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省委政研室課題辦
國發〔2012〕2號文件明確提出,堅持統籌發展,促進“三化”同步發展。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進一步指出,我們要開創的后發趕超之路,是一條追趕全國“三化”步伐,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廣泛匯聚發展要素,充分運用一切先進發展成果,促進經濟加速跨越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道路。“三化”同步、后發趕超、加快發展的提出,為貴州進一步指明了發展方向。如何深刻領會、認真貫徹,充分發揮工業化在“三化”同步中的主導作用,是今后一個時期推動貴州走好后發趕超之路、與全國同步小康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和主要任務,亟待進一步深化認識和探索推進。
從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系來看,工業化是主導,城鎮化是支撐,農業現代化是基礎。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工業化、城鎮化的起步和發展有賴于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領域中資源要素的轉移,而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則將進一步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力量,為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在工業化的早中期,主要是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在工業化的中后期,主要是城市化推動工業化。貴州省已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正處在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階段,應乘勢而上,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工業化步伐,進一步增強工業化對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主導和帶動作用,助推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
從經濟發展狀況來看,貴州工業化必須加快。2011年,貴州省生產總值5702億元,居全國第26位;人均生產總值16413元,仍居全國末位。貴州省人均水平低、經濟總量小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轉變。造成貴州省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工業化水平偏低。據有關專家測算,我國工業化整體水平至2010年已進入工業化后期前半階段,各省市區中仍處于工業化初期的僅有海南、貴州、西藏。2010年,貴州工業化綜合指數為26.2,處在工業化初期后半階段;而且,貴州工業化進程與全國整體水平的差距是不斷擴大的,在全國各省市區中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6位下降到2010年的第30位。因此,必須加快推進工業化,由此帶動貴州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從實現后發趕超、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任務來看,加快推進工業化更是勢在必行。工業是實現三次產業加快提速、協調發展的關鍵,工業可以上帶一產,下促三產,推動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工業發展快則經濟發展快,工業經濟興則全局經濟興,工業經濟強則綜合實力強。目前,貴州省經濟發展滯后主要原因也是工業不強。2011年,貴州省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34.5%。根據《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0年》研究,貴州省工業競爭力排名31位,企業競爭力排名23位,工業化進程競爭力排名25位。貴州發展的差距在工業,潛力在工業,希望也在工業。作為欠發達的省份,需把加快工業化進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促進工業經濟提速轉型,提高綜合經濟實力,為實現后發趕超、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借鑒國內外發展經驗,立足貴州的特殊省情實際,應堅持科學發展,圍繞實現后發趕超、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不斷增強工業化在“三化”同步、加快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全力推進工業經濟提速轉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強化工業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充分發揮工業化對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發揮城鎮化對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支撐作用,發揮農業現代化對工業化、城鎮化的基礎作用,促進“三化”同步協調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提速轉型增實力。發揮工業化在“三化”中的主導作用,首要是做大工業經濟總量,根本是靠工業經濟轉型。結合貴州省實際,應堅持在做大總量中轉型,在轉型中加快發展。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推動生產規模由小到大、產業鏈條由短到長、產業層次由低到高、企業關聯由散到聚。既要改造提升輕工、紡織、建材、冶金等傳統產業,更要大力發展生物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既要繼續發展新型重工業,更要大力發展煙酒、民族醫藥、特色食品等特色輕工業;既要科學開采原材料、能礦資源開采業,更要拓展煤電鋁、煤電磷、煤電化、煤鋼電一體化;既要把耗能、排放嚴格控制在標準范圍內,更要多上低耗能、無污染、清潔安全的產業企業。與此同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大力發展物流、會展和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服務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發展的水平。
據測算,我國工業化整體水平至2010年已進入工業化后期前半階段,各省市區中仍處于工業化初期的僅有海南、貴州、西藏。
科技創新促跨越。國內外加快發展的實踐表明,越是落后地區越要注重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加快工業化進程的關鍵來抓,越要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技術,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這是贏得后發優勢、實現后發趕超的必由之路。2010年,貴州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為36.78%,在全國排第30位;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排31位;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僅為0.7%,只相當于全國水平的40%。尤其是工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低端產品比重很大,技術改造投入不足,許多行業工藝技術及裝備水平明顯偏低,不少產品消耗高浪費大,資源利用率低,污染環境嚴重。應針對科技創新滯后的情況和加快發展的需要,圍繞貴州省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重點方向特別是產業發展,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和科技創新突破。突出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合作為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著力加強應用技術開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經濟發展走上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軌道。
改革開放創活力。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既要深化各方面改革,又要用更多的精力抓開放,切實做好開放這篇大文章。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把招商引資作為擴大開放的重點,通過招商引資培育發展新的增長點、擴大經濟總量。積極參與珠三角、長三角、成渝經濟區經貿協作,推進與周邊省(區、市)合作發展,深化與對口幫扶城市的長期合作,積極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打造東西合作示范基地。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圍繞擴大開放,推進關鍵環節和重大領域的改革。一是深入推進國企改革。貴州省國有經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0年,貴州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7.8%,高于全國31.2個百分點。目前,貴州省國企生機沒有得到很好的煥發,如2010年貴州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總資產貢獻率為11.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43個百分點,居全國第22位。應深入推進國企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實施百億企業培育計劃,鼓勵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聯合重組,支持軍地融合發展,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二是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積極推進貴州省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加快推進電價改革,為“三化”同步提供要素支撐。三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降低民間資本準入門檻,支持民營企業進入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領域,改善融資條件,健全服務體系,激發全民創新創業,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三化”互動促發展。在貴州省推進“三化”同步,與全國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不同,貴州省是在工業化、城鎮化都比較弱的情況下,既要大力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盡快做大工業、做強城鎮,又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一是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包括重視加快發展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構建現代特色工業體系,帶動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互動發展。二是深入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著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強化提升城鎮實力和綜合承載能力,促進人口集聚,使大中小城市和一大批城鎮成為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平臺和載體。三是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用現代技術、現代管理、現代裝備等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加快發展為特色工業提供原材料的特色農業,發揮農業對工業的第一車間的基礎作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改善民生促和諧。貴州省是全國農村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也是全國解決民生問題難度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三化”同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生帶發展,注重抓既惠民生又促“三化”的項目,通過加大民生投入促進“三化”發展,使“三化”同步發展成為民生改善的過程。一是繼續抓好扶貧開發。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貴州省的“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新思路,實施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發展規劃,加快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優勢產業、人口素質的提升,大幅度減少貧困人口。二是大力實施就業和創業工程。由于貴州省人多地少、低收入和貧困人口多,讓群眾都有事干、有飯吃是最重要的目標,應把促進充分就業作為推進“三化”的基本要求和優先目標,大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提高二產、三產就業人員比重。三是大力實施社會保障、農村危房改造和城市廉租房建設等其他重點民生工程,加快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執筆:楊昌德 楊昌美 責任編輯/黃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