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沙沙
地溝油引爆食品安全質疑
□ 本刊記者 陳沙沙
地溝油產業鏈
時間
2011年9月
入選理由
“地溝油”在中國并不是一個新名詞,多年來一直困擾著老百姓的餐桌。但2011年,“地溝油第一案”的破獲,徹底了人們對其制黑窩點零星分布、兜售區域狹小的原始認知。同時,這條骯臟的黑色產業鏈的橫空出世,也暴露出“地溝油”回收監管缺位、質檢方法滯后等諸多問題。
生活中總有一些嚴肅的冷幽默,譬如2011年食品安全領域的“地溝油”流向餐桌事件。從2011年初,某些專家“權威否定”的信誓旦旦,到年尾各地“案件偵破”的高潮迭起,一系列“地溝油”事件至今還未落下帷幕。
事件的峰回路轉從一口令人作嘔的煉油鍋開始。
2011年3月,浙江省寧海縣公安局治安大隊接到群眾舉報,懷疑有人高價收集餐廚廢棄油脂,提煉“地溝油”。
負責核查的民警用“比殺人現場還惡心”來形容現場的情景,“一口盛滿了深褐色濃稠液體和餐廚廢物的大鍋冒著惡臭味。”
自此,浙江寧海警方順藤摸瓜,聯合各地警方,開展了歷時四個多月、行程三萬多公里、涉及14個省份的偵查行動,共抓獲犯罪嫌疑人32名,揭開了一條在浙江掏撈、粗煉,在山東倒賣、深加工,在全國批發、零售的“地溝油”黑色產業鏈。
這是我國首次全環節破獲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件,它也揭開了“地溝油”流向餐桌的冰山一角。
2011年12月,公安部通報顯示,自8月下旬開始,三個月間各地偵破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犯罪案件128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700余名,查實涉案油品6萬余噸,打掉涉及全國28個省份60個犯罪網絡。
然而“喜人”的數字并未讓更多的人為之慶幸。一條深圳市公安機關發現“地溝油”流入深圳市某些政府機關飯堂的消息讓人們本已緊繃的神經更加緊張。多頭監管的“無為”、檢測方法的難產、違法成本的低廉、相關法規的缺失以及餐廚廢棄物的何去何從,讓人擔憂2012年“地溝油”是否會卷土重來?
據悉,自2011年9月“第一案”曝光以來,衛生部已兩次向全社會征集“地溝油”檢測方法,至今仍面臨“真假難辨”的尷尬。
當毛油、紅油、米糠油、泔水油等詞匯反復對公眾進行“再教育”,“地溝油”泛濫不再是傳說;當“瘦肉精”、“染色饅頭”、“毒血燕”、“細菌門”紛至沓來,2011年我們的胃不再淡定。
中國新聞周刊:
對商家道德淪喪的行為深惡痛絕時,也不得不看到,目前我國食用油市場的標準低下和監管漏洞,使“地溝油”流回餐桌有了可乘之機。“地溝油第一案”的主犯柳立國坦言:“如果說我是道德淪喪的話,那這些監管部門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