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倩
珠海路位于廣西北海市北部,東起北海海關西至外沙島,全長1.44公里,寬15米,是嶺南最長的騎樓老街之一,現有居民1000多戶。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承載了北海融南珠、疍家、客家、海洋等于一體的多種文化,是北海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托和核心開發街區。但對于珠海路的價值,人們重視不足,2005年起珠海路被修繕開發并受到關注,筆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擬采用社會學調查方法對珠海路的歷史沿革和目前的開發狀況進行研究探討,以期進一步補充和豐富前人的研究成果。
珠海路舊稱大街,又叫檫乳巷,始建于1884年,《北海雜錄·地勢》記載了其在光緒三十一年前后的情況:“本埠……直街只三條:一曰大街……”。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后,北海被辟為通商口岸,一批西洋建筑入駐北海城區,珠海路遂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F今的珠海路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后期,它的形成與北海建制的升格有關。1927年以前,它曾是北海的商業和文化中心,進入30年代后,由于國內戰爭及往后的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對商業的破壞和限制,它的商業逐漸沒落,從此一蹶不振。八九十年代后,珠海路悠久的歷史和騎樓建筑備受關注:著名作家舒乙認為,珠海路和新加坡國寶級的老街一樣,建議保護好它;英國建筑專家白瑞德認為,珠海路的歷史文化價值,對北海,對華南、全國及至全世界都有重大意義。2005年起珠海路老街開始被修繕開發。
珠海路現有建筑528棟,其中不乏歷史意義重大的遺址如“陳榮和”等老字號,丸一藥房舊址等。這些建筑除了北海海關舊址等少數建筑形成于西風東漸期外,其它建筑多為騎樓建筑,主要形成于東西合璧期,是中外交往的有力見證。
調查中67.5%的人認為珠海路的騎樓建筑最具代表性和最富特色,它是粵派騎樓的重要分支,以嶺南風格為主調,兼有滿洲風格,又受《天津條約》和《煙臺條約》后西洋建筑被引入的影響,故兼有歐式風格,非常獨特。這些騎樓大多二三層,有前店后居、前店中居后倉或者上居下鋪式,拱門弧窗,室內回廊,屋頂以山墻遮擋,還有西式女兒墻裝飾和花墻頭,許多騎樓上有“天目”,充分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特點。因珠海路的騎樓保存完好、風貌完整,故被譽為“近代建筑年鑒”,對于研究中外建筑演變和中西交融的歷史有極高的價值。
珠海路歷史悠久、商業傳統優良,是北海歷史和風俗及市民生活的濃縮地帶,匯集了北海各地的傳統特色小吃和風俗習慣。珠海路上一些已重新開發的搖水井、三皇廟、舊戲臺等景點都是老街居民生活的歷史寫照。
此外,還有許多見證了北海歷史發展的名人軼事,如吳炳榮抵抗國民黨消極抗日政策力保珠城的佳話;善治奇難雜癥,有華佗再世之稱的梁濟芳名醫的故事;還有國民黨軍隊泯滅的歷史見證——珠海東永濟隆等,珠海路可謂文化底蘊深厚。
北海市政府于2005年啟動珠海路3期修復開發工程:一期為立面和視覺修復;二期以文物景點的修復開發及整體挖掘修復為主;三期主要是完善珠海路、中山路街區的文化旅游項目及配套設施的開發建設,目前3期工程均已完成。珠海路還于2006年起開街引商,于2009年9月起實行步行街管理。
珠海路的開發遵循科學、傳承、和諧的原則,將保護和開發利用相結合,不斷挖掘歷史豐富內涵,打造有故事的老街,同時保護開發不忘民生。目前開發工作取得了成效:已有8棟外觀滄桑內部完好,宜居宜商的樣板房;一些舊址如舊電報局等已修復完成并被辟為景點;自開街引商到2010年已引入商鋪165家。珠海路已成為北海市政各級部門指定的接待景點,游客與日俱增,僅2010年上半年游客就達8.8萬人,平均每月達1.3萬人次以上,珠海路儼然已成為北海旅游新“城市名片”。
珠海路的開發工作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諸多問題:
老街的現狀是一面在營造“復古”風韻,努力修繕挖掘歷史文化遺址和文物;另一面一批現代化的酒吧等娛樂場所大量入駐,老街處于“不洋不古”的尷尬局面。84%的受訪者認為這破壞了老街的古樸風味,降低了老街的歷史文化和旅游價值。曾參與北海老城改造方案討論會的范先生表示:現代化商業可在短期內活躍老街商業,但從長遠看這對老街的定位和后續發展影響不良。
為此,應找準定位,“倚老賣老”。要突出老街的古韻,對其進行“老”的風貌的統一規劃,分類開發騎樓建筑。如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遺址大清郵局北海分局等,以保存為主,可獨辟為景點或作參觀性的民俗博物館;其他建筑可視具體情況辟為家庭客棧、地方戲表演場所等,使老街成為一條宜居宜商而又保持傳統風貌的真正意義的“老”街。
在發展規劃中雖注意到協調居民生活與保護開發的矛盾并提倡民眾參與,但實際卻有近89%的受訪者表示不清楚老街開發的情況。而對于保護開發的方式則有77.5%的民眾認為應采取政府引導下民眾廣泛參與的形式。另一方面,有關部門表示目前保護開發工作的最大困難就是資金不足,這就更凸顯了公眾參與的程度低和公眾參與的必要性。
珠海路上曾舉辦“2010年首屆北海老城酒吧文化節”等大型節慶活動,《天價寶貝》等電影、連續劇在老街取景,提升了老街的知名度,帶動了老街旅游業的發展。但在實際的旅游開發中還存在不合理之處:(1)旅游產品單一重復,旅游價值不高。游客在珠海路除參觀騎樓建筑和人文景點及在商鋪休閑購物、品嘗有限的小吃外,就鮮有吸引人之處。更嚴峻的是這有限的旅游產品還嚴重重復:商鋪主要為酒吧、工藝品店等,小吃只有蝦仔餅等。56.2%的受訪者認為這種單一重復的商業布局會讓人感覺乏味。而另一面,許多特色小吃和風俗卻未得到開發;一些已開發的景點,如永濟隆將軍府等則被作為危房限制參觀,老城傳統婚禮體驗館和接龍橋雙水井等在一般情況下并不對外開放,極大影響了老街旅游業的發展。(2)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隱患。一些旅游配套設施如客服中心、停車場等沒有設置完善,給游客帶來極大不便。同時,實行步行街管理后仍有許多車輛穿行并亂停亂放;街上的酒吧等娛樂場也存在諸多不安全因素,09年就發生過酒吧起火事件。這些問題,不僅不利于街上行人的安全,也無益于老街居民的生活。(3)旅游開發孤立。珠海路緊挨中山路和海堤街,且距外沙島、北海港及市中心和北海其他景區景點不遠,但在實際的旅游發展中并未與這些周邊環境和景區景點建立密切聯系。這不僅降低了珠海路乃至整個北海的旅游價值,還容易使老街在“五一”“十一”等黃金假期出現周期性游客過?,F象,給老街的旅游接待、管理和老街的保護開發工作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針對以上問題,應夯實旅游發展基礎,開發特色旅游資源,實現珠海路旅游事業的良性和可持續發展:一要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消除安全隱患。這需要各部門共同規劃協作并制定相關管理法規,要求民眾自覺遵守,并建立起相應的監督機制。老街居民還應主動了解老街,提高自身接待能力,給游客提供到位的引導和“活”的服務。二要打造特色資源。以凸顯老街的特色為主,引入現代化的元素,開發多元化的旅游產品。首先繼續加大景點的修繕開發力度;其次要深入挖掘特色小吃,并采用現做現講現賣的方式,擴大吸引力;同時還可以用一些現代手法再現老街的民俗風情,如疍家人漁船對唱、織網等生活常景及北海傳統小戲老楊公的現場表演等,增加老街旅游產品的多元性和趣味性。最后,旅游開發應該立足整體,在形成自己特色的同時,將各個景區連成一個有機的旅游整體,開發“老城兩日游”“北海黃金周”等旅游模式,提高老街和北海市整體的旅游質量并緩解珠海路周期性游客過量的壓力。
歷史街區的保護開發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本文僅就珠海路的歷史和開發中的一些問題展開論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但對于具體的旅游發展規劃和民俗資源的開發等還需要更深入更專業的研究。同時,居民生活與老街的保護開發及老街的保護與開發間的矛盾依然存在,如何進一步挖掘老街的特色,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應該是接下來研究和開發的重點。
[1]阮儀三,王景慧,王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2]李和平.歷史街區建筑的保護與整治方法[J].城市規劃,2003,(4).
[3]王景慧.歷史地段保護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規劃.,1998,(3).
[4]王云才.江南六鎮旅游發展模式的比較及持續利用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
[5]王莉,楊釗,陸林;經營者/居民參與屯溪老街保護與旅游開發意向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
[6]周儉,張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建筑分類與保護措施[J].城市規劃,2001,(1).
[7]鄭景文.對陽朔西街歷史街區保護性整治過程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