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紅艷
(云南省玉溪市林業管理服務中心,云南 玉溪653100)
近年來,通海縣堅持以建立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為目標,大力發展林業產業,使林業產業得到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經濟林、林產品加工利用、野生動物馴養等多樣化產業發展格局。
通海縣位于云南省中南部,玉溪市南部,地處東經102°30′~102°53′,北緯23°55′~24°14′之間,由中山、平壩、河谷三大地貌組成,屬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干濕兩季分明,四季如春,年均溫15.6℃,≥10℃的活動積溫4929.7℃,年均降水量881mm,無霜期330d左右,具有優越的水熱條件,適合多種經濟樹種及用材樹種生長,有利于林業產業發展。
此外,通海的林地資源較為豐富,通海土地總面積為74074hm2,林業用地面積42952.2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7.99%。
經濟果木林在通海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群眾在栽培種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在新中國成立前,通海就已種植了梨、桃等12個經果品種,萬家的刺塘山楂、白泥箐的花紅等,在群眾中享有盛名。在大力發展本地優質品種的同時,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大量引進梨、蘋果、柑桔等優質品種推廣種植,使經濟果木林得到了長足發展,2005年4月高大鄉柑桔通過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獲得“國家A級綠色食品”稱號。在科技推廣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以鄉(鎮)林業部門為中心的林業技術網絡,果樹的豐產栽培技術,先進的產前、產中、產后管理技術正逐步在林農中推廣使用。
隨著社會進步、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通海縣內每年僅有季節性鮮果上市,市場上的大部分水果必須從縣外運輸,一些優質品種,如核桃、板栗等市場供不應求。許多極具市場前景的特色林業產品急待開發,如通海較適宜發展的竹子,由于木材供應不足,以竹代木已成必然趨勢,竹子的需求將會進一步擴大,加快林業產業發展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
3.1.1 產業結構不合理
通??h林業產業絕大部分集中在種植業,木材、林產品加工雖有所發展,但規模小,大部分只能生產初級、低檔產品,精加工產品少,附加值不高,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難以帶動產業的大發展。
3.1.2 品種結構不合理
主要表現是品種選擇不科學,群眾在品種選擇上缺乏準確的市場信息和科學的調查數據,效仿他人,盲目發展,致使適于市場需求的名特優新品種少,一般品種多;高檔精品果品少,低檔果品多;適宜加工、耐貯藏的果品少,季節性果品多,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林業生產組織體系尚未全面理順,第一產業偏重于一家一戶式的分散經營,組織化程度低,造成林產品數量雖多,但沒有形成規模,形不成拳頭產品,缺乏知名度,尤其是極具市場前景的核桃、竹子,尚未形成規模,野生動物馴養繁殖還處于起步階段。
近幾年來,通??h的林業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撐,群眾盲目效仿,只注重產業規模的擴張,而忽視了生產環節的管理,果園管理粗放,品種單一,成熟期過于集中,樹勢衰弱,病蟲害嚴重,致使部分群眾認為栽果樹不如栽蔬菜,打擊了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木材加工企業缺少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和先進的加工技術,大多是鋸材、木片的傳統生產,造成加工數量有限,產品附加值低,沒有形成知名度高、輻射帶動作用大的拳頭產品、名牌產品。
產地批發市場少,社會化、信息化服務體系不完善,大量林果產品還靠群眾自發銷售,或坐等客商收購,造成果品銷路不暢,部分產品滯銷,嚴重挫傷群眾發展林業產業的積極性。
針對通海縣林業產業中存在的問題,今后的總體發展思路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以促進農民增收和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以產品加工和市場流通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優化區域布局,積極推進基地建設和集約經營,努力構建具有通海特色的林業產業體系。
以經濟林發展為中心,以基地建設、林產品深加工、市場流通為突破口,選擇適合市場需求的品種,進行科學管理,提高林產品的商品化及市場供給能力。通過進一步擴大核桃、柑桔、竹子等的栽植規模,形成量的積累,從中不斷選優,最終形成名牌,提高產品知名度,同時加大發展林產品深加工,把林果加工和木材加工作為林產業發展的重點,以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為核心,制定優惠政策,創造寬松的環境,吸收縣外資本投資辦廠,擴大該縣第二產業。以提高品位為核心,發展第三產業及多種經營,通過協調林業一、二、三產業發展,做大做強全縣林業產業。
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解決制約林業產業發展的機制和制度障礙,實現從以政府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的轉變,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優化投資結構,充分發揮政府財政資金的引導功能,鼓勵企業資金、民間資金等社會資金流向林業產業開發項目,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資本運作、廣泛招商、民間籌措、金融貸款的多元化投資格局,全面推進林業產業快速發展。
樹立以銷促農、以銷強農的思想,把市場營銷放在第一位,特別注重市場在林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利用自身適用技術和低成本優勢,加速技術創新,打造名牌,擴大市場占有率,建立專門的林產品貿易市場及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產品專營點,加強完善銷售網絡,拓寬市場流通渠道。在木材加工經營市場開拓上,要健全和完善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木材及林產品市場體系,逐步形成生產與流通、市場建設和基地建設及加工利用相結合的林產品市場體系。
把培植壯大龍頭企業作為發展林業產業的工作重點,著力在竹產業、木材加工業、經果業中提升壯大一批、培育發展一批起點高、規模大的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作用和規模效益,促進獨立分散的林業產業經營向“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向發展,把公司、農戶、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資源培育、林產品加工和服務業發展一體化,不斷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推動規模發展,形成拳頭產品、名牌產品,提高林業產業水平和經營水平,帶動全縣林業產業發展。
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林業發展要求的林業科技創新機制,鼓勵科技人員在病蟲害防治、科技示范、科技技術承包等方面參與林業建設。建立健全科技推廣網絡,充分利用縣林業局經果站、各鄉(鎮)林業站的技術人員及各村護林員,形成以經果站為中心,輻射全縣的林業科技推廣網絡,培養更多能夠掌握和運用實用技術的新型農民,真正使先進實用的科技成果進入山區千家萬戶,進入山頭地塊。加強基地建設,在里山優質梨試驗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縣級特色經濟林科技示范基地,根據通海的氣候特點選育出適應性強、品質好、豐產性能好的早、中、晚熟優良品種推廣種植,提升果品質量和產量,增加市場競爭力。同時重點培植一批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設科技示范村、示范戶,實現每個鄉(鎮)、每個村均有科技示范基地。加大更新管理力度,對全縣現有的170.7hm2衰產期經濟林進行更新換代,推動經濟林產品產量、質量上一個新臺階。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業協會的作用日顯重要和突出,通??h在2008年1月已成立了玉溪市林業產業協會通海分會,要充分發揮林業產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在產品生產、市場營銷、咨詢評估、技術培訓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使產業協會真正成為企業之家、會員之家。積極引導主產區成立果業、產銷協會等行業中介組織,實現市場各參與主體的有序互動,鼓勵引導經濟林生產、經營、加工者成立“互助組”、“合作社”等聯合體,開展群眾性的社會互助活動;鼓勵勞務、運輸、技術、信息咨詢等其他社會中介組織,依靠自身的人才、信息、技術優勢,積極參與林產品的市場開發和建設。
[1]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通海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R].昆明: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2007.
[2]尚旭東.云南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中國林業經濟,2009(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