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榕標,陳耀輝,張宋英,黃禮祥
(1.廣東省東江林場,廣東 紫金517465;2.廣東省連平縣林業局,廣東 連平517100)
森林碳匯是指森林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屬自然科學范疇。而林業碳匯是指通過實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與碳匯交易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林業碳匯是當前應對氣候變化最有效的途徑。發展林業碳匯可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并有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009年9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胡錦濤主席宣布中國將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hm2,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m3(即“雙增目標”)。廣東也明確提出將率先建設成為“森林碳匯第一省”的目標,推進“一消滅三改造”森林碳匯工程,碳匯林建設被列為2012年廣東省的三大林業重點生態工程之一,提出在2012~2015年全省規劃完成93萬hm2碳匯林建設任務。東江為珠江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東江流域碳匯林建設自然是廣東省碳匯林建設的主戰場之一。按照《碳匯造林技術規定》(試行)和《廣東省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規劃》,廣東省碳匯林工程建設主要為消滅宜林荒山荒地,改造疏殘林、低效純松林和低效速生豐產林(主要指低效桉樹林)。在概念上,碳匯造林是指確定了基線的土地上,以增加碳匯為主要目的,并對造林及林分(木)生長過程實施碳匯計量與監測而展開的有特殊要求的營造林活動。與普通造林相比,碳匯造林更加突出了森林的碳匯功能,因此在樹種選擇及配置上有特殊要求,同時在造林地選擇、基線調查、造林施工、撫育管護上也有別于一般造林。根據碳匯林的特殊性,針對東江流域碳匯林建設情況,現就碳匯林樹種選擇和主要造林技術進行總結,以期為碳匯林建設提供一些借鑒。
根據碳匯林是以增加碳匯為主要目的這一功能要求,結合東江流域主要造林樹種資源,篩選適生性好、碳匯能力強的樹種。碳匯造林樹種選擇應遵守三個原則。一是優先選擇吸收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強的樹種,同時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是樹種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與造林地立地條件相適應,優先選擇優良鄉土樹種。三是優先選擇穩定性好、抗逆性強的樹種。因此,樹種選擇首先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樹種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與造林地立地條件相適應,應選擇固碳能力強的鄉土闊葉樹種為主,并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根據以上選擇的原則和要求,東江流域碳匯造樹種常選擇當地的鄉土樹種。主要碳匯造林樹種為樟樹、黃樟、陰香、華潤楠、山杜英、火力楠、紅錐、米椎、錐栗、荷木、楓樹、黎蒴、麻楝、紫薇、南酸棗、紅苞木、白蘭、翻白葉樹、石栗、降真香、香椿、紅鱗蒲桃、降香黃檀、乳源木蓮、榕樹、儀花等。
碳匯造林在最大限度地獲得碳匯的同時,應注重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保護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在樹種的科學配置上,立足于當地豐富的闊葉樹種資源,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多樹種、多林種結合的立體混交林結構,將碳匯林的功能特點和生物多樣性有機融合。在保證碳匯林功能性要求上,充分體現東江流域特色,結合當地穩定的植物群落結構,兼顧植物多樣性的需要,因地制宜,在適地適樹的原則下科學配置樹種結構。這樣既可最大限度地獲得碳匯;又可以達到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保護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
根據以上原則和方法,東江流域主要樹種結構配置為多樹種混交,根據確定的碳匯造林樹種,科學進行配比。種配比確定后,按要求采用株間、行間、隨機自然混交的方式,減少種間競爭,增強依存關系,以利于林分結構的穩定。建設實踐中,主要樹種配比一般采用闊葉混交林營造模式,總體要求采用4種以上樹種進行隨機混交,單個樹種比例不能大于30%。一是木荷30%、紅錐30%,其它2種以上闊葉樹40%,科學搭配共同營造,進行隨機混交。山脊及林地中上部多種木荷,林地中下部多種紅錐、樟樹、陰香、火力楠等闊葉樹。二是木荷30%、楓香30%、火力楠20%,其它闊葉樹2種以上占20%的樹種比例混交造林。混交方式按照生態功能優先的原則,結合樹種的生物學特性,采用隨機混交方式,要求相鄰的同一樹種原則上不超過5株。三是主選樹種以荷木、紅椎、藜蒴、楓香、香樟、石櫟為主,選擇其中3種以上,占比70%以上,適當搭配火力楠、紅花荷等樹種,占比不超過30%。
根據不同的地類和立地情況,進行合理分類,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清山、整地、施基肥和保水措施,從技術上保證造一片林綠一片地。一是采用人工造林方法,即采用植苗方法,對宜林荒山荒地、無立木林地和其它土地等重新造林,恢復森林植被和森林景觀,加強碳匯林的培育。二是采取低效林改造方法,即利用碳匯效果好的闊葉樹種,采取疏伐、皆伐等方式對疏殘林、低效純松林、低效桉樹林進行改造,增強森林碳匯。
為減少碳排放,林地清理不允許煉山或全墾,采用水平帶或垂直帶狀清理的方法,清理帶寬為1.0m,并保留原有鄉土喬木樹種。相鄰種植帶之間設立保留帶,保留帶上的植被不能清除。清理的雜草等可在帶間堆漚讓其自然腐爛分解,以改善土壤性狀。
采用明穴整地。挖穴時把穴土挖出置于穴的兩旁,表層土和心土分兩邊堆放,以便回土時把表土放入穴底。挖穴應在造林前的冬季進行,讓清出的穴土有一段自然風化、熟化的時間,有利于殺死有害的病蟲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土壤的肥力,植穴規格均為40cm×40cm×40cm。
植穴按照垂直行布設,兩行植穴呈“品”字形分布,對部分地段可根據實際情況(如避開原有樹木、石頭等)局部位移,采取不規則式隨機布設,但要確保規劃的造林密度。
根據林地植被現狀以及立地條件,包括留存喬木,一般密度為89株/畝。
在春季造林前一個月回穴土,回土要打碎及清除石塊、樹根,先回表土后回心土,當回土至50%左右時,基肥與穴土充分混勻后回填至高出穴面10cm;回土后,穴面開蓄水小穴,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根據立地條件,基肥標準為:復合肥0.15kg/穴或磷肥0.25kg/穴。
采用一年生、高50cm以上、地徑0.5cm以上,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根系發達且木質化充分的Ⅰ級容器苗。此外,盡可能通過就地育苗或就近調苗,以減少長距離運苗等活動造成的碳泄漏,有效保證苗木質量和新鮮度。
栽植應在早春雨透后的陰雨天進行,要求在4月底前完成。栽植時先在植穴中央挖好栽植孔,去營養袋并保持土球完整,帶土輕放于栽植孔中,扶正苗木適當深栽,回填細土并壓實,使苗木與原土緊密接觸。繼續回土至穴面,壓實后再回松土呈饅頭狀,比原苗蔸深栽2cm以上,以減少水分蒸發。此外,根據氣候情況,適當采用生根粉、地膜覆蓋、保水劑和無紡布容器苗造林新技術,以提高碳匯造林成活率。栽植后1個月要全面檢查成活率,發現死株、漏栽的應及時補植。
撫育是促進苗木生長,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保存率的重要措施。設計連續撫育3年3次,即第1、第2、第3年初夏各1次,在6~7月撫育。撫育工作內容主要是除草、松土、培土、追肥、補植,除草要求鏟除以植株為中心1m2范圍內的雜草。補植在初次撫育時進行,應全面檢查植株的成活情況,發現死株及時進行補苗。
撫育時進行追肥,每次施放復合肥0.15kg/穴。具體施肥方法是在除草、松土、培土等工序完成后,沿樹冠垂直投影線方向兩側各開挖深5~10cm的淺溝,將肥料均勻地施放于溝內,然后用土覆蓋,以防肥料流失,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
對于造林地在人畜活動頻繁的路邊,村邊,采取相關方法進行封禁,并做好森林火災和病蟲害預防和控制工作。
主要抓好資料整理,調查監測和績效評價工作等。根據項目各相關資料整理建立系統的檔案資料,長期跟蹤做好評價項目執行的效果和效益情況,并建立與績效評價結果相對應的獎懲制度績效預算制度。
在科學規劃基礎上,如何將碳匯林建設的相關技術措施落實到位是關鍵,特提以下幾點建議。
(1)規范管理,嚴格按照建設工程管理辦法的要求,落實項目責任制(法人負責制)、項目招投標制、質量監督制(監理制)、項目合同制度、定期聯合檢查制度、竣工驗收制度和財務報帳制度等。項目完成必須憑驗收結果鑒定書(或竣工驗收報告)和財務決算書,進行資金撥付。
(2)抓好造林質量現場管理。在現場管理上,將任務分解到山頭地塊,專人負責,做到各工序施工前有培訓,施工中有跟班,施工后有自查,每道工序和技術問題能第一時間得到有效解決。
(3)嚴格實行工序管理。按設計標準對工程每一道工序進行嚴格管理,每一道工序完成后,均需進行質量檢查,達不到標準的必須進行返工,直至達到合格標準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
(4)抓好撫育管護,實行績效管理制度。“三分種、七分管”,加強對造林地的管護,通過樹立宣傳牌、落實護林員巡山護林等措施防止人畜踐踏和火災的發生,并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鞏固造林成效。抓好后期撫育,確保實現績效目標。
(5)做好實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包括苗木、資金、施工和組織管理等準備工作。
(6)做好持續跟蹤和績效評價工作,建立長效機制。
[1] 李怒云,呂 佳.中國林業碳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2] 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公室.碳匯造林技術規程碳匯造林驗收辦法(試行)[R].北京: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公室,2010.
[3] 劉周全,吳煥忠,黎榮彬.廣東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貢獻與潛力分析[J].防護林科技,2011(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