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成程
(西安政治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8)
淺談列寧關于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的思想
曹成程
(西安政治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8)
列寧繼承和發(fā)展了馬、恩關于社會主義民主的思想,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他強調實質民主與無產階級民主,在黨的組織原則、法制建設、黨政關系、黨際關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嘗試,創(chuàng)制了社會主義民主機制。但是他推行的戰(zhàn)時共產體制,為之后蘇聯(lián)模式民主法治退步埋下隱憂;他對國際共產主義發(fā)展過于樂觀,黨際交往上缺乏民主觀念。
社會主義;民主;列寧;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和關鍵在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1]鄧小平在1979年就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2]。列寧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創(chuàng)建者,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積極探討其中的思想脈絡,對于發(fā)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民主是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原則[3],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旗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4],因此“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爭得民主”[5]。恩格斯甚至說,“民主在今天就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充分肯定了民主與社會主義不可或缺的關系。
列寧等人建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經歷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此后,列寧領導蘇俄打敗了國內外反革命勢力,開始了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以及如何開展世界蘇維埃運動的探索,直至1924年病逝。[6]在這個過程中,列寧十分注重發(fā)展和發(fā)揚馬克思恩格斯所強調的社會主義民主。他表示,“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這其中包括兩個意思:(1)無產階級如果不通過爭取民主的斗爭為社會主義革命作好準備,它就不能實現(xiàn)這個革命;(2)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如果不實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勝利,并且引導人類走向國家的消亡。”[7]
民主包括實質民主和程序民主兩個方面,實質民主強調實現(xiàn)民主的主體與其享有的民主權利,及其是否得以實現(xiàn)的結果;程序民主強調民主的實現(xiàn)形式,規(guī)定實現(xiàn)民主過程中的先后順序及其相關制度。[8]西方古典民主理論強調實質民主,認為民主即意味著“人民的統(tǒng)治”。特別是受到盧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人們長期認為民主就是通過群眾自發(fā)的行為來沖擊現(xiàn)有秩序,奪取政權;人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的多寡是衡量民主程度的標準。[1]在科學社會主義創(chuàng)立時,西歐資本主義民主制發(fā)展已較為成熟,但多屬程序民主,實質民主則欠缺較多,例如雖實行普選,但嚴格限制選舉權,當選者中貴族占大多數(shù)[9]。
因此,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強調民主就是人民當權,進而十分推崇巴黎公社,認為它賦予了人民直接管理國家的權利[5]。列寧進一步認為巴黎公社讓群眾直接參加國家建設,是民主實行到一般所能想象的最完全最徹底的程度[10]。在兩次俄國民主革命中出現(xiàn)的蘇維埃組織,均嘗試了直接民主形式,將國家政權歸蘇維埃,其代表由人民直接選舉,并接受人民監(jiān)督;蘇維埃產生作為政府的人民委員會,并對其享有監(jiān)督和撤換權。在黨和蘇維埃的關系上,列寧還提出了人民代表蘇維埃“高于各政黨”的觀點,以體現(xiàn)人民當家做主。在經濟管理方面,蘇維埃政權主張由工人階級自己進行經濟管理。
但是,這種理想主義民主制的毛病隨即展現(xiàn)。如工廠委員會缺乏管理經驗,紀律松散,嚴重阻礙了生產。這時列寧認識到在當時的蘇俄采取直接民主制不現(xiàn)實,于1918年春以后逐漸轉為由“無產階級先進階層”(即蘇共)代表人民對國家進行管理的間接民主制[11]。然而此時大民主的遺風尚存,如選舉龐大的蘇維埃。而當時蘇俄社會發(fā)展落后,所選舉的代表無法很好的履行職能,到最后管理和領導的職權實質上由黨的機構來行使,蘇維埃成為了某種程度上的“附庸”,憲法規(guī)定的最高權旁落。
在十月革命后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蘇俄還形成了黨政一體的政治體制,這為戰(zhàn)時統(tǒng)一動員發(fā)揮了作用。但戰(zhàn)爭結束后,列寧為了破除政府機關的官僚體制,主張學習戰(zhàn)時經驗[12],把黨的機關同所有蘇維埃機關結合起來[12],認為“這種結合是順利工作的唯一保證”[12]。這忽視了平時與戰(zhàn)時在工作方法上的不同,對黨政不分可能造成的后果缺乏必要認識。1922年,列寧意識到問題所在,指出必須明確地劃分黨(及其中央)和蘇維埃政權的職責;提高蘇維埃工作人員和機關的責任心;黨的任務則是對所有國家機關的工作進行總的領導[13];應當明確地把黨的日常工作和蘇維埃機關的工作、黨的機構和蘇維埃的機構劃分開來[14]。可是列寧來不及改正就過世了。可以說,以后蘇聯(lián)之所以形成黨政不分、高度集權的體制,與此有著很大關系。[15]
列寧的專業(yè)是法律,在西歐從事革命數(shù)十年,對民主法制有深刻認識,非常重視法制建設:十月革命勝利后第二天,蘇維埃大會通過了《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等法令,宣告政府誕生,肯定工農是國家主人;兩個月后,列寧親擬《被剝削人民權利宣言》,確定人民在政治經濟上的根本權利;半年后,蘇俄第一部憲法通過,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認主權在民。這三步打碎了舊法統(tǒng),建立了新法制,落實了社會主義民主和人民民主權利,對于全球民主運動具有重大意義。
列寧實踐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在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方面有好的開創(chuàng),成就偉大,但某些做法也埋下了隱憂。從十月革命至今近一百年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中,社會主義民主并沒得到充分發(fā)展,其內在原因從列寧的思想歷程中可初見端倪。“往事已去,來者可鑒”,研究分析列寧關于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的思想,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有其積極意義。
[1] 曾峻. “大民主”心態(tài)下的民主實踐:過去的教訓與未來的選擇[J].浙江學刊, 2003(04): 21-27
[2] 鄧小平文選: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6] 高放. “列寧主義”再認識[J].探索, 2008(4): 169-172
[7] 列寧全集:第2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8] 韓強. 程序民主論[M]. 北京:群眾出版社, 2002
[9] 曹峰旗.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普選制的論述[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05(7): 18-22
[10]列寧全集:第3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11]程芳云. 論過渡時期列寧民主建設思想的務實性[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 2011(1): 51-55
[12]列寧選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13]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4]列寧全集:第3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
[15]高放. 列寧對黨內民主建設的探索——兼評《列寧時期的黨內民主》[J]. 廈門特區(qū)黨校學報, 2003(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