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恩普
(宣威市中醫院 外一科,云南 宣威 655400)
腹股溝斜疝是兒童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發育異常的疾病,目前一致認為,除少數情況外,一般應盡早施行手術。我院自2006年4月~2010年5月共收治30例小兒腹股溝斜疝,均采用下腹小橫切口行疝囊高位結扎術,效果滿意,現將治療過程中的一些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共30例,男21例,女9例,均為腹股溝斜疝。年齡2~7歲,平均年齡3.8歲。右側17例,左側10例,雙側3例。其中嵌頓疝2例,單純疝28例;合并睪丸和精索鞘膜積液各1例,睪丸下降不全1例。全部患者均符合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1]。
手術方法 圍術期常規使用抗生素5~7d,術前6h前禁飲食。嬰幼兒常用靜脈復合麻或肌內注射氯胺酮麻醉,6歲以上能配合的兒童可用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取患側腹股溝區(一般為患側下腹部橫紋處或以右手小指囊探人皮下環,向上頂起腹壁皮膚,在小指尖頂起的皮膚處)經過腹股溝外環精索組織通過處略向上的橫行切口,約1.5~2.5cm。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鈍性分離淺筋膜,用小拉鉤拉開,將外環口向上拉開,切開外環口,將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稍向上鈍性分離,順著肌纖維切開并分離提睪肌,即可暴露精索及灰白色的疝囊。切開疝囊前壁分離橫斷疝囊后壁,疝囊小者稍一剝離即可到達頸部,注意勿損傷輸精管及精索血管。鈍性加銳性繼續向近端分離,游離疝囊達疝囊頸部即見到腹膜外脂肪即為高位。切開疝囊檢查疝內容物血運情況,觀察有無組織壞死及腸瘺等,如無組織壞死及嚴重血運障礙,還納疝內容物,還納困難者,則采用于內環口外上方切開腹橫筋膜,游離或離斷疝囊,行疝囊高位荷包縫合結扎,然后送人腹腔。腹外斜肌腱膜縫合l~2針,皮膚縫合1針即可結束手術,女孩的手術與男孩基本相同,若圓韌帶與疝囊壁粘連緊密,可與疝囊一起分離至內環處,一并切除[2]。整個手術約15~25min。本組病例平均20min。
結 果 術后患側陰囊水腫4例,其中2~3歲嬰兒3例,多為男性雙側斜疝患兒,經保守治療,陰囊腫脹都在術后5d左右好轉,1周內消退。未再發生水腫及醫源性隱睪。隨訪3~24個月,沒有復發病例,沒有發生醫源性隱睪或睪丸扭轉、膀胱損傷、陰囊血腫、睪丸炎癥等并發癥。
討 論 小兒腹股溝疝的發生主要由于小兒腹股溝區的生理解剖特點所決定,早在1906年澳洲的小兒外科醫師Russell就提出了所謂“疝囊學說”,他認為疝的形成首先要有疝囊的存在,新生兒未閉的鞘狀突就是先天性疝囊,即斜疝可以是先天性的,而直疝一定是獲得性的。在胚胎早期,腹膜在腹股溝內環處向外突出,形成負膜鞘狀突。一般情況下鞘狀包裹大部分睪丸在睪丸引帶的牽引下隨睪丸下降,最終到達陰囊底部。如此過程發生異常,鞘狀突未閉,與腹腔相通,一但有腹腔臟器進入,就形成了腹股溝斜疝。因此小兒斜疝沒有成人斜疝腹股溝管肌薄弱的因素,行單純疝囊高位結扎即可獲得滿意效果。就斜疝而言[3],Bassini對其發病的認識也值得重視,Bassini認為斜疝是腹股溝管變短、變直,并失去了它的斜度的結果。正常的腹股管是以一定的長度和傾斜度穿過腹壁的肌層,如果腹股溝管的長度過短,或者傾斜度變直,便失去了保護作用,易有斜疝的發生;嬰兒出生后由于哭鬧,咳嗽等原因,使腹內壓升高,腸管或其它內臟經內環,腹股溝管和外環疝突出而發病,而腹橫筋膜乃至整個腹壁的強弱并非是疝發生的最重要因素,而關鍵是腹壁受力的強度要均勻一致[4]。因此小兒斜疝主要是由于疝囊本身的存在,沒有成人斜疝腹股溝管肌薄弱的因素,只要能完整剝離疝囊,行高位結扎即可,無需修補。
本組病例的小兒腹股溝斜疝下腹小橫切口手術的優點在于:①組織創傷小,手術后恢復快,該術式只做到高位結扎,復發率極低。本組術后無陰囊血腫發生,因該手術對腹股溝管的原結構未作解剖,避免對血管神經的損傷及腹股管解剖結構的破壞,對減少術后復發有很重要的意義。②與傳統疝修補術相比,小橫切口高位結扎術操作簡單,術中不需要游離精索及睪丸,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組織的分離,減輕了副損傷及陰囊血腫。術式只要能夠做到高位結扎,復發率極低③手術時間短麻醉清醒后即可進食,術后疼痛輕微,幾乎不影響術后活動。④手術切口較小創傷小、切口美觀,減少因換藥對患兒的心理創傷,并減少因換藥出現院內感染發生的幾率。缺點在于:該術式不適宜巨大疝、腹壁切口疝、滑疝、騎跨疝、復合疝。特別是術前診斷不夠明確,嵌頓疝合并腸內容物壞死的病例,下腹小橫切口便不能進行良好的暴露,且切口橫行切口又不便于延長,會給手術帶來一定的困難。
總的來說,斜疝一般不可能自愈,1周歲以內的患兒,腹壁隨生長發育,強度增高,有可能自愈,但也可能發生嵌頓或絞窄,故仍以手術治療為主,一般保守治療不予推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技術的發展,人們已不滿足于小兒疝術后治愈不復發的要求,還要求手術微創美容、住院時間短恢復快、護理方便痛苦少等,而下腹小切口恰能達到這種效果,正被廣大患者及家屬所接受,所以該術式值得基層醫師近一步研究和推廣。
[1] 張啟瑜,錢禮.腹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1-24.
[2] 王銘.小兒腹外疝小橫切口高位結扎術臨床效果分析[J].醫藥論壇雜志,2010,31(14):110-111.
[3] VANWESSEM KJP,SIMONSMP,PLAISIER PW.The etiology of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s:congenital and/or acquired.[J].Hernia,2003,7:76-79.
[4] 陳雙.腹股溝疝的病理生理[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2010,4(3):2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