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東峰
種糧補貼發放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屈東峰
種糧補貼涉及到小麥直補、玉米直補、良種補貼、農資補貼等,是國家為鼓勵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而采取的一項強農惠農政策。然而,由于監管存在薄弱環節,在一些地方出現了縣、鄉、村基層干部利用手中的權力貪占種糧補貼等惠農資金的現象。
紀檢監察機關在辦案中調查發現,涉及糧食直補的案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有的農村基層干部以種種理由截留、克扣種糧農民的補貼款。如聞喜縣禮元鎮偏店村原村委主任梁某,未按照本村群眾實際種糧面積進行統計,從2008年到2011年,累計克扣村民小麥直補款32561.2元,被開除黨籍,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另一方面,一些村虛列農戶、虛報面積,套取國家種糧補貼資金。這類案件隱蔽性強,沒有直接侵害到群眾個人利益,群眾難以監督,套取的資金大多被虛報冒領、擠占挪用。聞喜縣桐城鎮北薛莊村黨支部書記趙某和村委主任李某商議決定,在雙方親屬和部分群眾名下虛報增加種糧面積,以套取國家種糧補貼來彌補村里經費的不足。2009年、2010年,該村共虛報小麥種植面積553.6畝、玉米等雜糧種植面積272.6畝,套取種糧補貼資金計47705.8元,其中28830元用于村經費支出,趙某因此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盡管國家三令五申,一些地方套取農民種糧補貼資金的行為仍屢禁不止,采取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虛列農戶、虛報面積。被虛列的農戶主要分三類:實際在種糧卻不是戶主不能按自己姓名上報種糧面積的農民群眾;多年外出務工沒有耕種土地的農戶;編造不存在的假人名。上述問題多出在人口較多的農村或居民組。
二是公示期間弄虛作假。在張榜公示糧食直補面積明細表時,將虛列的農戶列在最后,或者將虛報的列在最后的農戶從表中剪裁走而不予公示,從而隱瞞套取種糧補貼。
三是造表環節渾水摸魚。將虛列農戶的種糧補貼發放賬號輸入自己和熟人的賬號。由于軟件系統有缺陷,不能識別重復輸入的賬號,他們便有機可乘。
四是個別鄉鎮農村信用合作社領取種糧補貼程序不規范。目前,種糧補貼統一由鄉鎮農村信用合作社以存折發放。由于各個村存折密碼都是統一的,有的村干部便可持村里介紹信或借用村民身份證復印件,修改密碼或取走錢。他們往往只付給虛列用戶一定的存折使用費用,而將補貼款項套走。
種糧補貼款等惠農資金頻頻發生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視不夠,認為擠占挪用惠農資金屬共性問題,帶有普遍性,不愿意深究;部分涉農部門工作不扎實,監管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虛報冒領、擠占挪用行為;有的鄉(鎮)、村兩級經濟發展乏力,缺乏可靠的財源,導致可用經費緊張,擠占挪用惠農資金成了唯一的“活路”;有的基層群眾自身維權意識不強,隨意讓他人借用身份證、戶口簿等重要證件;有的農村“兩委”干部素質低下,以權謀私,想方設法貪占國家給予種糧農民的補貼資金。
如何進一步落實好糧食直補款的發放,這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建議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紀檢監察機關要會同涉農部門深入各村,對農戶實際種糧面積進行摸底抽查,一年兩次,防止一些基層干部利用種糧面積差虛列農戶套取資金。二、依托陽光農廉網,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嚴格造表、審核、公示、上報、入網等程序,細化分解責任,強化責任追究。三、鄉鎮農村信用合作社要把好種糧補貼款發放的最后一道關,對于非本人領取種糧補貼資金或者非本人修改存折密碼的,要求其出具本人身份證原件及授權領取或更改委托書,真正杜絕套取種糧補貼資金的漏洞。
(作者單位:聞喜縣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