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壺關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段堯剛
整治較差支部 夯實基層黨建
中共壺關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段堯剛
推動發展是基層黨組織的中心任務。發展不足、發展不快、發展不平衡是壺關縣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最大實情,發展是全縣基層組織建設年的最大任務。圍繞發展,縣委組織部采取了“配、訓、派、帶”四項措施,強化支部班子建設。
“配”就是配齊、配強支部班子。經過調查,在第九屆村委換屆選舉中,一些農村能人參選,實現了“能人主政”。為了發展,也為了不出現“兩虎爭雄”的不利局面,一些鄉鎮黨委就不選舉或不任命支部書記,而是讓支部副書記主持工作,配合新選的“強勢村委主任”開展工作,全縣13個鄉鎮有34個這樣的村。這種不以支部為核心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給干部群眾造成了思想上的困惑。因此,縣委書記李全心專門在電視上給鄉村干部上了黨課,強調村級黨組織是村級組織的核心,支部領導村委,村委在支部領導下開展工作,支部放手支持村委工作。縣委組織部在學習推廣文建明工作法動員會議上,就這個問題進行了通報,要求鄉鎮、街道黨(工)委必須在3月份支部分類定級完成后半個月內,配齊配強支部書記。目前,這34個村全部配齊了支部書記。
“訓”就是加強教育培訓。今年2月8日至10日,我們組織全縣13個鄉鎮390個村的黨組織書記、村委主任和大學生村官共計560多人,開展了農村“領頭雁”培訓。縣委組織部精心設計了課程,為這些農村“領頭雁”準備了“精神營養套餐”。縣委書記李全心上了第一節課,再次強調了支部和村委的關系。一些鄉鎮黨委書記、農村優秀支部書記也都登臺授課。“三級書記同臺授課”成效明顯,“書記講給書記聽”成為最大亮點。
“派”就是選派“第一書記”。一些農村無人才,所有黨員都當過村干部,無一人能夠勝任,誰也不能帶領干部群眾走出困境。為此,各鄉鎮黨委選派了21名“第一書記”,到21個沒有人才的村擔任支部書記。
“帶”就是建立先進帶后進、強村帶弱村、好村帶差村、支部帶合作組織機制。針對一些支部沒人才、經濟發展沒辦法、干部群眾不滿意的村,采取外派、到先進村掛職的方式,打破村域資源界限,實現“幫帶發展”。同時在全縣積極推廣“支部合作組織農戶”的模式,通過黨支部先鋒作用的發揮,帶動鄉鎮產業化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一是暢通民意訴求渠道。群眾的思想動向、利益訴求是較差支部整治的導向和依據,也是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的前提和基礎。我們在鄉鎮設置了“三站一中心”,就是便民服務站、矛盾調處站、治安管理站和社會服務管理中心,對計生、民政、技術服務、救災救濟、收益分配等統一進行集中受理、辦理,實現“一個中心對外、一個窗口受理,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結”;在村上設置了“一站三員”和“一隊一會”,就是社會管理工作站、綜治信息員、人民調解員、民事代辦員和治安巡邏隊、紅白理事會。實行了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結果反饋制和民事代辦制。按照“受理→代辦→回復”的程序,村干部兼任代辦員,輪流坐班代辦民事,負責收集和轉接農民群眾需要上級審批或終結辦理的各項事項。建立了上門服務工作機制,開通服務熱線,暢通民意訴求渠道,確保上情下達、下情上傳渠道雙向直通,及時消除黨群、干群之間的隔閡,建立精細化管理、層級化調解、鏈條式服務、全方位防控的工作格局,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縣。
二是堅持規范議事程序,這是較差支部整頓轉化的主要內容。對矛盾糾紛多的亂村,力求解決深層次矛盾、理順干群關系、形成凝聚發展合力。首先是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反映,摸清難點問題存在的根源,找準整頓工作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其次是積極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實現由民主決策環節向民主管理全過程延伸,由重大事項決策向村級基本事務決策延伸,真正做到村中大計由群眾“拍板”,群眾利益由群眾“定奪”,熱點問題由組織解決,消除群眾疑慮,緩和干群關系,促進農村和諧。再次是集中攻堅解糾紛消隔閡。由鄉鎮和包村單位對較差支部的矛盾問題全面梳理,集中分類,建立整改臺賬,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對能夠解決的問題立即解決,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向群眾公開說明。對村級財務不透明的問題,通過財務清理公開、強化宣傳教育來消除隔閡。第四是采取一聯一、一聯多、多聯一的方式,使每戶群眾都有黨員聯系,讓群眾有困難時隨時可以找黨員干部反映和幫助解決,確保從多層面、多角度、全方位了解群眾所想所盼所怨所難。
三是一村一策,一事一議。針對村情,制定思路。引導村干部克服畏難情緒,把發展經濟的基點找準,積極探索創新適合本村村情實際的經濟發展思路;加大支持,共同推進。縣委制定出臺了“15311”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加大了資金扶持力度;要充分發揮有關職能部門資金、信息、服務等優勢,在項目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扶貧開發中發揮導向作用,支持和幫助解決村級組織在發展產業、興辦經濟實體中遇到的問題,共同推進村級經濟發展,不斷增強村級組織的“造血”功能。
一是制定出臺了《壺關縣農村黨組織書記管理辦法(試行)》。為切實加強較差支部整改提檔,充分調動農村黨支部書記工作積極性,縣委制定出臺了《壺關縣農村黨組織書記管理辦法(試行)》,實行分類動態管理。通過考核分類、動態管理、分層激勵,構建了與政治、經濟待遇掛鉤,憑實績、憑能力取報酬、定晉升的激勵監督機制。將在經濟發展中做出特殊貢獻的優秀農村黨組織書記,擇優安排到鄉鎮黨委、政府班子掛職,參加鄉鎮黨政聯席會議。積極推薦優秀農村黨組織書記擔任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他們參政議政創造條件,使他們在精神上有歸屬感、工作上有使命感、政治上有榮譽感。經濟上給實惠。健全農村黨組織書記崗位報酬逐步增長機制。對于經濟發展、農村穩定、政績突出的優秀支部書記,除鄉鎮考核兌現的轉移支付工資和績效工資外,縣委、縣政府另外發放獎勵工資。建立農村黨組織書記每年定期體檢制度,建立生活困難退職農村黨組織書記慰問幫扶制度,鼓勵和支持農村黨組織書記參加大病醫療等保險。《管理辦法》的實行,使農村黨支部書記工作上更有“干頭”,政治上更有“盼頭”,思想上更有“想頭”。
二是“零距離”聯系群眾。較差支部一般都不能把握群眾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利益訴求,在工作方式上仍因循傳統,方法簡單,“有人不干事,有事沒人干”,躲避矛盾,回避矛盾,因而“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終疲于應付,造成工作被動。為此,縣委實行了“雙包雙聯”工作制度,單位聯村、黨員聯戶,包發展、包穩定,深入推行黨員“設崗定責”,把聯系服務群眾作為黨員干部的剛性職責,黨員干部上門走訪服務,提供零距離、面對面、主動式、全方位的服務,提升黨組織凝聚力。全縣參加“雙包雙聯”活動的100多個單位,1600多名黨員聯系400多戶農民,解決了一大批農村熱點難點問題,促使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村面貌大為改善。
三是“無借口”為民辦事。縣委學習文建明工作法,制定出臺了“124”工作模式,要求較差支部要深入開展入戶調研,及時了解群眾呼聲,廣泛收集社情民意,針對群眾反映的人難找、事難辦、效率低等突出問題,簡化和規范辦事程序,積極開展便民服務,實行集中式辦公、一站式服務、全過程公開、高效率運轉,應民所需,予民便利。用心貼心的服務贏得了群眾的一片贊譽,取得了明顯成效。暢通了為民服務的便捷“快車道”。集中辦公,提高效率。組團服務,便民實用。設立了服務窗口,變分散辦公為集中辦公,將司法調解、法律咨詢、勞動保障、民政救助、計劃生育、合作醫療等服務事項集中在一起辦公,將服務窗口的服務事項、辦理程序、政策依據、承諾時限、值班領導等全面公開,及時為群眾提供高效服務。群眾辦事,凡能夠審批辦理的事項,只要材料齊全,條件具備,馬上辦理;需上級主管部門審批辦理的事項,由代辦員為群眾提供辦理服務,與上級有關職能部門聯系溝通,統一辦理,實現了“多次辦理”到“一次辦理”的轉變,讓老百姓少跑一趟路,少找一個人,少跨一道門,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要辦的事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