復雜系統(tǒng)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