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飛
(黑龍江省寧安市環境監測站,黑龍江 寧安 157400)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在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李克強副總理發表重要講話,此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落實“十二五”規劃的主題和主線,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 》和《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這是新時期指導環境保護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同時也提出了要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完備和環境執法監督體系,提高環境管理能力。
與世界環境保護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環境保護的總體水平仍然相對較低,這是今后急需得到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在我國現階段的環境保護工作中,監測預警體系的建立是實現其預期目標的重要手段,而且對于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總體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各級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應將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建立納入到總體工作目標中,并且在現有經濟條件和物質基礎下,加大監測預警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且對于其實際工作效率和質量進行全面的審核。
目前,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主要由各級環保部門進行監督和和管理,尚未形成一個正規化的產業。在我國環境保護事業近30年的發展歷史中,已經初步形成了涵蓋資源循環利用、環保產品、自然生態保護、環境保護服務、潔凈產品生產等5大領域的初級產業體系,但是在各類技術和管理體系的應用和建設仍然存在較多的弊端。在今后的環保產業建設和發展中,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推進其不斷走向正規化,這也是國際環保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在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建設中,軟、硬件設施的配備是基礎,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保證體系正常運轉的關鍵,而且要提升系統的整體運行效率和質量,為促進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貢獻重要的力量。
多年來,“環境管理依靠環境監測,環境監測為環境管理服務”的觀點已被人們接受。事實證明,這種提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和向前發展的,環境管理的內涵也是要外延的,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測的關系也是要深化和提升的。環境管理是對人類社會行為和管理,它的目的在于通過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活動,在保證經濟建設的同時,控制污染、促進生態良性循環、不斷改善環境質量。環境管理具有四項基本職能,即:規劃職能、組織職能、監督職能、協調職能,還具有指導與服務兩項輔助職能。簡言之,就是“統一執法監督和統一環境信息發布,同時還要加強綜合管理、服務群眾和參與宏觀決策”。環境管理最終目的就是保護和發展環境,確保環境安全。而“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是環境管理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更好地履行環境管理職能最基本、最基礎的支撐力量,更是全面提升環境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國家安全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環境安全。廣義的環境安全是指人類和國家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處于一種不受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安全狀態,或者說國家和世界處于一種不受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危害的良好狀態,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環境安全已成為倍受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國際上一些政治家認為威脅國家安全的不只是外敵入侵,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外來物種的侵入,爭奪資源造成的環境侵入也直接影響著國家安全。我國的環境安全存在諸多隱患,表現在水資源短缺而且污染嚴重,城鎮飲用水源50%來自湖泊,這些湖泊絕大部分處于嚴重的富養化狀態,地下水受到有害物質的污染直接影響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區域性的酸雨污染和嚴重的城市空氣污染以及有害有機物污染直接危害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仍在惡化的生態環境威脅著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生物多樣性銳減,外來物種入侵危及到未來的發展。如果環境監測預警跟不上,污染防控、生態保護和執法監督就會失去了方向,環境管理就難以發揮保護和發展環境的功能,只有建立先進的環境預警體系,才能使環境管理形成主動、事前、預防、積極的環保工作新格局,才能確保我國的環境安全。
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是指為了完成各項環境監測任務而建立的一套先進的、完整的和符合國情的環境監測法規、業務管理、技術裝備、技術標準和人才保障的綜合體系。做到全面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及時跟蹤污染物排放變化情況,比較準確預警和及時響應各類突發環境事件,最大限度滿足環境管理需要。
(1)圍繞國家制定的相應法律、法規,確定監測站地位、職能、性質,明確監測管理體制等指導性政策來探索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環境監測業務體系和科學合理的監測網絡體系。建立完善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污染源監測網絡、應急監測網絡,以科學、及時、準確的環境監測數據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2)配齊監測儀器設備,全面提升全省環境監測能力和水平。良好的儀器設備是構建體系的核心,只有“硬件”上去了,整個體系才能順利實施。
(3)要構建完善的全省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質量保證是環境監測工作的生命線,必須把質量管理貫穿到整個監測過程之中,常抓不懈。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環保總局《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和《環境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制度》,強化全程序質量管理,完善環境監測質量體系和質量監督機制,建立省對市、市對縣監測數據的審核制度。
在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中,建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已經成為國家、政府、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而且是保證生態和諧、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在今后的環境保護工作中,一定要通過有效的途徑加快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建立,否則將嚴重影響到我國環保事業的整體發展與進步。在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建立中,相關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是極為重要的,是實現整個體系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先決條件,也是其今后科學、穩定發展的總體方向。為了解決國內現階段普遍存在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技術問題,各級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應適時加大技術、人力、資金等方面的投入,為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提供必要的基礎和條件。
環保部門的權威來自于執法監督,執法監督的基礎在于環境監測。提高環境監測對環境管理的支持能力從而確保各級政府環境決策科學化。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是做好環保工作的根本保證,也是各級環保部門的立足之本。在這個環保事業已進入以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我們環保部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了嚴峻的考驗,因此必須要建設先進、完整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應對未來各類環境污染事故,滿足環境管理的要求,為環境管理服務。
[1]朱新玲,黎 鵬.武漢城市圈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價[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