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李 柚
加快“三化”同步 實現后發超越
文Ⅰ李 柚
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是首個從國家層面全面系統支持貴州省的綜合性政策文件,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貴州省有重大深遠的意義。《意見》從全國發展大局出發,緊緊抓住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突破長期制約我省發展的瓶頸和短板,對我省在全國的戰略定位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重點發展任務作了全面部署,內容涵蓋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可操作性強、支持力度大。
本文就如何貫徹落實《意見》,推進我省“三化”同步談點個人看法。
《意見》指出:要堅持統籌協調,促進“三化”同步發展。 “三化”同步是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重大戰略部署。貴州要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 必須堅持“三化”同步,這是解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中“慢”這一矛盾的最佳路徑。 “三化”同步是現代化建設中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貴州的貧窮,表現在農村,根子在城市,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在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聯結農戶與市場,對推動農產品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化”同步就是“三化統籌”,即統籌兼顧、同步推進、良性互動、協調發展,而不是同步增長或實現。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突出特點、協調推進、共同發展,通過“三化”同步實現以工帶農、以工促農、工農協調的目的。
《意見》指出:要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把后發趕超與加快轉型有機結合起來,走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工業化方面:嚴格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嚴禁高污染產業和落后產能落戶貴州。加快冶金、電力、化工、建材、有色、煤炭等行業節能技改。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做大做強能源產業,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提供資源支撐和產業保障。加快能源基地建設,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重點發展大型煤礦集團企業。加快火電基地電源點建設。加強天然氣、石油、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查勘探和煤層氣、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資源的開發利用。
以科技為支撐,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的煤電磷、煤電鋁、煤電鋼、煤電化等一體化資源深加工基地。以重大技改項目為突破,以國防科技工業為依托,加快能礦產業裝備、航空航天、汽車和零部件以及工程機械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綜合利用為重點的新型建材。利用我省生物和旅游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卷煙、白酒、茶葉、民族醫藥和旅游商品。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
強化安全生產基礎,確保安全發展。嚴格安全生產準入制和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堅持科學發展、安全發展。
城鎮化方面:科學規劃。按照“黔中帶動、黔北提升、兩翼跨越、協調推進”的原則,以貴陽—安順為核心,加快城鎮建設規劃。
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道路體系,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客運站建設和貨運場發展要與城鎮化建設統籌考慮。重點城鎮、重點工礦和產業園區要與高速公路聯線建設。加快能源通道、運煤公路和水運建設。
加快農村道路和農村客運站建設改造,盡快實現100%的鄉鎮通油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強農村電力基礎設施建設。
引導二、三產業向城鎮聚集。通過產業聚集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格局。發揮產業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提高產業園區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率。依托工業化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實現農民向工人(市民)轉變。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村容村貌整治、農村危房改造、小城鎮規劃編制等工作。
農業現代化方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水利工程建設,改善和提高有效灌溉面積,統籌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利用,提高抗旱應急能力。實施地質災害治理、水土保持、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推進生態保護和石漠化治理。
推進農業結構優化調整。鞏固發展油菜、馬玲薯等傳統優勢農產品的同時,針對不同區域推進茶葉、中藥材、釀酒高粱、油茶等基地建設和生態鄉村旅游業建設,支持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品牌。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重點培育和引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農產品生產基地為依托,形成若干具有當地特色和資源優勢的農業產業化基地。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創新管理方式,減少審批事項,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在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中要準確定位做好服務,不能增設“門檻”或是主體不明、職責不清,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
加快企業改革重組。采取國有劃撥土地出讓金返還、盤活存量資產、引進戰略投資、融資等方式籌集改革資金。將省內尚未配置的煤、磷、鋁等戰略資源向我省大型國有企業集中,并通過市場手段對中小企業所占資源進行整合、重組,提高國有經濟對重要資源的控制力和開發利用水平,使企業在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過程中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
創新投融資機制。開放交通、水利、產業園、市政公用事業等基礎設施投資領域,鼓勵各類投資主體以BOT、TOT、BT等方式參與建設。完善地方政府金融協調管理機制,深化政銀合作、銀企合作,優化信貸的行業結構、區域結構和期限結構。充分整合政府掌握的資源、資產、資金和資本,積極穩妥發展政府投融資平臺,實現投資、融資、建設、經營、償債的良性循環。
深化電煤、電力供應機制改革。采取經濟、行政、法制、社會等綜合措施確保電煤生產供應和電力供應,推進電煤逐步市場化。探索發電企業與電力用戶直接交易辦法。推進煤電聯營和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大用戶直供。創新深化工業產業用電扶持政策,確保企業電力需求、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力。
深化農村改革。規范并加快土地使用權流轉,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探索農村集體和農戶以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參與當地資源開發,增加財產性收入。
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采取高校培訓、國外學習、掛職鍛煉等辦法培養本土高層次人才。完善人才流動機制,打破身份界限,深化高校、企業、政府部門間互掛或交流提拔使用;探索人才市場化、聘任制和合同化管理;多渠道、多方式引進國外智力、留學和域外高層次人才。
(作者單位:省政府辦公廳 責任編輯/周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