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
(云南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食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農超對接的實施正是適應了現在農產品流通模式發展的趨勢。中國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多個環節增加了成本,農超對接的出現很好地改善了這個問題,并且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自2008年商務部和農業部頒發了《關于開展農超對接試點工作通知》,對農超對接試點工作進行了部署,正式拉開了 “農超對接”模式實施的序幕。自2009年后,多個省市參加了農超對接試點活動。國家對此也非常重視,并出臺很多惠農政策支持此項目。自此農超對接試點活動在我國全面開展,農民合作社、政府、超市的主體作用越來越突出。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以來,農超對接的開展帶動社會投資高達40億元,擁有自己的農產品品牌600多個,與超市或流通企業建立產銷對接關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6853家,這些合作社通過超市或流通企業直接銷售產品金額達87.28億元 ,共計實現農產品直接采購金額211億元。我國農超對接的模式是“超市+農業專業合作社”,此模式最早實施是在家樂福超市。這種模式下,農戶不用經過中間商,直接通過農業合作社進入超市。但是農超對接模式一般針對的是農業大戶,而我國目前都是分散的農業生產,不具有規模性,閑散的農戶居多,如何使得那些閑散小農戶的利益得到保障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2011年以來,云南省通過舉辦10多次洽談會、展銷會、網上購銷對接會等農超對接推廣活動,幫助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熟悉市場信息和超市營銷策略。其中,3次季節性農副產品網上購銷對接會成交近10億元,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2011年農超對接會成交730萬元,保山市農超對接農產品推介會簽約400多萬元。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紅心、紅原、國培、鑫揚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沃爾瑪、家樂福大型連鎖超市合作,銷售紅提葡萄3200t,銷售額3696萬元,受益農民2554戶;安寧市金方商業集團直接與農戶一對一定向采購,通過所屬13家“金方購物廣場”直營連鎖店銷售蔬菜、水果等生鮮農產品42萬kg,農戶年均增收35000元。昆明市建設的300個社區生鮮超市,實現了與3萬畝農業種植基地的無縫對接,逐步建成以蔬菜種植基地為基礎、社區生鮮超市為終端、農產品加工配送為重點、肉菜流通追溯體系為保障的農產品流通產銷網絡體系,讓市民買到了質優、價廉、綠色的生鮮農產品。
“農超對接”模式是超市直接向農產品生產者進行采購的一種農產品生產銷售模式,是農產品流通方式的創新和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在這個新的供應鏈模式中,超市利用自身在市場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參與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的全過程,將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距離進一步縮短,最大限度地保持農產品的新鮮度,減少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節約商家成本,消費者能以更優惠的價格購買到新鮮安全的生鮮農產品,實現農民市民和商家三方共贏。
2.1.1 “農超對接”模式對超市的好處
“農超對接”模式對多方都有好處,首先是對超市,越來越多的超市采取農超對接的方式來保證新鮮有品質的貨源,這些質優價廉的商品形成價格競爭優勢。而且這些農產品因為低廉的價格吸引了很多客流,可以促使他們選購那些高利潤的商品。
2.1.2 “農超對接”模式對市民的好處
因為超市直接和農戶對接,省掉付給中間商的利潤,會讓利給消費者。超市有專門的檢測環節,可滿足消費者對健康安全產品的需求,并且明碼標價不會缺斤少兩,還可提供一個舒適的環節供消費者選擇。
市民在小區內購買蔬菜有兩種途徑,一種去菜市場購買,還有一種是去超市購買。到菜市場販賣的一般是農民或者普通供應商,現在的市民一般喜歡選擇到超市購買,主要是因為超市良好的環境,可以供市民充足的挑選時間,并且每天都有一定的促銷單品,非常具有價格優勢,也吸引了一些退休在家的老年人。
2.1.3 “農超對接”模式對農戶和農產品的好處
農超對接帶給農民的機遇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省掉了中間商的環節,農產品的賣價相對更高,農民得到了實惠。如果條件允許,農民一般會選擇農超對接的方式,一是政府有免稅政策,二是貸款周期短,一般可以兩個月內到賬,這是傳統的供應商販沒辦法比的。
選擇農超對接的方式不僅使農民增加收入,更能轉變農民的觀念。一些大型的超市如家樂福等對收購產品的要求非常嚴格,比如產品的大小要均勻,口味要好,外觀要美,這些要求使農民意識到要種植好的東西才能賣一個好價錢,更加加強種植保護的觀念。
與家樂福合作,能提高合作社在當地的名氣,使更多的農戶都愿意加入到合作社中來。能被家樂福這種超市選為對接的合作社是非常有利的,能讓合作社受益匪淺,特別對那些價格不穩定的農產品來說對農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傳統的供應商收購往往根據市場浮動需求對農產品進行收購,但是大型超市往往會提供一些保護價格;在農產品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時,大型超市的收購價格往往會高于普通的供應商。
(1)農產品缺乏深加工,在一些發達的歐美國家,農產品大部分都進行了深度加工,比如以玉米為原料加工,這樣可以充分利用農產品,提高利用率,利潤率更高。
(2)很多農產品的品牌意識不強,很多農民小農意識比較重,重視眼前利益輕視未來利益,缺失品牌意識和營銷意識。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大部分是低端產品,使自己處在競爭中的弱勢,缺乏市場主導權,也就沒有定價和議價的能力。
(3)第三方物流費用較高,而且由于資金不夠,缺乏冷鏈控制,多為常溫物流,并且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現象,使得鮮活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損耗比較大,這部分損耗分攤到消費者頭上,造成售價較高。如果配送協調不好的話,就會出現問題。雖然,家樂福各分店對農產品的需求有一個平均數量,但是具體到每天,數量卻很難確定,而且為了保證及時供貨,每次合作社運送的農產品數量都會多于家樂福要求的數量,有時會多出很多,那些剩下的沒辦法配送的也就不新鮮被浪費了。
在云南,能做農超對接的是紅提和土豆,這兩種產量比較大。土豆在云南一般有兩種:紅皮黃心和白皮白心的,大家一般選擇紅皮黃心的,因為口感較另一種較好。但是一般農超對接不會選擇紅提,因為紅提的保質期較短,時效性較差。在物流進行大量配送時,又不能達到像日本那種冰柜式的保鮮技術。
在2012年5月,筆者去了地處云南水庫周邊的昆明市祿勸縣,調訪了當地的村支書和主要干部,了解了當地的一些農戶生產販賣農產品的渠道。據不完全統計,祿勸縣有704戶農戶,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該縣以山地為主,有10萬多畝林地,該地的農戶種植的80%自種自吃,還有20%靠救濟。收入主要來源養殖業,主要種粗糧和玉米,部分農戶種植豌豆,主要賣給武漢、四川、廣州的批發商,對于烤煙是由當地的合作社進行專業生產,有穩定的供應商和價錢。但是對于豌豆來說,由于是供應給中間商,價格一般會有些波動,但是目前沒有較大的虧損。
經調查,農超對接是可以達到一定的惠農效果,但是對于那些弱小散農戶,由于產量小,他們沒辦法進超市,很多國家的惠農政策都沒有優惠到小農戶。對于那種小的散的農戶,農民不太容易把農產品賣給大型超市,主要由于人口還有地域壓力限制他們的種植面積,不能規模經營,并且提供不了認證的費用,不能提供穩定的供貨量。如何使農超對接達到讓小散農戶得到實惠是筆者要考慮的問題。大型連鎖超市對商品具有大量采購、均衡供應、常年銷售的顯著特點,對那些小規模生產的農戶來說,由于小規模生產,或者生產的農產品易受天氣氣候影響,是一個大的問題。那些規模偏小的農戶運營成本較高,履約程度較低,是自己給自己設置了門欄。大型連鎖超市選擇有實力的有穩定大量貨源的合作社也是必然選擇。
(1)地方限制,某些果蔬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很難大量送往全國各地,在一些偏遠的地區是可以和遠端市場聯系,但是再進行擴大再生產就比較困難。一些特色農業比傳統農業更賺錢,比較能讓農戶受益,但是做不到規模化和專業化。比如云南的板栗,由于市場消費量有限,運費多,不太可能農超對接到全國各地,在這點上,新疆的庫爾勒香梨是一個成功的典型,因為口感質量好,產量大,運往了全國各地。
(2)很多果蔬由于季節時差的限制,比如云南的紅提,保質期短,物流不方便配送,時效性差,也沒辦法做到農超對接。
(3)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在目前食品安全的處理上,一般是隨機查看,抽查是否有問題,這點上日本做得比較好,對農藥的超標等各種規格都有一定的保障。
(4)小生產的農戶一般選擇提供給中間供應商,中間商一般有成熟的物流信息,使得這些小生產可以連接大市場,但是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因素,農戶在價格等方面沒有自主權,比較被動。
3.3.1 集市拍賣
目前,中共中央非常重視 “三農”問題,多次發布關于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政策文件,并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為響應中央精神,筆者建議,結合昆明本市及周邊環境可以出臺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農產品銷售網、建立大型農產品銷售市場等。但是對于收入在中下層的農民來講,購買計算機和運輸工具等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昆明郊區縣區一些蔬果不易保存,一些特色農產品可以在產地建立拍賣市場,通過拍賣競價的方式,減少中間環節,縮短運輸時間,防止產品損失,從而發揮市場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讓農民直接面對市場,將利潤最大限度地留給農民。
3.3.2 散戶進市
在每周的某一天定為集市日,選取昆明市最繁華的地段,建一條免稅步行街,并且讓它規范化,實行一些免稅措施,然后有專門的管制人員,保證食品安全,昆明周邊的小戶農民可以到這個集市上面來拍賣東西。委托市場拍賣可以省去租小攤的費用,也省去了人工。由于起拍價格低,最后成交價格也不會高,會比超市便宜不少,這樣大家就會踴躍競拍,市民在競拍中也會有樂趣。政府派專門的管理人員來保障農產品的質量,采取會員制,考察他們的經濟實力、經營能力、應變能力和商業道德以確保拍賣業務的連續性,保證供求雙方利益。
(1)拍賣交易可以降低交易費用和提高交易效率。傳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將眾多的買者、賣者匯聚在一起集中交易,但是這種節約交易者相互搜尋談判的費用仍然有限,如果采取拍賣的模式,不需要一一談判,買方眾多,然而賣方只有一個或者幾個,交易指向集中,可進一步節約費用。
(2)拍賣交易可以降低農戶的風險。一些鮮活易腐的農產品在成熟后必須馬上賣掉,它們很難儲存起來。在進入流通領域后還要分類加工整理,我國目前的物流還沒有很成熟的冷凍保鮮技術,因此農產品流通有更大的經營風險。在傳統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上,農戶把握不好市場動態和上市時機,往往賤價處理。但是如果在拍賣市場由于政府的保護,不會低于最低限價,如果賣不出去會被政府回收改作其他用途,并且由市場給貨主適當的補償。
(3)4.3 交易模式更加公平公正。傳統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信息化程度公開較低,交易價格通常在秘密狀態下進行,很容易由于雙方實力信息不均衡造成歧視交易。由于是眾多入市者分散形成的供求模式,一般交易者為了避免競爭,都私密地進行談判。但是如果是拍賣市場,實行委托制,商品的信息都被集中,公開透明,大家機會均等,更能保證交易的公平公正。
(1)傳統的交易習慣使人們不適應拍賣模式,應完善設施,引進人才,對農戶進行培訓。長期以來小散農戶習慣于和中間批發商進行一對一交流,大部分接受不了“拍賣”這個新生事物,農戶對委托方缺乏完全的信任,從買家看也缺乏標準化的檢測,不放心。因此,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的交易拍賣場所、電子化交易場所以及交通運輸保障,并且對一些農戶進行一些必要的指導培訓。
(2)拍賣交易的限制使得買家不能精挑細選,然而現在市民最關注的是食品安全的問題。目前很多農產品在質量標準方面沒達標,使得交易的效率大為降低。不管是集市拍賣還是散戶進市的方式都要求有專門的人員對產品質量提供保障,這樣消費者也會大大提高購買的興趣。
(3)政府出臺一些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與之配套的管理制度。盡管拍賣是目前合理的交易方式,但是因為缺少一些立法保障,使得各方的權益沒有得到一定的保障。我國目前與之對應的《拍賣法》,在此基礎上應該完善一些相應的法律條文和配套政策,比如對交易流程、結算、保證金的要求,并且對賣方的道德信譽進行保障,制定配套的監督管理政策,這些都是推進農產品拍賣市場的當務之急。
[1]胡定寰,曾祥明.農超對接的機遇和挑戰[J].中國農民合作社,2009(1):28
[2]蔡 文.對我國農產品價格實行“穩中有漲”調控目標的思考[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9(12):46~47.
[3]張 浩,安玉發.農超對接流通模式發展趨勢展望[J].農業展望,2010(1):39~42.
[4]張 瓊.農超對接的困局與破解策略.[J].北方經濟,2010(2):71~73.
[5]趙鐵橋.農超攜手闖市場 合作共贏謀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2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