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
演奏口型是指管樂吹奏者根據音樂吹奏的規律,運用胸腹式呼吸法,將笛頭含放在雙唇的位置,以及控制唇部周圍和面部肌肉的狀態。
在微笑的同時,嘴呈發“哀”字的形狀,下頦肌肉在下唇方肌及其兩邊的三角肌控制用力下,自然平坦地垂落下頦,使下頦肌肉貼在下牙和牙床上,兩嘴角微微自然收縮閉合,上下兩唇包住笛頭,嘴縫成“一”字平行,嘴角不可朝上或朝下彎曲,口腔內外呈發“熬”字的狀態,即可準備發音。
由于音樂風格的不同,笛頭有所不同,所以含笛頭的多少,方法也不相同。下面所說的是演奏古典風格的方法:含笛頭時,嘴唇呈發“牟”字的形狀,兩唇微微顯出皺紋,笛頭哨片下面輕輕推動下唇,將下唇覆蓋下牙前緣。如果想得到較寬厚的音色,覆蓋面多一些,把笛頭放在下唇正中處,上唇和上牙自然放在笛頭上,上唇齒不得硬往下壓,下唇齒不得硬往上抵咬。含笛頭的多少,取決于笛頭曲面與哨中重合時的分離點,然后將下唇與下牙的支點與之重合(即振動點)。
找最佳振動點的方法:先從笛頭前端少含試吹,逐漸往后一點點多含試吹;然后再從笛頭后端多含試吹,逐漸往前一點點少含試吹。通過此方法,反復用心地試吹,直到薩克斯管既有木管樂器豐滿、圓潤的特點,又有金屬明亮美妙的聲音,就是找到了最佳振動點,即可固定含笛頭的位置。
薩克斯在吹奏中,口型常見錯誤的原因及其糾正方法:(1)下頦肌肉上努、頂、撅。其主要原因是:下唇方肌沒有向下、向外正確用力,并貼在下牙和牙床上。要如同吹笛子、吹簫和微笑的方法,體會下頦自然垂落平坦的正確方法,從而糾正其毛病。(2)上唇和下唇外翻漏氣。其主要原因是:上下唇周圍的口輪匝肌和兩嘴角失去控制,或控制無力。應使上下唇周圍的口輪匝肌和兩嘴角自然有效地用力,上下唇自然貼在上下齒、牙床上,這樣就可以控制兩嘴角的閉合,從而糾正其毛病。(3)兩腮鼓起。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嘴角兩邊的笑肌毫無控制,使氣存在兩腮,所以兩腮鼓起。應有效地控制笑肌,使兩腮貼在上下齒、牙床上,失去存氣的條件,從而糾正鼓腮的毛病。(4)含笛頭過多、過少。笛頭在唇上的位置偏左或偏右、緊縮頸部、臉紅脖子粗、皺眉瞪眼等不自然的毛病,應在練習中經常對著鏡子加以糾正。
發音、音準、高低音的控制,音色的優劣,音色的變化,力度的強弱控制,節拍中重音與弱音的演奏,樂曲中合乎規范而又加以藝術標準的處理,樂句長短的劃分等等諸多音樂的演奏技巧,無不與呼吸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任何輕視正確呼吸法,練習時敷衍不認真的做法,其結果只能嚴重阻礙吹奏技術的提高,同時,呼吸不正確,容易使肺部疲勞而受損。
吸氣時,用兩嘴角和鼻自然、平靜、快速地將氣吸入肺葉下部,同時,胸腔、兩肋、腰部四周、腹部都要自然擴張。當胸腔擴張壓向橫隔膜(位于胸、腹之間能伸縮的薄膜)往下移動時,腹部的內臟如腸、胃等,雖有固定體積卻能移動,一旦受到橫膈膜下降的壓力,腹部內臟組織就會向腹壁移動,使肚子鼓起,這并不是把氣吸到肚子里(因腹部沒有呼吸器官),而是吸氣時胸腔的擴張、橫膈膜的下降、腹部組織的移動使肚子鼓起。這樣就擴大了胸腔的空間,使腹部得以擴張,肺愈擴張,吸入的氣也就越多。橫膈膜下降1cm,可使容氣面積擴大250—300cm2,若作強吸氣時,一般橫膈膜可下降3—4cm。
因此,胸腹式呼吸法由于膈肌、腹肌同時協調動作,可使氣量達到最大程度,氣息的控制根據音樂的需要可達到自如,不易疲勞,可視為合理的呼吸方法。
呼氣(發音)時,利用腹肌、橫膈膜和腹肌聯合控制,在保持吸滿氣、腹部鼓起的狀態下,腹壁逐漸回復原狀。同時,借助腹肌的壓力和橫膈膜的撐力,使吸氣時下降的橫膈膜逐漸抬起回復到原位,將氣流控制成如同一根非常自然、平穩、均勻、通暢、有節制的“氣柱”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