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容
(貴州省印江自治縣峨嶺鎮林業站,貴州 印江555200)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生態環境出現了新的現象和問題,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使國家的生態安全受到威脅,如1996年,被稱為“亞洲第一垮”的巖口山體滑坡;1998年洪災;2011年印江縣梵凈山一帶遭受百年不遇洪澇災害。這些災害使人們認識到要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印江縣是全省退耕還林工程首批14個試點示范縣之一,從2000年、2001年試點示范起,全縣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47萬hm2,其中退耕地0.70萬 hm2、荒山0.75萬hm2、封山育林0.11萬hm2。退耕還林工程涉及17個鄉鎮202個行政村39 295戶農戶,惠及147 607人。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取得了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共同發展。
通過退耕還工程的順利實施,有效地推動了印江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增加了廣大退耕戶的收入,帶動了相關產業建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利用豐富的坡耕地資源,大力發展以楊樹為主的速生豐產工業原料林基地,推廣以林茶、林菜、林藥、林果、林草等治理模式,營建了一批梵凈山綠茶、山野菜、經果林、中藥材、牧草等基地,帶動了加工業、種植業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從而使退耕農戶得到了直接的經濟效益,也推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增加的森林面積,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44萬hm2,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通過退耕還林,為農村節約了大量勞動力,每年有退耕農民40 126人從耕地上擺脫出來,外出打工或從事其他產業。
(1)對退耕還林目的認識不足,規劃和計劃不當。這樣,就導致了規劃不集中連片,插花退耕,在規劃區內使其已退耕的達不到退耕造林的效果,沒有退耕的又影響耕種,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無法突出重點。
(2)補助期滿后,退耕還林地經濟效益不明顯,由于人均占有的耕地不多,部分有復耕的可能性。
(3)重退耕,輕管理。無資金進行撫育管護,林木長勢較差,經濟林和生態林都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并時有牲畜破壞現象,使退耕地處于自然發展狀態,達不到退耕還林的理想效果。
(4)有關配套政策法規落實不到位,無補植補造經濟,如火災、天干、水旱、凝凍等極端災害天氣損壞的退耕還林地及荒山造林地,難以恢復。
(5)地方沒有處理好退耕還林與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關系,不注重發展后續產業,后續產業建設舉步維艱,效果不明顯。解決長遠生計問題,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退耕還林過程中若不能統籌考慮和解決好農民的吃飯、燒柴、增收等實際問題。因此要保障成果,必須“以人為本”將農民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結合,將生態目標與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難以見效或效益不明顯的部分低效林退耕地還未進行改造。
(6)相關政策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中出現的新問題需要新的法律規范,地方政府對一些政策的具體操作要根據本地情況立法,國家不能“一刀切”。因此在國家宏觀與地方中觀、微觀層次上都需要針對具體實際進一步完善、改進有關法規,依法推進退耕還林進程。
退耕還林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西部地區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工程。退耕還林實施以來,已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正是有了這些法律法規的指導和約束,使得我國的退耕還林工作正常有序運行。但是,也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實際情況差異性大,因此,在退耕還林過程中,應梳理現有法規,使之相互補充、配合協調;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必須完善法律、嚴格執法,把國家有關政策落到實處,充分發揮法律的作用,推動工程的開展。
同時,還需進一步改進管理機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依法編制規劃計劃,科學合理合法的規劃和計劃是保證工程質量、確保工程取得應有成效的基礎;依法育林,保障質量,針對造林質量不高的狀況,應落實法律,搞好種苗供應,落實管護責任,嚴格驗收;建立包括個人在內的“問責”制度,把執行森林保護的法律、法規納入到領導干部的政績考評當,建立嚴格的“問責”制度;建立激勵機制,保障林農合法權益,林農是林業資源最直接的經營管理者,保護其合法權益關系到他們退耕還林的積極性,也直接關系到林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堅持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促進森林質量提升和林業產業結構升級,走現代林業發展之路,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初見成效的林業產業體系,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為打造生態印江,建設生態文明,實現興林富民,使林業更好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而進一步推進退耕還林工作,促進生態環境優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1]印江縣林業局.印江縣“十二五”林業發展規劃[R].印江:印江縣林業局,2011.
[2]印江縣林業局.印江自治縣第三次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R].印江:印江縣林業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