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0日,來自《詩探索》、《揚子江》、《作家》、《花城》、《詩選刊》和《文學報》的主編、副主編相聚蘇州,參加題為“凝視與聚焦”的新世紀詩歌對話會。
會議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回顧新世紀十年詩歌的歷程、漫談當下詩歌文體寫作的現狀、探討網絡時代詩歌紙媒如何作為等話題;二是討論包括《詩刊》、《詩探索·作品卷》、《揚子江》、《花城》、《作家》、《詩選刊·下半月》和《文學報》在內,六刊一報共推新世紀優秀詩歌聯展的計劃。
此次會議召集人、《揚子江》詩刊特聘主編子川首先發言。他認為,新世紀詩歌整體上處于遮蔽狀態,盡管這一期間涌現了許多好詩歌文本,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關于新世紀詩歌的被遮蔽現象,子川認為,網絡傳播技術的進步,網絡傳播不受限制的自助發表的特點,以及海量的蕪雜的瞬時覆蓋的信息,是造成遮蔽的最重要原因。如果說前網絡時代“遮蔽”是由于傳播缺失導致無法閱讀到具體文本,那么網絡時代的“遮蔽”則是由信息量太大、多得無法閱讀造成。“不受限制”與“自助發表”導致信息爆炸,海量的信息洶涌而來,幾乎不能在人們視野稍作停留,又席卷而去。從寫作者層面,網絡傳播使得模仿與被模仿變得容易,這一點,不僅導致范式化的寫作,也令成名詩人不斷產生被模仿的焦慮,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個人風格的形成以及作品中個人特征的穩定性。這也是詩歌寫作不能得到應有關注的原因之一。再就是詩歌紙媒一定程度上的缺席。網絡時代之初,許多紙媒的審美趣味受到網絡傳播所謂廣泛性的沖擊,有意無意地向網絡傳播傾斜,紛紛去做網絡版、博客版,不再堅持紙媒應有的專業、權威、精英的品質,一定程度上使得紙媒成了網絡傳播的延伸閱讀,這就等于取消了專業發表與自助發表的邊界。事實上,紙媒傳播向網絡傳播傾斜的后果,是它既沒有網絡傳播的優長,也降低了專業發表的門檻與標準。因此,所有向網絡寫作傾斜的提倡,嚴格意義上,都是在放棄與消解紙媒的價值,如果紙媒發表的作品不能超出自助發表的水準,得不到專業閱讀的充分認同,必然會淹沒在蕪雜的信息海洋中。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導致了新世紀詩歌整體被遮蔽的現狀。而這也是《揚子江》詩刊以“去蔽”為辦刊理念的主要理由。
那么,網絡時代詩歌紙媒的方略是什么?子川認為,第一要提高門檻,要強調紙媒傳播的專業性、權威性、非自助性。有著嚴格三審流程的紙媒好比歌劇院,通過網絡自助式發表則如同練歌房,練歌房可以普及聲樂,提高公眾的演唱水平,卻不能把歌劇院辦成練歌房。二是拒絕練習之作。這是網絡時代紙媒的職能發生改變所致。前網絡時代,文學紙媒承擔著扶持作者、發掘新人的任務,那時不存在網絡式的自助發表,如果紙媒不扶持、推出新人,則意味著新苖就沒有生長的園地。在網絡式自助發表瞬時即可實現的今天,讓紙媒再去充當新苖園圃,只能是揚短避長(畢竟傳播的迅捷程度網絡要強勢得多)。再就是,要警惕打著探索性旗號的越界之作。詩歌紙媒作為專業發表,在詩歌文體意識層面要對自助發表起到標準示范的作用,作為一個有著明確標高的詩歌藝術的平臺,它應當警惕并拒絕一些并不成功的所謂探索。所有人都可以嘗試求變出新,而紙媒只能接受成功的探索與創新,其它一些試圖拓寬文體邊界、嘗試跨文體寫作、甚至模糊詩歌文體意識的探索與創新,且讓它們通過自助式平臺去試驗。而所有通過“練歌房”練出來的歌手,只有他達到歌劇院的水準,才可能是紙媒發表的主要對象。
《詩探索·作品卷》主編林莽隨后發言說,詩歌到了新世紀后詩人的量猛增,而原來活躍在詩壇的人已經找不到。讀詩需要心態,浮躁心情下看不進詩,看到壞詩更是糟糕透頂。詩歌界存在一種狀況:認為西方的、現代的詩就是好詩。寫詩、讀詩,都需要沉靜下來,要能找到自己。
詩歌界還有一個問題:近些年詩歌活動很多,但是詩歌評論家根本來不及讀大量的詩歌作品;加之詩歌年選太濫、太散,詩歌獎項不少,魚龍混雜,這些都導致好作者凸顯不出來。林莽談到,他正在編一本書——《詩探索:一本雜志和一個時代的情感》,這十年,還是有很多優秀詩人、詩作,但是需要淘洗。
林莽認為詩歌是有難度的寫作,以為分行很容易,把語言分成行就是詩歌,那是誤導。不少翻譯家把詩歌翻譯丟了,有人笑說“詩歌就是被翻譯丟的部分”,雖極而言之,也不無道理。很多年輕人照著翻譯體的西方詩歌寫作,也問題多多。所以建立一個好文本的標準,也是我們幾家雜志要去做的工作,詩歌刊物不能隨隨便便選作品,要有登堂入室的神圣感,要有一個標準和高度。
《作家》主編宗仁發接著說,這些年,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放棄了紙媒該遵守的標準。自然,文學刊物難辦,很多實際問題要面對,得花好多精力去操心這些事,我們沒有好好去想一想,怎么面對這個現象。詩歌界的民間刊物非常多,一本就是一個小圈子,我在做年選時,也算各家都選,包容很多。
宗仁發指出,詩歌創作現象最復雜、最豐富,也最混亂,很難達成一個共同的設想,我們幾家坐下來想要做些事,對我們自身也是挑戰。這中間,如何求同存異?上世紀90年代,《作家》聯合《山花》、《鐘山》、《大家》和《作家報》推出“聯網四重奏”,在當時成為一個話題,影響不小。后來也證明,絕大多數被推的作家在今天都很有創作實力。
《詩選刊》副主編張洪波說,比之當年“聯網四重奏”,我們今天六刊一報聯動,難度更大。但本質上要解決這樣兩個問題:一是權威性。不是什么人拉進來都可以,很多民間刊物也不復當年的“民間”標準,更多是為了造勢,以吸引選家關注,所以推選要謹慎。二是專業性。不能認為詩歌就是簡單的分行。
《花城》執行主編朱燕玲說,聯動的想法很好,因為做出版工作,深感網絡對紙媒的沖擊很大,所以提高門檻、確立標準對詩歌發展本身就是一個有益的推動。《花城》作為綜合性文學期刊,也一直關注詩歌,但又是站在“詩歌界”之外,這樣有個好處,不會進入任何的圈子。不僅詩歌,面對網絡沖擊,紙質期刊都應該建立起自己的標準和門檻。但同時,我們又不可小看網絡。
《文學報》副主編陸梅在簡短發言時表態,作為一份全國率先創刊、深有影響力的綜合性文學報紙,《文學報》愿意拿出版面,以對話、深度訪談、評論等多種形式,關注新世紀以來的優秀詩歌、詩人,讓文學發聲,讓詩歌發聲。
會議的下半段,幾家期刊的主編、副主編集中對將于明年第一季度推出的“六刊一報新世紀優秀詩歌聯展”做具體討論。聯展計劃歷時一年,每家期刊每次將推出兩位詩人,一年推四次。各刊在推出的當期也將其他刊物所刊發的詩人列在欄頭下,以體現聯合推出的宗旨。每家期刊同時請兩位詩人或評論家,分別為每期所推詩人撰寫人物印象,同時刊出。此聯展旨在推出新世紀以來的優秀作品,介紹優秀詩人,引導新詩創作,促進新詩發展。
蘇州詩人丁及列席會議。會議期間,與會者還與在蘇州的詩人作家小海、車前子、陶文瑜、葉彌等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