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鳳,葛先漢
(湖北赤壁市環境保護局,湖北 赤壁 37300)
生態文化是指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保護生態環境、追求生態平衡的一切活動和成果,也包括人們在與自然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1]。生態文化的核心內涵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與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建設強而優的新赤壁就是要努力建設一個生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文明與生態文明高度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以和諧自然觀為核心的生態文化建設是引領全社會認識自然規律,了解生態知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赤壁、構建和諧新城市的重要前提。
生態文化是調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文化,建設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是人類在文明發展進程中,對自己的思想、決策和行為的深刻反省與積極行動。構建和諧社會的要務之一應該是轉變人的觀念,建立尋求和諧發展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在全社會培養寬容博大、平等友善、尊重他人的善良之心,倡導健康、文明、節約的生活方式,構建起民主開放、互動互補的生態文明思維態勢。生態文化通過其文化體系的構建,逐步滲入到社會各領域,漸進融入政府的決策思想和發展戰略,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和前提保障,它對社會的穩定作用將更強大。生態文化的價值功能主要表現在:正確引導人們科學認識生態價值,樹立生態生產力理念,實現人們思維方式的生態轉型;科學地協調好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整體平衡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一種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1)加快生態文化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生態文化建設就是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念,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合理的生產發展方式和健康的消費方式。
(2)加快生態文化建設,是孕育生態文明的核心和靈魂。生態文明作為一種高級文明形態,以生態文化為基礎。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生態文明建設要生態文化建設來支撐。要把生態文化建設與實現生態文明統一起來,實現文化大發展、文明大進步。生態文明秉承生態文化的價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積極成果,倡導綠色生產和適度消費,節約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實施循環經濟,使經濟增長由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經濟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因此,生態文化是主導人類健康、有序、文明發展的力量源泉。
(3)加快生態文化建設,是陸水湖生態經濟區實現循環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陸水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是集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為一體的系統工程,“生態文化自覺”意識的形成,是陸水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現實需要和重要條件。也就是說,生態文化的形成和弘揚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和物質力量,對陸水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將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因為從其本質屬性看,生態文化是生態生產力的客觀反映,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既是自然生態的有效延伸,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事實上,生態價值本身含有豐富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的實現可以豐富經濟價值。生態優勢是赤壁最大的優勢,建設陸水湖生態經濟區,必須突出生態這個特色,以發展為核心,以生態文化理念為引導,通過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互動互促的有益探索,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提升生態生產力,實現生態的經濟價值,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實現經濟文明與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赤壁全年四季分明,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赤壁版圖面積是1723km2,為六山兩水兩分田,境內地形多樣,山地、丘陵、平原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河湖眾多,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長江從境內流過。陸水湖貫穿全境,處在長株潭城市圈和武漢城市圈的中間位置,獨特的區位賦予赤壁多樣的交通方式,公路、鐵路、水運十分方便。生態資源豐富,是中國“桂花之鄉、楠竹之鄉、茶葉之鄉、苧麻之鄉、溫泉之鄉”。先后開發了萬畝茶園、38萬畝竹海、5萬畝滄湖生態開發區(集中有近萬畝荷花)、1.2萬畝的野櫻花等[2]。同時,境內有因東吳名將駐軍而得名,已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旅游風景名勝區,陸水湖國家濕地公園。陸水湖具有豐厚的旅游文化底蘊,可以利用水滸城等宋代建筑,開發宋詞為代表的文化活動(書法、對聯、繪畫、古文等歷史文化)展覽與賽事活動,展示陸水湖國家濕地公園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提升公園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水準。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赤壁要進一步推進跨越發展,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崛起戰略是最優選擇。
發掘生態資源的目標和重點。赤壁是一個新興的旅游城市,打造綠色赤壁,必須把發掘生態資源,建立友好、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做強生態旅游,實現赤壁從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向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的歷史性跨越,鑄造全國旅游知名品牌。
“十二五”期間,赤壁要重點開發三條大道、建設三大旅游區、打造三個旅游新城。以三國赤壁古戰場為龍頭,開發旅游快速通道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集松柏湖鄉村俱樂部、滄湖生態農業示范園、黃蓋湖三國軍事游覽區、風情赤壁度假區等景點為一體的三國文化旅游區,將赤壁鎮打造成具有文化、生態、休閑特點的旅游新城。以陸水湖風景區為龍頭,新建環湖大道,建設集雪峰山、幽蘭山、葛仙山、玄素洞、隨陽竹海等生態景點為一體的陸水湖文化生態旅游區,將陸水湖打造成具有生態、文化、會展、運動特點的旅游新城。以龍佑溫泉為龍頭,依托茶馬古道(沿107國道),建設集五龍山溫泉、五洪山溫泉、中國·赤壁漢茶生態文化產業園、羊樓洞明清石板街等景點為一體的湯茶生態文化旅游區,將龍佑溫泉區域打造成具有休閑度假、商務會展、生態文化特點的旅游新城。
實施“大旅游”戰略,促進大品牌建設。以赤壁景區為核心,實施“三國赤壁+X”的發展模式,在其它景區巧妙融入三國文化元素,做強做大陸水湖、龍佑溫泉等品牌,形成以三國文化為核心,生態文化、溫泉養生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交相輝映的赤壁旅游發展新格局。打造赤壁牌酒、小喬牌米、千島湖魚糕、中華老字號“川”字牌青磚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全面推行規范化、人性化、親情化、個性化服務,創建優質服務品牌。
重點建設十五大旅游亮點,即經典戰役的蕩氣回腸——三國赤壁古戰場;旅超所值的水上明珠——松柏湖鄉村俱樂部;獨具風情的鄂南民俗——滄湖農業生態示范區;軍旅屯田的生動再現——黃蓋湖三國軍事游樂區;鄂南地域的農耕風情——風情赤壁度假區;集世界軍事文化大成——世界軍事文化博覽園;統籌城鄉的鄉村旅游示范——旅游快速通道生態農業觀光帶;文化產業融入旅游的示范工程——三國文化產業園;動感陸水湖——陸水湖風景區;天人合一的靜心樂土——葛仙山道教養生園;湖北唯一的竹主題公園——隨陽竹博園;湯泉沸波的度假升華——龍佑溫泉;“皇”、“茶”交匯的曠世經典——漢茶生態文化產業園;溫泉農家的世外閑情——五龍山溫泉;明清歷史的再現——羊樓洞、新店古街。
赤壁的比較優勢就在它的生態,因而必須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在某些核心區建立保護區,如陸水湖國家濕地公園、隨陽竹海、萬畝茶園、萬畝的野櫻花等。保護并不意味不開發,開發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制定產業規劃,對楠竹、茶葉的產業化應專題研究,形成切實可行的方案。改變多頭管理的局面,建立竹業協會、茶葉協會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組織功能,形成利益共同體,發揮集體效應。建立獎勵機制,對上規模、技術含量高、建立品牌的企業進行獎勵。建立專門的竹產業園、茶產業園,充分挖掘現有企業的潛力,內聯外引,形成合力,建立一批龍頭企業。
赤壁以生態立市,春游陸水、夏看竹海、秋賞金桂、冬沐溫泉的特色生態游,對生態資源的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要打破條條框框,實現資源的最佳組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實現生態和文化的深度結合。葛仙山道教文化及隨陽野生櫻花,依托茶馬古道(沿107國道),羊樓洞明清石板街等景點為一體的湯茶生態文化旅游區,吳剛砍桂的傳說,三國赤壁的故事都可以作進一步的發掘。
生態開發要有居民的參與,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意愿和想法,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參與者,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自覺意識。同時利用各種方式,將生態方面出新的問題,生態方面的研究成果,生態建設的重大成就傳播到每個角落,讓生態意識深入人心,提高人們生態意識。
赤壁這幾年的快速發展,重視宣傳功不可沒。電影《赤壁》傳遍大江南北,響徹中外,赤壁的美譽也隨之遠播。三國赤壁故地,科學發展新城又讓人們對赤壁有了新的審視。赤壁作為武漢的后花園,過去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良好的生態沒有轉化為現實的財富,在當今生態旅游方興未艾的大好形勢下,要多做宣傳,做足宣傳,借助竹文化節、國際溫泉旅游節、茶文化節、武大櫻花節等,把“生態文化新城”打造成赤壁靚麗的名片。
[1]王叢霞.生態文化:“兩種文化”融合的文化背景[J].科學技術辯證法,2005,22(6):22~24.
[2]陳杏蘭.林業、茶園、竹海、生態農業開發,赤壁市欲打造“綠色之都”[EB/OL].[2008-10-31].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081031/ctdsb52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