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建民
“合上功勞簿,我就是一個普通勞動者”
文/姬建民
特級戰斗英雄張國福,參加過 “三下江南”、“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作戰”、“抗美援朝”等諸多戰役,屢建奇功,榮獲“孤膽英雄”、“開路先鋒”、“青年戰斗英雄”等多種榮譽稱號,曾出席第一次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并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的親切接見。他復員回到地方,卻對赫赫戰功只字不提,隱姓埋名40年甚至連他的家人也無從知曉。他說:“戰爭的勝利不是一人之功,合上功勞簿,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
在當今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陰風濁霧下,老英雄的事跡不只令人心靈震撼,也發人深省。
“合上功勞簿”,彰顯了張國福居功不自傲的高風亮節。老英雄為了民族的解放,出生入死,功勛卓著,滿襟獎章,一身光環。他功成名就后,完全可以也應該憑功受賞,過安逸生活,但老英雄“合上功勞簿”,甘當一個普通勞動者,生活困難不向組織伸手,工作艱苦不向組織張口,堅持“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去創造和平生活”。因為他想的是,“曾經與他一同出生入死的戰友都不在了,不想借犧牲戰友們的光留在部隊享受他們給我帶來的榮譽”,“希望我們黨和國家好”。大義微言,無須闡釋,張國福的精神風貌與高尚情操巍然矗立在我輩面前。
如何對待“功勞”雖是個老話題,但卻無時無刻不在檢驗著有功者的人生態度。“自滿者,人損之;自謙者,人益之。”(唐·魏徵)古往今來,楷模甚多。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柴云振傷愈回家務農30多年,很少向人提及個人事跡,就連他應該成為優撫對象的名單也沒有報上去。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軍事家和戰略家粟裕,戎馬一生,搏擊沙場,在人民解放戰爭的舞臺上演出了許多威武雄壯的活劇。劉伯承同志曾贊揚他“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難能可貴的是,他曾經“二讓司令一讓元帥”,袒露了他以全局為重、以團結為重、以他人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崇高境界。袁隆平一生持守“不能因為取得一丁點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的做人態度,不斷立下新功。凡此表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這種精神也是完全可以用“合上功勞簿”來概括的。
對待“功勞簿”的一“合”一“開”,既區別出對待功勞的不同態度,也是對為官、做人的一種考驗。“合上”,就是“不停留在已得的成績上,而是英勇地勞動著,努力要把勞動的錦標長久握在自己手里”,就是無私奉獻、顧全大局,堅持為人民獻身的理想與信念。而“打開”,則意味著自我標榜、討價還價,也像打開了 “潘多拉盒子”,極易走向建功初衷的反面。“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此言于官于民都是誠摯告誡。一些曾經立過“功勞”的貪官,在身陷囹圄后自責 “放松思想改造,貪圖吃喝玩樂”,應該并非虛妄之語。換言之,雖然“政績”也可視為“功勞”,但為了邀功請賞或升官晉爵的“政績工程”則另當別論,因為這種“假政績”、“偽功勞”, 不但誤國害民,勞民傷財,還極大傷害了黨的形象。
“合上功勞簿”,甘當普通勞動者,是一種大氣與智慧。功勞只能說明過去,并不代表將來。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劉青山、張子善曾對革命有功,但在執政后居功自傲、為所欲為,也就背叛了人民,自取滅亡。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也曾與官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禮賢下士,但隨著隊伍壯大、功績顯赫,就驕傲日甚、貪圖享受、拒聽忠言,以致輝煌功業毀于一旦,落得個身敗名裂。故而,毛澤東借“進京趕考”強烈表示“我們決不當李自成”,并警示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領袖的 “預警”,至今依然振聾發聵!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為人無不想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以求創建功名,流芳于世。此種心境固然可敬,但為何建功,靠啥建功,如何對待功勞?卻是做人尤其是共產黨人的“大學問”。不由想到一首歌詞:“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掛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產黨生命的源泉。”大道至簡,人民在心。
“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也許先烈蕭楚女的哲言應該成為我們對待“功勞”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