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文婧
近日,一張寫有“中共新邵縣委、新邵人民政府宣”的“熱烈祝賀新邵縣成功納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成為新時期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字樣的電子大屏幕宣傳語圖片在網絡上瘋傳。
無利不起早。一些地方、一些官員積極爭取、舍不得丟棄“貧困縣”這頂帽子,無非是為了獲得大量扶貧資金補助,以及特殊的政策優惠。然而吊詭的是,“百強縣”的帽子也好,“貧困縣”的帽子也罷,對貧困群眾來說,茫然無感,“強”似乎與己無關,“窮”則依舊,受惠的總是政府、官員和少數企業、群體。
雖然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的扶貧政策一直在發展中改革,實現了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的轉變,但是,區域性扶貧政策基本沒變,粗放式扶貧辦法基本沒改。而新形勢下貧困的特征卻有了新的變化:一是貧困人口已經呈“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貧困人口不再集中于貧困縣,而是分散貧困地區、中部地區、發達地區,區域性扶貧政策效率越來越低;二是之所以貧困、返貧,缺少機會、無適應當下市場經濟的綜合能力、社會保障不夠,已成為最主要的原因,粗放式扶貧辦法的針對性越來越弱。
向貧困挑戰,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各個國家都在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而思維已進入了新階段,不再是簡單的區域性扶貧、粗放式扶貧,而是向“精細化扶貧”行進,讓貧困人口直接受惠。近年來,我國一些貧困地區盡管多年來得到政策照顧卻發展緩慢,現在又出現“熱烈祝賀”獲得“貧困縣”的極端“厚黑”現象,都告訴我們扶貧是一個需要花大力氣、花相當長時間去解決的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