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與全國其他同類型行業協會相較,海促會無論是規模、影響力、人脈資源、融資能力等在業界都有很高的聲譽,海促會有什么特別之處?
趙寅辰:這要從海促會的發展歷程來看。1993年,海促會在各方面支持下成立。尤其是與山東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第一任會長是時任山東省副省長的郭長才同志。第二屆、第三屆,到了今天的第四屆都是省領導出任會長。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老領導,無論是實戰經驗還是人脈資源在當時都屈指可數。建會之初,一大批具有豐富經濟工作經驗的各委辦廳局擔任重要崗位的領導同志也積極投身海促會建設,這使得海促會一開始就在一個很高的平臺上運作,為日后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商人:時勢造英雄,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趙寅辰:正是。當時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倡經濟要走出去,花大力氣發展外向型經濟,海促會在此背景下成立,可謂得天時。此后,隨著社會影響的逐漸擴大,海促會的隊伍也愈加壯大,不少在國家和山東省領導崗位上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應邀出任海促會高級顧問。先后有200余位廳局領導、企業家及各行業的專家、學者應邀擔任海促會副會長、顧問、咨詢專家,那真是一個龍象成群的時代。
中國商人:海促會主要為企業提供哪些服務?
趙寅辰:前十年基本上面向海外。以海外交流、融資立項、學術研討、事務代理四大內容為主要任務。后十年在兼顧海外的同時,也開始著眼于國內。為會員企業、為各地商會及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協調會員單位與當地政府的關系。在企業兼并、重組過程中,涉及到需要地方政府協調時,時常出面協調雙方的關系。有時,會員單位業務做大了,要擴張,擴張就要新開發疆域,甚至在省外建立新的業務場所、連鎖機構等,這時海促會也出面協調各方利益。此外,一些大集團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與海外接軌的能力,各自成立了自己面對海外業務的部門,我們也漸漸淡出了這一塊。
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商會多了起來,人員的更替也很頻繁,這些多多少少都影響到了協會的發展。
中國商人:目前有多少家會員?
趙寅辰:現有2200余家會員單位。包括濟鋼集團、萊鋼集團(現在都整合在山東鋼鐵集團)、中國重汽、黃金集團、將軍集團(現在叫中國煙草總公司山東省分公司)、海爾集團、海信集團、浪潮集團、青啤集團、東阿阿膠集團、山水集團、山東商業集團、山東鐵通等,遍及山東全境。
中國商人:據說很多企業受益于海促會,一些會員單位借助于海促會的平臺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有具體數據嗎?
趙寅辰:直接或間接扶持起來的企業有200多家。當然,這些企業能成長為今天的業界翹楚,主要是得益自身強大的創新能力,得益于政府的支持與幫助,但也與我們全心全意為其服務、為其吶喊助威有關。
中國商人:聽說還創辦了一份報紙?
趙寅辰: 1993年10月28日,在山東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經山東新聞出版局批準,由海促會主管、主辦的《經濟促進報》正式創刊,我是第一任總編。創刊號上,時任山東省副省長宋法棠同志發表了題為《抓住改革開放的主旋律,奏出發展經濟的最強音》的文章,進一步明確了海促會未來發展方向。有了這份報紙,等于海促會有了一個宣傳陣地,有了一個展示會員企業風采、企業家個性的橋頭堡。《經濟促進報》的問世,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歡迎,幾度發行破百萬份紀錄,覆蓋山東全境,三株、海爾等企業就是在這個時期脫穎而出,《經濟促進報》強大的發行能力為這些企業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并引起山東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很多企業借助這張報紙走出了山東,最終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2002年,更名為《財富時報》。改版后的《財富時報》更貼近企業家,更具有時代氣息。
中國商人:報紙的創刊與運行大大促進了海促會自身的發展。
趙寅辰:任何事情都一分為二。
創辦《經濟促進報》之初,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協會的大量人才都流向了報社。人才的流失最終造成了協會工作上的被動,并影響到了對會員單位的服務質量。后來,我們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及時采取了措施,這才使局面有所好轉。
中國商人:與海外合作的情況又如何?
趙寅辰:海促會前后與美國、英國、德國、韓國、日本、中國香港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多家工商企業財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互相友好往來4000多人次,互推項目2000余項,提供信息、資訊數萬條,直接引進外資數十億美元。先后成立了六個分支機構:國際貿易工作委員會、國際名牌產品交流工作委員會、旅游交通工作委員會、山東省海外經濟技術發展公司等,利用自身信息廣、渠道多的特點,積極聯絡國內外客商、海外財團,為會員單位招商引資,并組織省內外企業家和相關專家赴國外考察、洽談業務,開展項目和產品推介,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代理等,為山東企業走向海外,了解西方游戲規劃,與世界接軌起到了橋梁作用。
中國商人:海促會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協會,這種個性體現在哪些地方?
趙寅辰:與其他傳統商會相比,海促會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沉淀了許多齊魯歷史文化在其中。山東人本身就愛講義氣,又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就誕生在這里。既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魯商起源于東周,是中國最早的商幫之一。發展到今天,魯商又注入了許多新的時代因素。很多企業家本身就是飽學之士,這種融入了血脈中的文化傳統,使得海促會在成立之初就顯得與眾不同。大氣、恢弘、飽學、多才,這種人聚集到一起,自然就會迸發出不一樣的光芒。
與傳統商幫相比,海促會一開始就將自己融入到了國際化大潮中,徹底打破了傳統商幫地域劃分的概念。經濟的騰飛與文化底蘊的有機結合,造就了一大批富有山東地方特色的新時代儒商,像張瑞敏(海爾)、季緗綺(商業集團)等都是地地道道的山東人,他們的加盟反過來促進海促會必須搭建更高、更廣闊的平臺來提供給會員單位。這可能是海促會的一大特色吧。
中國商人:海促會作為一個地方性商會,緣何與境內魯商甚至國內許多商會都形成了密切的聯系,其中的奧秘在哪里?
趙寅辰:海促會雖然立足山東,但目標卻面向海外,長期的海外拓展,與國際社會的接軌,以及許多國家商業團體的密切聯系,自然在國內同行中形成了自己的地位。還有一個原因,由于改革開放之初,信息沒有現在這樣發達,人脈資源就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海外資源。很多企業要走向海外,沒有人引路往往就會吃啞巴虧。海促會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時間一久,就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與影響力。
中國商人:聽說晉商開全國性大會,每次都要邀請海促會參加,有這回事?
趙寅辰:有的。晉商開全國性會議,經常請我們參加,2008年在天津召開全國晉商聯誼會,我們就是作為特邀嘉賓出席的。其他徽商、閩商也都是這樣,海促會在同行中,應該是與全國各地商會保持聯系較為密切的了。尤其在北京我們只要去就會經常聚聚,我們都是哥們嘛!
中國商人:聽說一些商人在外地遇到了困難,或者說外地山東籍商人回到本地,只要他們遇到難題,往往第一個就打電話給海促會,這樣是不是給你們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趙寅辰(擺了擺手):這不是壓力,是一種動力,也是一種信任。他們(指山東商人)在外地遇到了難處,找你,那是對海促會莫大的信任。我們不過就是打打電話,聯絡聯絡人,找找對口單位解決問題,而對于他們來說,就是關乎到他們能否在當地立足,企業能否走出困境,一家人能否生存的大問題,這不是小事。至于外地商人回到山東,找我們辦點事,那再正常不過。我們長期在山東經營,自然有一些優勢。大到企業融資、立項、協調與地方政府關系等,小到人員接待、賓客用車等都來找我們,甚至孩子入托、上學、畢業分配工作都來找我們,我們就是他們的家人,不找你找誰?!(笑)
中國商人:你們成了天下魯商的家了。
趙寅辰:2011年元月,在海促會年會上,河北山東商會作為代表就送給海促會一塊匾,上書四個大字:“魯商之家”。這既是對我們的一種鼓勵,同時也是一種鞭策。
中國商人:你經常對會員講“要當好店小二”,怎么理解這個角色?
趙寅辰:海促會只是一個平臺,一個為會員、為企業、為商會、為政府服務的平臺,在這個繁雜的平臺上,我就是一店小二。其實,當好這個店小二也非易事。只有你真正把企業家裝在心里,真正把企業家當兄弟、當哥們,你才能服務好企業,才能真正做到廣交朋友,真正成為會員心目中的魯商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