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長治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郭康鋒
弘揚太行精神保持黨的純潔性
■中共長治市委常委、組織部長 郭康鋒
長治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中培育了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脈相承的太行精神,這是長治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新時期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的獨特政治優勢和不竭力量源泉。在開展保持黨的純潔性教育活動中,要著重發揮革命老區革命遺址多、英雄模范多、光榮傳統多的政治優勢,積極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革命傳統教育,切實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永葆黨員干部隊伍的純潔性和先進性。
八年抗戰期間,英雄的太行兒女不畏艱險、不怕犧牲、不屈不撓,共有12萬人參加八路軍,46萬人隨軍參戰,17萬人為國捐軀,同兇殘的敵人長期浴血奮戰,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并形成了光耀千秋、彪炳史冊的太行精神,靠的正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引領。
長治現在留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和遺址500多處,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總部所在地、上黨戰役、黃崖洞保衛戰戰斗遺址、抗大一分校等很多革命遺址不僅是革命歷史的實物見證,也是新時期加強黨員干部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寶藏。
我們要把這些寶貴精神財富作為新時期開展保持黨員純潔性教育活動的鮮活、生動教材,進一步創新思路、創新機制,整合全市紅色培訓資源,重點在深入挖掘“不怕犧牲、不畏艱難,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敢于勝利,英勇斗爭、無私奉獻”的太行精神,艱苦創業,幾十年如一日聽黨話、跟黨走,“栽活一棵、不愁一坡”的紀蘭精神內涵上下工夫,以全國勞模申紀蘭為重點,精心選擇一批英雄人物作為學習典型,選擇一些革命遺址作為黨員干部教育基地,挖掘一批光榮傳統進行傳承創新,積極搭建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的教育平臺,使這些政治優勢成為引領全市乃至全國黨員干部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革命老區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家家住過八路軍,戶戶都有子弟兵”都是當時太行老區黨和人民群眾魚水情深的真實寫照。但現在,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部分黨員干部卻變了,下基層越來越少,離人民群眾越來越遠,究其原因,主要是和群眾的感情越來越淡,缺乏愛民、親民、為民的感情,缺乏為民服務的責任心和本領。黨中央反復強調,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特別是在新的形勢下,面臨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我們更要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認真體察民情,充分了解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情緒作為第一信號,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第一目標,時時處處重實際、辦實事、說實話、求實效,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誠心誠意為群眾謀利益。
各級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主動深入到最困難的地方,到群眾意見最多的地方,到發展速度最慢的地方,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傳承黨的血脈,凝聚黨心民心。
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思想解放,敢想敢干,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無不凝聚著太行兒女的聰明智慧,彰顯著老區人民開拓創新、勇于實踐的精神風貌。
但在今天,老區干部群眾給人的印象卻是墨守成規、封閉保守,吃苦奉獻有余,改革創新不足,不敢謀大發展、不善謀大發展。有的領導干部循規蹈矩,故步自封,思想僵化,知識老化,能力退化,缺乏大干快上的意識和膽略,缺乏改革創新的思路和辦法,缺乏敢闖敢試的勇氣和魄力,不愿作為,不敢作為,不會作為,這不僅與當前全省、全市轉型跨越發展的大形勢格格不入,與太行精神也是背道而馳的。特別是當前面臨國家轉型綜改試驗區先行先試政策的大好機遇,面臨周邊地區爭相轉型跨越,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逼人之勢,我們一定要發揚老區人民不怕困難、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敢于勝利的太行精神,大膽改革、銳意進取,從自我滿足、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中解放出來,從一靠政策、二要依據、三等指示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從封閉保守、故步自封的保守思想中解放出來,進一步開闊胸襟、開闊視野、開闊思路,以人一之我百之、人十之我千之的精神,迎難而上、知難而進,為加快全市轉型跨越,建設最宜居最宜發展城市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干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