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關生,葉正凱,陳 英
(1.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林業局木材檢查站,浙江 景寧 323500;2.景寧畬族自治縣林業局林權管理中心,浙江 景寧 323500)
景寧畬族自治縣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北緯27°58′,東經119°38′,總面積1949.98km2,總人口17萬人,屬麗水市,東鄰青田縣、文成縣,南銜泰順縣和福建省壽寧縣,西接慶元縣、龍泉市,北毗云和縣,東北連麗水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熱量資源豐富。因地形復雜,海拔高度懸殊,氣候垂直差異明顯??h城年平均氣溫17.5℃,年平均無霜期為241d,最長259d,最短230d,平均初霜期為11月中下旬,終霜期為3月份的上旬。年平均降水量為1542.7mm,年日照時數1774.4h,年太陽輻射量102.2kCal/cm2。縣內有甌江、飛云江兩大水系的發源地之一。全縣植被覆蓋較好,森林覆蓋率高,是浙江省9個重點林業縣之一,也是全國重要的集體林區,林業用地16.1萬 hm2,其中毛竹林面積1.6萬 hm2,占9.96%,人均毛竹林面積946m2,毛竹立竹量1972萬多支。近年來,竹產業已經成為該縣富民強縣的重要支柱產業。
在全球木材供給緊張的情況下,世界各國重視竹資源的培育和開發利用,竹產品正在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消費品之一。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竹產品出口國,而歐美、日本進口額占49%,是竹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我國的竹筍和竹蓀等竹類天然保健品深受國際市場喜愛。我國竹資源培育和加工利用技術引領世界,在全球竹產業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中國竹業已形成了一個由資源培育、加工利用到出口貿易,再到竹業生態旅游的頗具潛力和活力的新興產業。中國十大竹鄉浙江,以其優越的生態環境,為竹子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浙江省把發展竹產業作為“十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加以重點培育和扶持。
十一五以來,景寧縣認真貫徹執行“特色產業興縣”的經濟發展戰略方針,做大做優竹產業。十二五確定了“生態立縣、產業富縣、文化名縣”戰略,把發展竹產業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從鮮筍加工、竹筷、竹簽開始,發展到竹編制品、竹地板、竹工藝。加工產品也從仿制生產、訂單生產逐步向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過渡。2011年新建高效筍竹兩用林基地513.3hm2,用材林基地333.3hm2。2012年計劃以《大東景現代林業綜合園區規劃》為主線,全面實施重點欠發達縣群眾致富奔小康項目-竹產業提升工程0.2萬hm2:建設低效竹林改造0.1萬hm2;建設0.1萬hm2高效竹林基地;以在鶴溪、東坑、景南等鄉鎮建設3~5個高效示范園區為核心,加快竹林道路、灌溉等配套設施建設,組織開展市級竹子專業特色村和竹林高產示范戶建設,提高示范效益;加強實用技術培訓,著力改變竹農的生產習慣和勞作方式,提高竹筍產業的產量和效益。
竹產業的源頭是竹林,竹子是竹產業的基礎原材料。景寧竹類資源分布廣泛,主要生長在山區,有利于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緩解農村社會就業壓力。目前,竹產業已經成為景寧的支柱產業,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來源。
竹類資源素有中國第二森林資源的美稱。按目前的生產工藝,100根毛竹可生產1m3竹板材,折合1.5m3木材,“以竹代木”前景十分廣闊。加快景寧縣竹產業的發展,對增加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景寧縣作為全省6個重點欠發達縣之一和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大力發展竹產業有利于推進浙江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有利于促進畬鄉景寧的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
(1)區域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景寧縣東南部地區的東坑、景南、大際等鄉鎮竹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占全縣竹林總面積的絕大部分。西北部的英川、葛山等鄉鎮竹產業總產值占全縣的比例不高。同時,竹區道路建設滯后,竹區道路差、日常管理和采伐難、生產成本高,已成為竹區的共性問題。
(2)林地生產力和竹農技術管理水平不高。全縣豐產竹林占竹林總面積比例偏低,集約經營的竹林面積不大,低產、低質、低效竹林面積仍不少,提高竹林經營水平和效益的潛力巨大。同時,竹林純林化的趨勢日顯突出,生態平衡受到影響,病蟲災害呈加劇態勢。噴灌、配方施肥等高效栽培技術應用不夠,竹林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影響了竹林經濟效益提高。全縣大部分竹林仍處于“粗放型”管理狀態,筍竹產量低,生產效益總體不高
(3)產業化程度較低。毛竹加工企業規模小,生產設備簡陋。竹加工企業總體檔次較低,品種單一,精深加工企業少,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能力和開拓能力不強。另外綜合利用率低,重竹材、輕竹副產品開發利用。
(1)建立組織保障。組建竹產業開發領導小組,研究、制定竹產業發展規劃和相關扶持政策措施,協調有關單位開展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2)制訂規劃。景寧縣要立足全區竹產業發展現狀,根據縣委、縣政府的具體要求、區域優勢、市場前景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
(3)強化服務。盡可能地在信息、科技、流通、政策上為竹農和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的服務。加強與安吉、臨安、龍游等竹業發達地區的加工企業、專業市場溝通聯系,及時把市場信息傳遞給竹農和企業。
(1)強化科技培訓,確保資源可持續發展與利用。竹林資源是竹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整個竹產業化的第一車間。要強化科技培訓,調整竹林生產結構,確??沙掷m發展。
(2)科學歸類,分類指導,實施定向培育。低丘緩坡地、立地條件好、不構成生態影響的區域應作為商品竹林開發;高山陡坡、水庫周圍、輕墾復或不墾復,作為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竹林經營;對交通方便、經濟發達的區域應在主要旅游沿線及道路兩側以建設旅游觀光、風景園藝竹林為主。在東坑鎮、大均鄉農家樂經濟較為發達的村充分開發竹林的觀賞價值,開展竹生態旅游、竹文化旅游。
(3)打造研發平臺,提高科技含量。研發平臺的打造可以走由低科技含量到高科技含量的漸進發展道路,要把竹資源綜合開發與應用作為產業進一步發展新的增長點來抓,大力發展竹類深加工產業。
針對景寧縣群眾發展竹產業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的問題,應當積極探索和創新多種形式經營機制。在竹資源較豐富、勞動力資源較富余、交通較便利、基礎設施較齊全的鄉鎮建立“竹加工專業功能市場”,引進一兩家較強的竹加工企業,發展成本較低的標準產房加工竹類工藝品,以打造綜合利用竹資源的生產基地。創新發展“研發平臺+龍頭企業+專業功能市場+農戶”、“研發平臺+專業功能市場+農戶”、“研發平臺+龍頭企業+農戶(加工大戶)”等模式,鼓勵支持農民從事竹種植、竹采伐、竹編織、竹外運、竹銷售,推行訂單生產,吸納農村勞動力,帶動竹基地建設和竹產業發展。在產業鏈的延伸上,改變低級的制造,發展郎咸平所述的制造業的產業鏈,簡稱“6+1”?!?”是指制造業,是硬的生產環節,其余“6”是軟的環節,即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等6個環節。因此,在竹產業的發展上一定要注重軟的環節培育,有力地促進產業鏈的延伸。
(1)從體制機制上創新。針對竹林分布過散問題,應大膽探索市場經濟下的各種竹林經營方式,采取入股、出租、聯營、轉包、抵押、拍賣等形式的竹林經營改革,穩定所有權、搞活經營權、積極推進山林的合理流轉,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2)從觀念理念上創新。竹子的美學特征和意境,歷來為人們所推崇,有梅、蘭、菊、竹“四君子”,松、竹、梅“歲寒三友”等雅稱。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給具有良好觀賞性的竹子提供了巨大的應用空間。所以,在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中,應大力推廣宜竹地栽植竹子,既能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又能綠化、美化環境。
(3)從產業發展上創新?!稗r家樂”是以竹林風光為主要特色的生態環境,以“住在農家、吃在農家、干在農家、玩在農家”為主要內容的旅游項目,“農家樂”由此成了景寧畬族自治縣的新興產業,在下一步發展中我們要在注重特色、打造品牌時,要更加注重產業配套、聯動發展來促進竹產業的發展。
[1]景寧畬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篆委員會.景寧畬族自治縣志[R].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2]顧仲陽.竹產業轉變發展方式述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楊宇明,輝朝茂.評竹產業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J].生態經濟,2002(10):67~68.
[4]周秀英.完善竹業政策激活竹業產業[J].福建林業科技,2003(21):121~122.
[5]毛 丹,陳建華.筍用竹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湖南林業科技,2005(6):17~18.
[6]郭 玥.南方竹產業發展調查[J].中國國門時報,2010(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