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最杰
(福建省仙游縣榜頭風之韻藝雕廠,福建 仙游351256)
紫檀是名貴的木質材料,相關文獻將紫檀歸于檀香一類,檀香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黃、白、紫三種顏色的檀香使用較為廣泛。紫檀成材需千年,其直徑最大的僅為20cm左右,木質較為細密,且木材份量是最重的,盛產于熱帶與亞熱帶的原始森林之中,色調較為深沉,材質穩重且大方。小葉的紫檀還能作為一種中草藥,據相關文獻記載,紫檀具有止痛、止血等特效,能調節氣血,具有獨特的物理特性,加之人為賦予的特有價值,使得紫檀成為最為珍稀的物種之一。
木材市場上的紫檀多種多樣,名稱也不盡相同,但略懂木材知識的人,對紫檀有相關了解的人都知道,紫檀的種類只有一種,那就是小葉紫檀。小葉紫檀堪稱真正意義上的紫檀,很多其他種類、冠以紫檀名號的木料,像大葉紫檀等,只是單純借用紫檀二字,營造出一種樹種本有的高貴感,增添名稱的響亮性。紫檀的生長周期較為緩慢,原產于印度和我國廣東、海南等地區,歸類于常綠喬木,新采伐的喬木中心呈紅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心部逐漸變紫或黑紫,且多呈中空狀態,由于紫檀的質地較為細密,且得來較為珍貴,因此,很多紫檀被用來做成名貴的家具,或由名家大師做成雕飾。評判紫檀品質的好壞有些外部評價標準,例如人們常說的“金星紫檀”與“牛毛紋”:紫檀擺放時間長久,其內部會凝成金色的亮點,俗稱“金星”;心材部位可能帶有一些似牛毛狀的裂紋,稱“牛毛紋”,這些物質所含越多,則表明紫檀擺放的時間越久,紫檀也越名貴,木質也更加細密。
在古代中國,就有諸多紫檀的應用記載,《詩經》中就有關于紫檀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紫檀被用于制造車輛,古代人早已發現并利用紫檀木質堅硬的特點。隨著時代的演變,唐宋時期,紫檀多被制作成樂器,蘇軾有詞寫到:“借君拍板與門槌。”這便是紫檀應用于樂器制作的最佳證明。元代時,紫檀的樂器制作得以進一步發展,檀木甚至可以制成槽板的琵琶。明清時代,紫檀的應用得以進一步擴大,被制作成家居用品,家具、桌椅、床、柜子等都應用了紫檀這種材質,紫檀不僅因其實用價值而應用廣泛,還因為是具有高貴身份的代表,很多官宦人家為了提升品質,追求高貴而使用紫檀材質的家具。隨著對紫檀實用性價值的深入挖掘,紫檀的觀賞價值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紫檀紋理細膩、色澤鮮明,成為一種家具典范,不斷受到熱愛生活品質人們的熱烈追捧。紫檀珍貴難得,很多紫檀都呈中空狀,這類多被制成筆筒,而用紫檀制作器物,往往表面會被打磨千次,使其表面如鏡子般通透光滑。紫檀的獨具特性和珍貴價值,不僅是紫檀本身所孕育的,也是人工多增加至紫檀之上的。
中國的云南、廣東等地也產紫檀,紫檀與檀香屬同類木料,為常綠灌木。中國最早認識并使用紫檀的歷史源于東漢末期,晉代時期便有史料對紫檀木進行記載,載文為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謂之紫檀。紫檀的大規模使用和其砍伐量的增加都由于皇家對紫檀木的重視。中國古代開展過無數次的對外交流與對外貿易,在這些交流的過程中,伴有一些名貴木材的交換,紫檀便是名貴木材之一,因此常被作為中外定期或不定期的對外貿易的物品。古代的鄭和下西洋,以及明朝的政府官員遠赴南洋進行采辦活動,都包含著優質木材的交流。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一段時期,紫檀幾乎被采伐殆盡,因此,很長時間,紫檀都是較為枯竭的木材,這段時間,紫檀的珍貴度也在不斷提升。
紫檀木的重視度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提升。在使用初期,紫檀只被當做一些制作細小物件的材料,但是其具體良好的物理特性,逐漸被宮廷內部所應用,其價值也在不斷攀升。而到明晚期,很多文人喜愛用紫檀制成的文房工具,紫檀的雍容華貴之美得到他們的青睞。紫檀有一個特點:被打蠟磨光后,不用油漆便會呈現出如綢緞一般的光澤。紫檀的應用面廣泛,不僅被文人所青睞,一些貴族家庭的家居用品也采用紫檀制品。清代時期,紫檀木采伐嚴重,木材緊缺,皇家甚至花費大量的錢財從私商手中去購買紫檀,很多官員都要遵從宮廷規定,遇到紫檀便要悉數買下交由皇家。
紫檀的發展也遭遇過打擊,由于中西方交流的密切度不斷增加,一些歐美的傳教士對檀木喜愛有加,并多加宣揚,外國人士多方收買中國的紫檀制品,轉送至本國,用于裝飾陳設。清朝時期,圓明園的裝飾多使用檀木,加之袁世凱時期的使用,使得中國檀木幾乎消失殆盡,很多專家學者甚至認為中國真正的紫檀木已經步入絕跡的狀態,一些專家甚至誤以為紫檀木為薔薇木。在時代發展后期,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貿易部從印度洋島購置了紫檀,才證實紫檀并未絕跡,紫檀至今發展態勢仍較為良好。
很多國內外學者都參與對紫檀的研究與探索,但仍有很有問題亟待解決;紫檀的研究歷史較為久遠,但對紫檀的相關問題,很多專家并未達成一致的意見。植物分類細化,豆科紫檀屬類植物約70余種,而檀香紫檀當屬這70余種的一種。在中國古代宮廷制造家具上,所使用的種類幾乎皆為檀香紫檀,剩余的在商品名稱上稱之為花梨木。多數冠以紫檀名的,實質上卻不是紫檀,而是被人們稱為紫檀的花梨木。更有甚者,一些樹種既不屬于紫檀木,也不是紫檀屬一類,卻被人們冠以紫檀之名,如較為常見的大葉紫檀,其既不屬于紫檀木,也不在紫檀屬中。關于紫檀的產地,很多相關研究人員都為此做出重要研究,也得出相關研究結論,據我國木材學家以及植物學家的研究成果,紫檀木的主產部為印度的西南部及偏南的地區。除了印度多產紫檀外,像越南、泰國、老撾、印尼等地也是紫檀的產地。這些地區生產的紫檀與我國明清使用的紫檀家具還有些許區別,印度自然環境缺陷,水分流失多,不利水分保存,在此地生產的紫檀,成材期達到500年以上。紫檀在我國引種后,由于氣候環境的差異,紫檀在材質、紋理、色澤上與印度地區差異很大,我國的紫檀心材為紫紅色。由于紫檀稀少奇缺,因此十分高貴,且走私現象嚴重,我國的紫檀存量也不多,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知,提高對紫檀的重視度與保護度,不斷增強對國家重要材質的保護力度,切不可對重要物質造成浪費。
紫檀現已歸為國家瀕危樹種,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在歷史上,由于對該樹種的長期采伐,導致紫檀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極其罕見。資料表明,在我國現存的紫檀也多為早年人工培植栽種的。由20世紀40年代從印度、緬甸等地引入我國的紫檀,多種植于庭院、村寨、廟宇之中,數量有限,且地區資源條件不足。紫檀的授種率是極低的,很難見到飽滿的種子。在當前紫檀所面臨的情況下,很多相關機構都采取了積極拯救紫檀的措施,我國也開展了很多保護瀕臨動植物的活動。為保護瀕危紫檀,保護機構要了解種群數量,探討人類活動以及生物多樣性對紫檀習性的影響,定期對紫檀的種群進行檢測,擴大種群數量,有效保護紫檀的最終目的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人類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
紫檀的發展是有史證可依的,在我國不同的發展時代,紫檀的應用于發展形勢也不盡相同,但由于紫檀獨特的物理特性,十檀九空,成材期長,且內部材質細膩,木材高貴典雅,加之人工的雕琢,使得紫檀的價值提升百倍。紫檀在中國歷史的實用價值是極其珍貴的,為提高對紫檀的重視度,加大人們的保護意識,國家必須積極宣傳紫檀知識,提升人們保護意識,為存留珍貴物質作出重要貢獻。
[1] 國家林業局.中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2] 馮 倩,馮志舟.紫檀[J].百科知識,2012(1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