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宇,葉偉平,翁振明
(浙江省遂昌縣林業局,浙江 遂昌323300)
麗水市因森林資源豐富、林業產業歷史悠久,故而其林業生態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既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慶元廊橋文化,又有依托林業產品形成的遂昌竹炭文化和云和木制玩具文化,同時更少不了麗水市歷史悠久的種植油茶、食用菌的生產習慣以及隨處可見的古樹名木帶給民眾的歷史體驗。然而,麗水市的林業生態文化并不僅僅局限于此,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與林業息息相關的生活、生產文明被廣大人民群眾提煉認可并發揚光大。
隨著麗水市林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蘊含其中的林業生態文化也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目前,麗水市各地都在為保護、傳承好當地林業文化做著積極的努力,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遂昌竹炭文化休閑觀光園已投資2.1億元完成了一期竹炭產業園區、竹炭博物館及其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如今,竹炭業已成為遂昌竹產業的支柱,云和通過幾次玩具節的舉辦和縣委、縣政府帶領全行業啟動系統宣傳工程后,“中國木制玩具城-浙江·云和”這一品牌在國內外玩具界和浙江省內各領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特別是“十二五”以來,以森林旅游、林業科技教育為主導的林業文化正逐步的走進了廣大老百姓的生活中。
對于有開發價值的林業產業文化,要本著將各地產業做大做精做強的長期目標,去積極發掘、提煉、傳承。麗水市最有代表性的林業產業文化有慶元、景寧的廊橋文化、遂昌的竹炭文化、云和的木質玩具文化、松陽的油茶文化以及整個麗水范圍內的食用菌產業文化和古樹名木文化等。為此,在規劃期限內,實施的重點項目包括:廊橋博物館(慶元縣、景寧畬族自治縣)、竹炭研究中心(遂昌縣)、玩具產業園(云和縣)、玩具設計中心(云和縣)、九龍文化創作基地、林業展覽中心。此外,將通過鄉土樹種林、鄉土樹種產業園、食用菌生態旅游觀光園、科技示范園、藝術創作基地等多種建設形式突出當地產業文化特色,彰顯林業文化魅力。
通過科普教育基地這個平臺向大眾展示林業生態文化的重要性,從而普及林業生態文化保護意識。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定期組織專家、學者或科技工作者對公眾進行林業科普知識講座;二是經常組織職工進行科普知識培訓,不斷提高職工科普工作服務能力;三是廣泛地與當地有關部門聯系,開展共建科普基地活動,積極發展科普志愿者參與基地的科普活動;四是積極探索開展科普活動的新思路、新方法,開拓更先進的活動手段,提高開展科普活動水平,積累工作經驗;五是積極參加全時“濕地日”、“植樹節”、“愛鳥周”、“科技活動周”、“環境保護日”、“地球日”等大型科普宣傳活動,并在活動期間對公眾優惠開放。
在政府積極引導下,開展義務植樹、捐助造林等活動,鼓勵市民走進森林、體驗森林,并積極加強對名人名樹苑、紀念林的建設,以增強市民森林保護意識。具體措施如下:首先,注重名貴樹種、闊葉樹種、彩葉樹種、鄉土樹種和優質大苗的選擇;其二,著手開展“紀念樹”認建認養工作,增強市民林業生態文化意識;其三,加強名人名樹苑建設,把名人名樹苑作為重要領導和名人認種認養紀念樹的基地;有針對性地開展認建認養和義務植樹活動。
古樹名木的價值不可估量,保護古樹名木責無旁貸,也是林業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工作之一。林業部門應結合麗水市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管理制度,把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工作進一步納入法制軌道,真正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護。古樹名木保護工作首先應全面進行普查,建立技術檔案,對分布在本地區的風景、名勝、陵墓、園林、寺廟、村莊、街道、院落等地百年以上的各種古樹名木,進行一次全面徹底地調查登記,并將調查材料組織專家鑒定,造冊登記,建立技術檔案。然后對古樹名木實行統一管理,明確落實管護責任。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應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各種形式,深入廣泛的開展宣傳教育,使廣大干部和群眾明確保護古樹名木的重大意義,提高對古樹名木的認識。
林業科技下鄉是林業科技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基層農民學習林業科技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林業科技下鄉的具體方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兩個方面的工作進行:林業科技下鄉培訓和林業科技對口幫扶。一方面可以通過編制發放各種技術培訓資料的形式將林業知識送到農民手中,另一方面可以開展科技幫扶活動,由技術推廣站組織林業科技人員與縣林業專業戶進行“一幫一”幫扶活動,縣技術人員落實到林業大戶掛點幫扶,重點幫扶一些積極性高、規模較大的林業專業戶。
林業生態文化建設的前提是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而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等活動,其后果影響到植被、地貌、大氣、水文、土壤和生物資源等諸多方面。所以,重視林業宣傳和改善林業生態環境是關鍵。宣傳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是推動林業發展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林業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各級政府要站在林業發展全局來認識林業宣傳工作的重要性,要把林業宣傳貫穿林業工作全過程,目的是提升民眾生態意識,為更深層次的生態環境開發奠定基礎。
林業生態文化宣傳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媒體和互聯網、手機短信、博客等新興媒體和方式,全面深入系統地傳播林業生態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科學知識,傳播生態文化對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傳播生態道德、生態倫理、生態哲學、生態美學、生態藝術的重要內容;二是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創造出豐富的文藝作品,鼓勵廣大文學藝術家、影視創作者走進林區、走進生態建設和保護的重點地區,親身感受和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魅力,激發創作靈感,創作出大量的精品佳作。
[1] 丁衛東.浙江省森林旅游產品開發模式與發展戰略的探討[J].華東森林經理,2007(2):151~152.
[2] 張 明.森林旅游產品及其開發策略研究[J].林業科技,2001(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