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勉
西方困境與中國和平發展
楊潔勉
當今世界,西方和非西方互動的軌跡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調整。西方經濟因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而困難加重,普遍呈現失業率高、政府債務高、經濟增長低、政策效率低的 “兩高兩低”態勢。在國家信用危機和緊縮政策導致的經濟萎縮的雙重夾擊之下,西方社會不滿和動蕩日益嚴重,政府治理能力急劇下降,街頭抗議迅速蔓延。從表層來看,西方困境源于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從深層次來看,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西方制度和結構性矛盾的集中爆發,并有可能發展成為系列危機:由金融危機擴展為經濟危機甚至演變成社會危機、政治危機和心理危機。這又一次對西方的主導思想和治理理念提出了嚴峻和深遠的挑戰。
目前西方面臨的內外困境體現在諸多方面,一是經濟治理制度存在缺陷,無法解決西方和全球經濟面臨的增長乏力、就業困難、債務嚴重、分配不公等普遍性問題,經濟治理思想故步自封,福利制度難以為繼,“貪婪的1%”統治“受害的99%”的制度缺陷無法自我修復。二是民主政治制度發生異化,權力制衡、“選舉驅動”、有責政府與無責黨爭、政治“媒體化”等使西方政治改革意愿嚴重缺乏,“內斗”加劇。三是思想和價值觀出現困惑,文化認同和自信心下降,對外來競爭壓力高度敏感,對內部異質文化難以寬容。四是國際公信力正在下降,熱衷于采用軍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標,利用貨幣政策和貿易保護主義極力向外轉嫁危機。五是國際制度創新缺失,既缺少改革現有國際制度的動力,也缺少國際制度創新的號召力,更缺少國際制度創新的能力,對新一輪國際制度創新的主導權在下降。
西方困境日益顯現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和世界的普遍性,但又具有相對性和過程性。應當看到,西方當前的確面臨各種現實和長遠的困難,但其綜合實力,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管理和科技等領域都還具有相當的優勢,而且,在西方相對衰退的過程中并不排除其還有 “中興”和“復興”的可能。因此,對西方能力過低或過高的估計都會造成對國際國內形勢的錯誤判斷,并可能直接導致戰略性和策略性的錯誤。這就需要我們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從全球相互依存和合作的新視角來分析西方當前面臨的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飛速發展正在改寫世界當代的歷史。在三代領導核心的外交思想的基礎上,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確立并逐步完善了和平發展思想。這一思想既繼承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也體現了應對復雜環境的新思路。中國在面對西方經濟困難和制度困境的新形勢下,堅持以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為重要內涵的和平發展思想,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持推動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中國不僅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也在思想意識和體系改革方面向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產品;不僅將自己的利益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同各國各地區建立并發展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利益共同體,也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包括對陷入困境的西方伸出援助之手;不僅同包括西方在內的所有行為體共同維護體系正常運轉以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也堅持遵循和平、談判、漸進和雙贏的原則推進國際體系改革,避免了新舊體系交替時可能出現的重大起落和震蕩。
中國是世界和平發展合作的重要倡導者,更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堅定不移的推動者和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