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晶
(江蘇省蘇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江蘇 蘇州 215004)
蘇州以水而聞名天下,素有“江南水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似乎蘇州不可能出現缺水的狀況。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由于蘇州城市化的迅速加快,水的污染狀況相當嚴重,因此蘇州出現了由于污染造成的水質型缺水。
蘇州市位于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腹部,它北枕長江,東鄰上海,南連浙江省嘉興、湖州兩市,西瀕太湖、無錫市,是江蘇省最東南部的省轄市。全市地形以圩區、平原為主,地勢低平。整個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沿江高而腹部低,西南部又多小山丘,全市總面積8488 .42km2。
蘇州古稱“平江”,境內河港交織,水網縱橫,湖泊眾多,共有河道2萬余條,湖泊300多個,水域面積占42.52%之多。河港湖泊相互串通,總的流向趨勢是由西北流向東南,由沿江流向腹部。
近些年來,蘇州的城市化速度越來越快,現在城市化水平已接近70%。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加之高樓大廈的鱗次櫛比,使得整個城市顯得相當的擁擠。而人口的增加對相對脆弱的城市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污染物的排放會相應增加,對包括水資源在內的各種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蘇州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100 mm,當地天然年徑流量多年平均值為24億m3,從地理位置來看,蘇州既有太湖的供水又有長江的水源供給,過境水量充沛。即使在比較干旱的年份,依靠沿江引水工程引長江水,也能滿足城市的總的供水需求[1]。
由于蘇州的水體污染比較嚴重,大部分的水體達不到相應的水質標準,難以被利用,造成“水質型缺水”。
近些年來,蘇州水體的富營養化現象比較嚴重。根據2010年的蘇州環境質量公報,2010年度,全市26條主要河流的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11條河流的總體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占監測河流的42.3%;12條河流的總體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占監測河流的46.2%;3條河流的總體水質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占監測河流的11.5%。全市湖泊主要污染物為總氮,湖泊污染以富營養化為主要特征[2]。
雖然最近幾年經過治理,蘇州的水質狀況已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從總體來說還是相當不樂觀的。因此蘇州的水質型缺水還是相當嚴重的。
蘇州作為一個迅速發展的城市,需水量相當大。尤其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用量的增長尤其明顯,盡管水利部門加大了從太湖、長江的引水力度,但水資源仍成為限制蘇州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水質型缺水的狀況也日趨明顯。
(1)蘇州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沒有充分考慮水資源的缺乏問題,沒有充分做好水資源的規劃,因此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了相應的問題。
(2)民眾缺乏節水意識,浪費水的現象相當嚴重,居民對現在的水資源的嚴峻形勢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缺乏節水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比如在公共場所的一些公用水龍頭用完后不關的現象相當普遍。
(3)蘇州水資源的污染尤其是富營養化現象比較嚴重,水生態日益惡化,嚴重影響了水的有效利用。
(4)蘇州河道尤其是內城河長期處于滯流狀態,自凈能力有限。
(1)在進行整體城市的規劃時,要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城市的發展和資源的利用過程中,也要時刻注意可持續發展。
(2)不能一味追求城市化進程,無限制地擴張城市規模,無限制地增加城市人口的數量,尤其是對于蘇州這么一個原本應該是小巧玲瓏的城市來說,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脹必然會造成水資源的缺乏。
(3)加強和完善綜合的水資源管理,包括水資源的立法和水資源的規劃,同時要嚴格執行相應的法規制度,加大執法的力度,把對水資源的管理措施落實到實處,而并不是只是做做表面文章。
(4)在企業和家庭中可以采取各種的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措施。在工廠中,應盡量根據自身的生產工藝流程,發展循環經濟,如工廠的冷卻水和清洗用水可重復循環利用。在家庭中,可以充分利用中水進行回用,如洗菜水,淘米水可以充分利用起來。
(5)加強對居民節水意識的教育,讓居民充分認識到現在水資源的嚴峻形勢,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同時,還可以采取一些經濟手段來督促人們節約用水。現在蘇州已經實行了水費的分級收費制度,一個月的用水量超過25t就會提高價格,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措施。
(6)積極整治城區河道,定期采取清淤、疏浚等措施,積極利用工程措施保持河道水流動,促進水流流速,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
(7)加強污水的治理措施,嚴格執行污水排放標準,尤其是要加強對太湖和長江飲用水源地的水資源保護,開發運用治污新技術。
[1]馬安成,晏桂娥.蘇州城市化發展與水環境保護[J].水資源保護,2004(2):177~178.
[2]蘇州市環保局.2010年蘇州環境狀況公報[R].蘇州:蘇州市環保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