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發根,楊元興
(江西省弋陽縣林業局,江西 弋陽 334400)
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根據地形條件、土地利用狀況、生產活動情況和自然災害,在當地發展的生產總體規劃基礎上,考慮道路、田邊、居民點和水利設施的情況,進行植樹造林活動,布局以經濟林、用材林、薪炭林建設,規劃成防護林,稱為防護林體系。我國南方地區沿河地區的樹林建設,關乎著當地居民的經濟發展和環境質量。為使南方環境趨向生態,更好的服務于經濟發展,建立防災減災的沿河防護林防御體系非常重要。
南方地區是我國經濟繁榮圈之一,但南方地區由于頻繁發生風、旱、澇等自然災害,使得生態環境較為脆弱,防護林體系的建設較為缺乏,造林和功能作用質量較差和建設投入的資金不足,導致沿河保護區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矛盾較為突出。因此,南方的沿河防護林體系的建設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較為突出和刻不容緩的問題。筆者集多年的林業經驗,通過評價我國南方沿河地區自然資源條件,對我國南方沿河防護林減少在樹種選擇、營造林技術以及布局進行分析。
(1)地貌條件。我國南方地區的地勢特點是東西差異較大,為西北高和東南方向低。地貌類型多以丘陵為主,內地山區向沿河地區的地貌變化,是低山、中山和丘陵為過渡段的平原和臺地。且有熱帶喀斯特地貌,以峰林-洼地為代表,在桂、粵西、黔南和滇東等地分布。并擁有眾多地下洞穴,以溶蝕性拱形洞穴為主。地下河擁有較多的直流且流域面積較大,平均流域面積為160km2,最大的地蘇地下河流域面積達1000km2。眾多的洼地地表發育,峰叢區域具有2.5個/km2,100~300m的洼地間距,分割破碎正地形,呈現峰林一洼地地貌。一般在45°的峰林坡度。峰林的類型主要有疏峰、孤峰和峰叢,奇峰異洞是熱帶喀斯特的典型特征。東部平原、丘陵面積廣大,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河汊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國最大的丘陵,大多有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間分布。南嶺地區巖漿巖分布廣泛。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云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區,山間“壩子”是當地主要的耕作區,橫貫山脈和南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2)氣候資源。赤道季風氣候,位于北緯10度以南的南海島嶼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6℃以上,年積溫達9000℃,氣溫變化很小,四季雨量分配較均勻。熱帶季風氣候,包括臺灣省的南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等地。年積溫≥8000℃,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于16℃,年極端最低氣溫多年平均不低于5℃,極端最低氣溫一般不低于5℃,終年無霜。副熱帶季風氣候,我國華北和華南地區屬于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在4500~8000℃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8~0℃,是熱帶與溫帶的過渡地帶,夏季氣溫相當高(候平均氣溫≥25℃至少有6個候,即30d),冬季氣溫相當低。
(3)南方大部分地區分布的土壤是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為主的鐵鋁土,即富鋁土。富鋁土是在熱帶和亞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下,土體中的鋁硅酸鹽礦物受到強烈分解,鹽基不斷缺失,而氧化鐵、鋁在土壤中殘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南方富鋁土分布區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成土母質”為各種“酸性”和基性巖,并以富鋁風化殼為主。
(4)亞熱帶季雨林主要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地區,如我國的廣東和廣西的南部、海南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亞熱帶濕潤地區,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北回歸線以北、青藏高原以東。在熱帶雨林區域中,有些地方由于受強烈季風影響,出現旱季、雨季交替的情況,因此產生熱帶季雨林。
(5)水文資源。由于我國南方降水多,降水期長,季溫度高于0℃。因此河流水量較大、汛期長、無結冰期、含沙量較小。
(1)經濟林。柑桔、梨、桂圓、芒果、柚、橙、龍眼、荔枝、枇杷、獼猴桃、樹莓、黃皮、蘋果、梨樹、杏樹、桃樹、李子、葡萄、石榴、肉桂、黃柏、花紅、櫻桃。
(2)用材林。油杉、火炬松、建柏、樟樹、柚木、馬尾松、巨尾桉、木荷、厚莢相思、火力楠、柳杉、濕地松、檸檬桉。
(3)防護林。桐花樹、濕地松、馬尾松、木麻黃、黑松、合歡、馬占相思、榕樹、尾葉桉、楊梅、臺灣相思、池杉、火炬松、肯氏相思、田菁、黃槿、木欖。
(4)薪炭林。黑松、馬尾松、合歡、臺灣相思、銀合歡、大葉相思。
(5)特種用途林。南洋杉、柏木、銀杏、蘇鐵、龍柏、羊蹄甲、垂柳、夾竹桃、木芙蓉、細花八寶樹、木棉、旱柳、銀樺、羅漢松、南洋楹、團花、白千層、川楝、棕櫚、麻楝、圓柏。
(1)林帶營造技術。主要選擇巨尾桉、濕地松和火炬松的樹種造林,樹種組成是濕地松與巨尾桉、火炬松和肯氏相思混交林,根據當地條件,確定造林密度和株行距。塊狀整地的穴面深6cm,寬65cm見方、穴底為45cm機房,濕地松的苗高為1.3~1.6cm,巨尾桉、濕地松、火炬松的為Ⅰ-Ⅱ級容器苗,4~5個月進行植苗造林,造林完成后的1~4年定期半年進行施復合肥和鋤草松土。
(2)沙荒風口營造技術。主要是工程配合生物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主要分為筑建擋風石墻、竹籬和石堤,鋪設壓沙泥土和固沙草種的種植。
(3)護路營造技術。根據當地的道路布局情況,選擇生長穩定、長壽、抗性強且較為美觀的的樹種,營造喬灌木混交型。公路內側采用灌木、外側采用5m×5m的喬木,其他交通道路采用混交比為1∶1,株行距為5.0m×3.5的喬灌木混交。
(4)農田林的營造技術。樹種選擇為濕地松、荔枝、李子、臺灣相思、肯氏相思、木麻黃,樹種組成有濕地松、李子、荔枝純林和木麻黃、臺灣相思的比例為3∶1的混交林,純林寬度為4行5m,株行距為1.6m×1.6m,密度為4550株/km2。塊狀整地的穴面深55cm,寬為65cm見方,穴底寬為45cm見方,Ⅰ-Ⅱ級容器苗,4~5個月進行植苗造林,造林完成后的1~4年定期半年進行施復合肥和鋤草松土。
根據我國南方沿河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差異,我國南方防護林的布局應為:山地、丘陵應多發展林帶林和薪炭林;平原地區發展護路林和林帶林;臺地、山洼等地區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旅游區和軍事區多發展特種用途林;沿河兩岸多發展經濟林;河源流域多發展涵養水源林;城鄉農村地區多發展護路林和經濟林,以發展經濟和綠化。
南方地區的經濟條件和自然地貌較為特殊,多為山地、丘陵、平原,有很好的防護林發展前景。但由于南方人工營造林的基礎設施、營造技術和布局較為落后,給南方地區的居民生活和經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防護林建設必須遵循“因地制宜,因需設防”的原則。
[1]徐新創,苗東利.南方丘陵地區土地整理特殊工程措施的探討[J].咸寧學院學報,2005,25(6):102~106.
[2]葉功富,鄭 錕,徐俊森,等.沿海木麻黃防護林不同配置模式的防護效應[J].海峽科學,2008(10):93~95.
[3]洪加鳳,龔 靜.南方山區林地變化的現狀和對策[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1,20(2):19~22.
[4]何小廣,謝相林,葛世東,等.浙東南沿海防護林效益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3(3):8~9.
[5]危靜美.福建沿海城市園林綠地植物季相景觀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