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源
“老紀檢”的不老情懷
■朱文源
俗話說,紅花還需綠葉扶。在山西醫科大學眾多名師、大家這些“紅花”背后,有一群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綠葉”,正是有了他們的烘托,“紅花”才更艷、更靚。有這樣一片“綠葉”,他撰寫了很多反映學校知名教授的文章,這些文章先后發表城《光明日報》或被收錄在《中國名醫傳》上,為宣傳學校先進人物、提升學校知名度、擴大學校影響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本人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綠葉黨員”。他就是原校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陶守業。
2003年,陶守業“解甲歸田”,從校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時任黨委書記高國順找他談話,希望他把高勃同志(原校黨委書記,“文革”中被造反派活活打死)的事跡編輯成書。編輯高勃同志的先進事跡,是學校幾任領導和教職工的強烈愿望,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難以實現。這對于患有嚴重腰間盤突出癥,右眼視力嚴重低下的陶守業,無疑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但作為一名有著48年黨齡的老黨員,陶守業深知,要時刻把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沒有推卻,勇挑重擔,接受了黨組織交給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陶守業不辭辛勞,帶領編輯組有關同志跑北京、下江南、查資料、訪親戚、晤同事、會戰友,詳細地掌握了高勃同志的第一手資料,經過一年多的緊張努力,圓滿完成了任務。2005年,《風范長存——回憶高勃同志》一書面世,在省城文教界引起轟動。2007年,他又受學校重托,以學校四位終身教授的先進事跡為素材,編輯出版了《山西醫科大學名師系列叢書》。這套書籍受到廣大師生員工的熱烈歡迎,已成為學校的寶貴精神財富,他為學校的文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陶守業同志不僅忠于黨,為黨的事業盡智竭力,貢獻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而且心里始終裝著人民群眾,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把群眾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真誠相待,熱情相助。
學校退休教師李良生在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以自己的苦難童年和親身經歷為素材,編輯出版了一本回憶錄《悠悠歲月》,此書問世后,在學校引起很大震動。此書在即將付梓前,李良生忐忑不安、舉棋不定,他猶豫再三,懷著碰碰運氣的心情找到了陶守業,希望陶守業幫他過目,給他把把關。陶守業欣然接受,從書名、目錄、結構、語言文字到標點符號,都進行了認真的修改和審定,他常常工作到晚上12點多,一直持續了兩個多月。其時陶守業患有腦病、眼病、腰病,工作起來頗吃力,家人見他“老夫聊發少年狂”,又現當年拼命三郎的樣子,心疼地勸他,他總是說:“人家找咱們不容易,我身體不好,看得慢,更應該抓緊時間。”李良生感慨地說,陶教授在身患眼病的情況下,為審閱本書稿付出了大量心血。
陶守業為宣傳他人他事盡心竭力,對自己卻十分“苛刻”。并不是他的事跡乏善可陳,他在擔任校領導期間,分管的工作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省委組織部、教育廳等的表彰,他的許多作品都發表在國家一級刊物上,可圈可點。有好心的同志多次勸他:“你事跡那么豐富,水平那么高,好好寫寫自己,別把光環老給別人戴。”他淡然一笑。在他看來,黨員干部就是要多奉獻,要甘愿做鋪路石,做他人梯。至今,他從沒有宣傳過自己的任何事跡,唯一公開的一篇回憶自己成長和工作經歷的文章《淡泊人生》,還是山大中文系62級同學畢業40周年聚會時要求每人必寫的,后經過“伯樂”即當年班主任老師的慧眼相識,以“校友之星”推薦發表在《山大校友》上。
陶守業同志就是這樣一名共產黨員,他時刻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隨時聽從黨和人民的召喚,對黨忠誠,視人民為親人,勇挑重擔,只講奉獻,不計名利,舍小家,為大家。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展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