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共產黨對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要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必須走憲政之路: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黨應當通過憲政路徑吸納、整合、表達民意,并通過立法程序將黨的意志和政策變成國家意志和法律;要使黨的領導融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之中,并通過權力機關的立法權、人事選舉罷免權、重大事項的決定權和監督權實現黨對國家的領導;要使黨對國家的領導方式與憲法所規定的國家權力運行方式協調、統一起來,確保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職權。
作者:江必新 來源:《人民論壇》
半衰期套用到社會輿情上,表示人們對某個事件的關注度往往在一定時間里衰減一半。
對于在社會事件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輿論壓力往往就是問責的動力。因此,人們也就更傾向于訴諸輿論來推動一些難題的解決,輿情開始成為推動社會發展進程的重要力量。然而,輿情的“半衰期”在一些情況下成了輿論監督的“軟肋”。在一次輿情高潮過后,輿論壓力迅速減輕,在“半衰期”前后,新的輿情熱點就會“替補上場”。沒有輿論壓力的后續問責往往不了了之。
輿情有“半衰期”,而問責不應有“半衰期”。客觀地講,輿情反映的是民意,體現出人們解決問題的訴求,指望靠輿論監督解決多數問題恐怕都不現實。面對人民群眾的不滿、解決某些社會問題的迫切要求,有關部門應當將對輿情的監測和分析看作改善自身工作的幫手,而非視輿情為大敵。
在建立輿情監測機制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建立相應的輿情解決和問責機制,并將其納入相關單位績效考核體系,建立一個輿論主客體間良性互動的機制。
作者:陳 昊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黨的十八大報告站在協商民主的高度,對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作出了系統性回答。協商民主制度的健全,將會導引公民直接參與的有序。從大勢看,這種協商民主將是公眾民主生活的重要形式,將會更多更廣泛地存在和影響我們的生活。
協商民主,不僅凸顯了公民這個主體,更凸顯了人民利益這個價值,要求治理者對那些關系群眾重大利益問題的決策事項,必須與民眾商量,把情況問題和民眾說清楚,能不能做,得經民眾同意。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深刻表明,事前和百姓商量好了,黨心與民意就會共振,形成共識。反之,沒有商量想干就干,群眾往往就會有意見,反應就會比較強烈。協商民主優勢正在于減少前進力量的內耗,凝聚各方意見形成共識與合力。協商越早,越有利于決策實施。
作者:吳喬 來源:《京華時報》
調查顯示,網友們普遍認為幸福的成本包括財富基礎、社會保障、情感歸屬等,其中住房、醫療、教育和養老更成為網友心目中與幸福感最直接相關的“關鍵詞”。
百姓的“幸福成本”,是政府的“民生指南”。它明白無誤地告訴政府,今后應該著重解決什么問題,今后的用力方向又在哪里。如果脫離了這份“民生指南”,政府也許確實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最終卻未必會得到百姓的肯定和理解。
當然,要獲得幸福,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的努力,但僅有個體的努力,而沒有政府為他們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沒有政府在公民權利保障、法治環境養成等方面的重視和傾斜,則個體的努力要么事倍功半,要么徒勞無功。
作者:苑廣闊 來源:《北京青年報》
如何使人大的專題詢問“答”出精彩,“答”出實效,筆者認為,在“答”這個環節,重點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及時梳理“問”。詢問會后,人大常委會應落實工作機構,對詢問中常委會組成人員或參會代表關注的重點事項及工作建議,以及對專題詢問涉及的問題,連同被詢問人的答復意見,及時進行匯集整理,提出具體的辦理意見,經過表決通過,形成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以函件等書面形式,提交“一府兩院”及其職能部門研究辦理。
善于跟蹤“辦”。人大常委會要加強跟蹤問效,制定跟蹤監督計劃與方案,綜合運用多種監督形式,對“一府兩院”落實整改情況進行跟蹤問效,定期督查詢問交辦事項進展情況。人大常委會對辦理不滿意的,應該再次聽取和審議該方面的專項工作報告,進行第二次詢問,甚至依法啟動更為剛性的手段,把問題抓到底、抓出成效,確保詢問事項真正落實到位,維護好專題詢問的嚴肅性,切實提高人大監督的實效。
引入量化“評”。如何評價、兌現詢問權行使后的監督效果,這是專題詢問的關鍵。首先,可引入量化評價機制,將回答問題的內容和態度分別分為“好”、“一般”、“差”;將辦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分別分為“好”、“中”、“一般”;將辦理問題的結果和反響分別分為“好”、“中”、“差”,由參與詢問的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進行評議。其次,要將辦理和整改落實的情況如實向社會公布,將評議結果通過媒體向公眾公告,全面宣傳和展示專題詢問的成效。再者,要探索建立將專題詢問納入綜合目標考核等機制,激勵“一府兩院”及其職能部門更加重視專題詢問事項辦理工作,更好地發揮專題詢問助推工作的作用。
作者:陳松來 來源:作者賜稿
一是農村社會治理面臨諸多挑戰。隨著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和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群眾了解知識、政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訴求也越來越多,這些因素都使得當前既是農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也是社會矛盾和問題相對較多的時期。
二是制度體系不健全,執行難以到位。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還不夠完善,不少的農村、農業問題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
范和調整,農民權利缺乏保護、法律難以得到普遍認同、法律法規呈現明顯漏洞,造成法治進入農村難。
三是基層干部民主理事意識不夠,依法辦事能力欠缺。由于多方面原因,農村干部的法律素養和民主理事能力顯得不足,部分村干部在處理村里事務中用傳統習慣方法解決問題的多,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少,個別的甚至搞家長制或一言堂。另一方面,群眾中存在著政治冷漠現象,選舉中隨意放棄提名權和選舉權,或者讓別人隨便填一下,對村務民主管理和民主決策不積極,討論和決策村務時,時常因為人數達不到要求而不能實施。
作者:何菊花 來源:作者賜稿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對政府全口徑預算決算的審查和監督”,這是中央對公眾加強“錢袋子”管理吁求的積極回應,也是進一步加強預算審查監督的鄭重承諾。針對現行預算管理和監督實際,今后,預算審查監督應當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盡快建立和完善制度,將全部政府收入和支出都納入預算管理,將政府預算管理覆蓋到政府全部公共服務活動。二是建立和完善“績效預算管理制度”,實現對財政資金從“注重投入”轉向“注重效果”的管理,要求政府在編制預算時先明確追求的“結果”,根據“結果”來編制預算,投入資金。三是完善人大審查和監督程序。四是努力擴大預算公開和公眾參與。
作者:朱恒順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