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益峰
(江蘇省丹陽市規劃局,江蘇 丹陽 2123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由于我國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應強烈。節能減排同樣也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
節能減排指的是減少能源浪費和降低污染物排放,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必然要求。如今園林設計的意義已不僅是對人文的崇拜、對野趣融合的要求,更是對地域性及居住理念的尊重。因而,園林將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麗形式,而是以高效使用資源、降低污染物排放為核心,功能與思想內涵的更高層次的統一。
由于人的親水性,在小區的水景設計中里,應縮短人和水面的距離,在較為安全的情況下,讓人融入到水景中。但是園林綠地中的水景,如噴泉、瀑布、人工湖等人造的水景,一般都獨立于城市的天然水系,依靠城市自來水系統維持,每年需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利用后的水也多直接排于下水道,而沒有用于綠地澆灌或是補充到城市水系。居住區園林用水的處理及利用在當前城市普遍缺水的情況是相當重要的。
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在總體規劃階段,就應合理布局城市各類綠地,通過雨水收集系統在城市規劃時結合管線安排有利于河流、湖泊、濕地、綠地來用于園林中水景,盡量減少以潔凈水源維持各類人工水景用水與城市天然水系、綠地灌溉系統相連,使水資源最大限度地重復利用。在這方面美國和德國已是雨水利用體系建立較完善的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把雨水的管理與利用列為水污染控制的3大課題之一,修建了大量的雨水池用以截流、處理或利用雨水,利用天然地形地貌及人工設施來滲透雨水。目前已形成了成熟和完整的雨水收集、處理、控制和雨水滲透等技術體系及配套的法規體系。在我國雨水收集系統發展較慢,主要是在一些干旱城市有一些具體的嘗試。在居住區中使用先進的灌溉系統,避免人工灌溉過量,控制坡地的灌溉,避免產生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因無需人參與,成本節省,系統易于擴展。同時增加雨水收集系統儲存雨水,如讓表面的雨水流入綠地中并下滲,使用透水性瀝青混凝土鋪裝和透水性水泥混凝土鋪裝,對土壤的活性十分有益,最終對城市環境的適應氣候非常有幫助,結合植物種植,利用綠地控制雨洪和降低徑流污染,形成“雨水花園”。雨水花園主要功能是雨水滲透,同時能夠有效地去除徑流中的有害物質,如懸浮顆粒、有機污染物以及重金屬離子、病原體等;同時能為昆蟲與鳥類提供良好棲息環境,改善小氣候,有更好的景觀感受,且成本較低、管理比草坪簡單,在我國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朝向是居住建筑基本考慮點之一,關于建筑朝向問題,要根據環境,因地制宜。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深圳“萬科城市花園”為代表,采用圍合式的住宅布局,使城市住宅理念發生了變化,它突破了我國住宅設計及居住區規劃規范中要求的“住宅戶戶朝陽”的樊籬,結合本地地理位置,以景觀為主,體現很好的效果。隨后開始出現朝西、朝北、朝東的居住建筑,這是和其地理、氣候條件、日照充足,而朝向并不重要有關。隨著地理緯度越往北,朝向問題就很重要了,北方冬季寒冷且較長,朝向要求戶戶朝南,以求良好日照。因此要注意圍合式的規劃布局,要根據不同的氣候采用不同的方式。同時要避免為了規劃平面圖美觀而出現犧牲建筑朝向的問題。具體采光可以通日照分析軟件的應用模擬技術來確定,幫助建筑布局、種植布局、空間布局、建筑形體設計等。居住區住宅之間距離除滿足空間尺度,心理距離之外,滿足日照間距是基本要求。現在根據計算機軟件的日照分析軟件,可以精確地解決了采光的問題,有助于更節約地使用土地。陽光不僅是人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夠影響心理情緒,在居住區園林中應注意以住宅、建筑、樹木等作為基本構件有效的組織陽光,既要使日照充足,又應防止陽光污染,同時也有助于不同需光量的植物的生長及種植布置。要做到冬有陽夏有蔭,為人們營造一個合適的陽光的休息世界。室外應根據不同地理位置要求不同的室外活動場地。對于太陽能的利用,應因地制宜,不同地區分別對待。亞熱帶地區遮陽很重要,需采用合理的窗和墻,若亞熱帶地區采用寒帶地區的設計,建玻璃大樓、金屬大樓,則耗費大量能源。而在氣候炎熱的地區建設有白色屋頂的建筑物,不僅節能、降溫,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環境保護,其費用也是低廉的。
在居住區園林營建中使用廢舊物有很多優勢。包括價格低廉;可以解決一部分環境問題??梢詼p少自然資源的開發,同時也減少了廢棄物的產生;其物質肌體和物質功能可以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與地域的經濟水平,文化觀念、技術特色,尤其是廢舊的建筑材料,物質肌體上會積累不同年代人們對其利用、修補、功能改進等留下的印記。對其再利用,可以展現不同時期人們對不同材料的利用方式,反映出不同時期社會的富裕程度和技術水平,以及在社會文化聯系中發展出來的諸如地域認同,特定人群認同等社會文化內容,進而展現出廢舊物獨具特色的文化情感價值。
不管是從生態、經濟還是人道主義來看,再利用比再循環更加有效更加有益,要比重新生產某些物品和再循環更節省能源的原材料。每年居住區產生大量的園林廢棄物,如枯枝落葉(植物凋落物)、樹枝修剪物、草坪修剪物、雜草、種子和殘花等。我國傳統的園林廢棄物處理處置的主要方式是填埋或焚燒,這不僅造成了環境的污染,也帶來資源的浪費。大量研究表明園林廢棄物直接覆蓋或堆肥后土地利用,可以減少填埋場的面積、減少病原菌的繁殖場所,還具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結構,涵養水分,維持土壤溫度,減少城市粉塵飛揚、雜草叢生、土壤侵蝕和地表徑流等功能,而且還能美化園林綠化景觀,減少城市水分消耗、節約勞動力資源,降低綠地維護成本并帶動循環經濟發展。此外秋葉落地、滿眼的繽紛和蒼涼,不見得非得立即打掃干凈,可以作為觀賞用,做落葉展示區等。又如雜草,若不影響別的景觀植物,不必費工去除,也是綠色,也是生命的一種。廢舊物在其物質功能無法再利用的時候,如無法再翻新、維修,可以轉換其功能加以利用,如廢混凝土塊,碎后可做為墊層,作為鋪路粒石,砌樹池等,也可利用廢物做材料是藝術創作一種方法,平常的廢物在適當的藝術加工后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具有藝術的價值和生命。
地球孕育了人類,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地球。人類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人類艱苦奮斗的創業史。在創業過程中,人們利用各種能源賴以生存,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能源與環境問題”已成為廣大群眾一個十分關注的問題。如果現在不加以考慮對策,未來人類就沒有出路,總有一天能源會被我們用盡,人類就無法生存。因此在進行園林設計的時候,既要考慮到功能及美觀上的需求,也要兼顧其生態污染以及資源利用效率問題,做到節能減排,從小事做起,人人動起手來,創建美好的家園。
[1]趙中樞.英國規劃理念回顧[R].北京: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學術信息中心,1994.
[2]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J].世界環境,2008(6):52~58.
[3]周光召.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4]周 曦,李湛東.生態設計新論一對生態設計的反思再認識[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