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璇,張銀河
(1.廣東省揭西縣生態公益林經營中心,廣東 揭西515400;2.廣東省揭西縣林業局,廣東 揭西515400)
發達的林業是國家富強、民族繁榮、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林業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揭西縣這個“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區縣,林業資源豐富。在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應加大對生態林業的領導決策,努力使林業為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基于此種思想,并結合該縣的實際,本文擬就林業發展作以下探討。
加快林業發展,特別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揭西縣當前林業建設的奮斗目標,但存在諸多問題。
(1)人口與人力資源。當前世界人口數量總數已達到65.8億人,人均森林資源較少,資源缺口與人口數量矛盾問題突出;
(2)保障糧食(含森林資源)供給維持生產潛力是當務之急;
(3)物種和生態系統是人類發展的重要資源,物種的滅絕和生態系統功能的衰退甚至是破壞,將給人類的未來帶來深刻的危機;
(4)能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將來發展的關鍵,取決于人們所用能源必須是可以長期獲取而數量又不斷增加的能源種類,且又安全可靠,不污染環境;
(5)工業化是現代社會經濟的核心,工業化和后工業化(信息化)過程中,人們從自然資源中取得原料,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提供了污染,削弱了環境的承載力;
(6)城市化加速,使全球自然資源和環境承受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的壓力。
揭西縣位于廣東省揭陽市西北邊,是榕江南河的發源地,省道樟公線、坪五線、坪石線、灰田線等公路干線貫穿境內,交通便利。該縣地形屬山地丘陵型,山脈屬東西走向,全縣地形為北、南、西三面高,中間低并向東南方向傾斜的山地、丘陵、平原的組合體。這種山間交錯、谷寬坡緩的山地丘陵地形,對于發展林業生產、開展多種經營十分有利。全縣轄17個鄉(鎮)、7個國營農林場,總人口93多萬人,土地總面積15.55萬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8.67萬hm2,占64.0%,在林業用地中,按經營方式分,生態公益林2.77萬hm2,商品林5.9萬hm2;按林地類型分,有林地面積6.36萬hm2,未成林0.45萬hm2,灌木林0.91萬hm2,疏林地0.23萬hm2,無林地0.63萬hm2,按優勢樹種分,馬尾松3.09萬hm2,濕地松0.53萬hm2,杉木0.87萬 hm2,竹林0.19萬hm2。林木蓄積量169.3萬 m3,森林覆蓋率59.7%,林木綠化率63.8%。
揭西縣雖然森林資源豐富,但綠化美化整體水平不高,生態環境質量尚未根本好轉,生態環境建設的任務還很艱巨,與實現林業生態縣和建設生態揭西的目標差距還較大。一是雨季荒山造林投入低,加之連年干旱,野生動物損害,延用傳統的造林方式,造成樹木的保存率低。二是擴大造林規模、加快造林綠化速度與鞏固造林成果失調。牲畜野外放養與造林、護林之間的矛盾;依靠地方資源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私自改變林種現象時有發生。三是林地林分質量不高,防護能力弱,生態屏障功能不強。四是樹種單一,結構單調,人工痕跡強,生物多樣性沒有體現出來。五是林業資源安全體系能力特別是護林防火工作、防治林木危險性生物侵害的能力薄弱。森林資源安全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揭西縣林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應遵循該縣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堅持以加強培育森林資源為基礎,以提高林業生產力為手段,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強生態公益林體系建設,重視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以提高林業生產力為手段,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通過科學管理,定向培育,更快地實現增資源、增活力、增效益的目標,實現林業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結合,按照商品化、現代化、社會化要求建成高產、優質、高效的新型林業產業。
(1)深化森林分類經營改革,使揭西縣林業逐步邁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揭西縣的林業發展方向,應從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山區資源優勢入手,大打生態示范縣這張牌,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加快揭西縣的可持續發展:從保護和改善林業生態環境入手,通過改變森林經營理念(把為人類生存、生活和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創造優良生態環境為目的的森林劃為生態林,在經營管理上嚴格管護,而把除生態林以外的主要為揭西人們提供木材、林產品的森林劃為商品林,在經營管理上,以市場為導向,以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的),抓好生態公益林體系、商品林體系建設。
一是推進生態公益林體系建設,改善、優化揭西縣的自然生態環境。目前揭西縣已有省級生態林2.77萬hm2,占林業用地的32.0%。要加強生態林體系建設,應主要抓好三方面工作:①準時足額下撥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金,提高廣大林農的愛林護林積極性;②落實管護措施,加強生態林的管理。采取全面封山育林,并嚴格限制采伐及毀林開墾等破壞生態林建設的活動,使生態林內的林木、灌木及植被等得到自我繁衍,逐步提高功能等級;③抓好生態林重點工程建設。針對揭西縣生態林疏殘林分多、生態功能等級低的現狀,將按先重點后一般、先易后難的方法爭取用3~4年時間完成0.13萬hm2荒山造林及1.05萬hm2疏殘林改造工作,在造林時,要因地制宜,盡量發展耐火燒萌芽再生能力強的鄉土闊葉樹種,提高生態功能等級。通過落實生態林管護措施,加快生態林工程建設,力爭用3~5年時間在全縣建立一個以鄉土闊葉樹種為主,一、二類生態公益林面積達80%以上的生態林體系,為林業生態縣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是加快商品林體系建設,推進林業經濟結構調整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揭西縣共有商品林5.9萬hm2,占林業用地的68%。一方面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調整種植結構,重點抓好名優特水果基地、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以點帶面推動商品林體系建設。另一方面,配套完善加工流通體系建設,增加林產品附加值。在鞏固現有果、茶加工廠及木材加工廠的基礎上,繼續走山上造林種果、山下搞加工、山外抓市場的路子,同時通過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積極鼓勵、支持林產品加工廠的發展,逐步完善林產品的加工、流通體系,提升林業競爭力。
(2)加快森林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步伐。
揭西縣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豐富,要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盤活森林資源。通過加快揭西縣森林生態旅游建設,逐步發展形成東部龍山、大洋旅游區,北部北山森林公園、黃滿礤旅游區,西部河輋自然保護區,中部廣德庵、天竺巖的森林生態旅游網絡體系,逐步將揭西縣發展成為揭陽乃至粵東的后花園,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加快揭西縣森林旅游業的發展。
(3)加快生物防火林帶工程建設,保護揭西縣的生態環境。
森林火災是生態建設的大敵,實踐證明,營造生物防火林帶,是做好揭西縣的森林防火工作,預防森林大火的發生,減少火災損失的治本措施。自1999年以來,揭西縣就開始實施生物防火林帶工程,加快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共在東起京溪園、灰寨,西至下砂,北至南山,南至大溪沿省道樟公線兩側及榕江河兩岸的森林火災高發地營造生物防火林帶500多km。要加快揭西縣林業的發展,就必須做好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因此應在今后5年內全面完成935km,面積950hm2生物防火林帶的營造任務,為揭西縣林業建設保駕護航。
(4)依靠林木良種和林業科技,促進林業發展。
林木種苗是林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源,是造林的基礎,是林業生產中一項帶有戰略性的基礎工作,搞好林木良種的培育工作,是提高造林地的生產能力,提供生產、外銷、管理指導全方位服務的一項根本性措施。近年來,在揭西縣林科所進行5個桉樹4個相思新品種篩選表證試驗,在灰寨進行速生優質用材樹種(柚木)、雜交松、4個澳大利亞桉樹品種的引種試驗,篩選出適合揭西縣立地條件的優質速樹種適生樹種。通過推廣試驗,尾葉桉表現最為突出,其中林科所6年生尾葉桉平均樹高達18m,重100多kg,畝可出材10m3,每畝可獲利2000多元,適合在全縣大面積推廣。利用良種推廣,可大大提高揭西縣林分質量,加快商品林開發步伐。
(1)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全縣人民的生態環境意識。為了實現林業發展目標,要進一步提高全縣人民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綠化意識。充分利用現代傳播媒體,大力宣傳保護環境、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使全區人民充分認識到保護和建設好自己生活的環境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從而逐漸變成自覺行動。
(2)改革步伐,推進體制創新。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強化營林體制創新,要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道路,積極鼓勵非林產業(企業、個體、共商戶等)來投資林業。對重點造林工程實行招投標制、監理制和合同制。
(3)提高管護水平。要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國家林業局關于造林質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度》等法律、法規,嚴格執法,依法行政,加強森林資源和綠化造林的管理。應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對各種破壞環境和損壞林木的行為進行處罰。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經營活動應堅決制止。對于林牧矛盾問題,政府部門應制定和出臺相應的政策。在以村為單位建立養殖中心的同時,采取補貼和免征土地租用金的方式,鼓勵養殖戶種植牧草,解決飼料來源問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圈養,對散生放養要出臺具體的處理辦法。
(4)經營中要理順投資渠道。結合森林多功能和社會對林業的需求,把森林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進行經營。同時在經營上要區別對待,對生態公益林的經營要在確定區域規模的前提下,以保護森林、美化環境為目的,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禁止商業性采伐,強化森林生態、景觀生態效益。對于商品林的經營,要以市場為導向,在確保造林更新的前提下,以盈利為目的,以效益為紐帶,敢于打破現行的森林經營環節上的多種束縛,給經營者以充分的自主權,讓其走產業化的道路。逐步建立起公益林以政府投入為主,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建設,商品林以經營者為主,政府適當扶持的政策體系。創造各種條件,采取多種形式,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林業生態環境建設。
揭西縣林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應是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針,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堅持把發展林業與地方經濟、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和改善生態環境相結合,堅持森林資源培育和保護并重,大力調整優化林業結構,突出林業生態工程和各項林業工程建設,合理利用綜合開發現有森林資源,努力實現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充分發揮林業整體效益,全面推進林業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1] 尤新剛.森林資源經營管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2] 《河南林業》編輯委員會.河南林業[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3] 于景春.林業資源產業化經營與管理及法規制度務實全書[M].北京:當代中國音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