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偉
(四川省西昌市林業局,四川 西昌615000)
濕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樣性和較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它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各類濕地在提供水資源、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均化洪水、保持水土、促淤造陸、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濕地是地球上-種重要的生態系統。濕地不僅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也是眾多野生動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之一。其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具有多種生態功能和社會經濟價值,被譽為“自然之腎”。濕地由于其過渡帶性質,是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交匯的地帶,具有生物物種豐富的特點。濕地是很多動物的棲息地,貝類、魚、蝦等水生動物自不必待言,很多動物都棲息于濕地,濕地也是很多陸生動物不可缺少的水源地。濕地被形象地比喻為“地球之腎”,具有沉積泥沙、降解污染物、凈化水質等功能。濕地是調蓄水資源的天然水庫,是蓄洪的場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濕地是陸生生態系統與水生生態系統的過渡類型,對環境變化的響應很敏感,因而可以作為環境變化的指示器。
目前濕地生境普遍面臨威脅,如自然生境的喪失、水量減少、空氣污染、物種的喪失。近幾年來國內出現了濕地破壞導致區域生態惡化的事例,使我們看到濕地在生態平衡中的突出地位,尤其在維持干旱地區地表植被、保護土地生產力上有著更為特殊的作用。那里的自然植被特別是綠洲,意味著是滾燙的沙漠里的天然樂園,綠洲的發育、延續和高質量生態服務功能與濕地生態系統的養育密不可分,沒有濕地、沒有水就沒有綠洲,水和蓄存水的濕地在這里成為生命的象征,它蘊含并帶來清新和郁郁蔥蔥的生命力,代表著沙漠里的綠洲。一旦水資源不合理開發或過度消耗,濕地生態系統破壞,不僅綠洲崩潰,生產難以為繼,也會損害人們的居住環境,安身立命成為問題,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
濕地或碧波蕩漾,或生物繁茂,或草叢、水面相間,作為一種地表覆蓋,既保水保土,又促進生物生產和物質循環及生態演替,是良好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利于局地氣候保持穩定。濕地所蓄存的水是組成自然環境的重要物質,也是最活躍的,它不斷地運動著,積極參與自然環境中正在發生和進行著的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包括地表化學元素的遷移和轉化、土壤的形成和演化、生物的生長發育和進化等,使濕地能夠通過水文循環向影響范圍內其他自然組分輸送水分和營養,維持森林、草場、農田等生態系統的生機與活力。這些都表明濕地在區域生態平衡和環境質量改善中發揮著積極甚至是關鍵性的作用,從一些對全球氣候有著重要影響的自然生態區域或土地退化嚴重的地區看,如果缺失或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后果都十分嚴重。
如果因為人類活動而使濕地生態發生質的變化即濕地特征不復存在,不僅原有下墊面改變,也影響到已經形成的對周邊土壤水分的傳統補給關系,其共同作用的結果便是局地氣候不穩定或趨于干旱,導致生態系統緩慢退化,區域自然環境質量下降。這種情況在以降水貧乏且變異大,因而水成為關鍵性生態因子的干旱、半干旱地區更為明顯,甚至會使原有脆弱生態平衡徹底崩潰,土地退化加劇,沙漠化不斷擴展。土地沙漠化、荒漠化、鹽堿化為特征的各種土地退化已發展成為嚴重的全球性環境問題。然而水土資源開發利用中很少考慮到濕地也需要水來養育和濕地生態總論系統持續存在的必要性,又不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修正錯誤,到了遭受大自然報復生態平衡嚴重失調問題非解決不可的時候才被動采取補救措施。影響所及不僅使許多干旱和風沙地區脆弱生態系統全面退化甚至崩潰,即使位于濕潤半濕潤氣候帶上一些水資源豐富、生態良好的地區也出現了水旱災害增加、土地沙化和氣候劣變等現象。
濕地破壞導致土地退化和區域生態惡化,直觀看是“濕地”變成了“干地”,并對影響范圍內的土地失去水分補給。但深刻的變化在于濕地破壞改變了地表原有結構,影響到大氣下墊面接受太陽輻射保存熱量的自然模式,大氣和下墊面之間曾經穩定的能量交換關系被打亂。同時失去濕地水面蒸發及水生、濕生植物的蒸騰作用影響到水汽平衡,綜合因素干擾了局地氣候,使風沙活動增加,降雨量減少。土地越干旱,風力和人類活動引起的揚塵越多,形成降雨的機會就會越少,又導致了進一步的干旱,這一破壞性反饋回路一旦確定,土地退化和區域生態惡化也就不斷加重。所以濕地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氣候的功能,保護濕地有利于局地氣候的穩定,有利于保持和改善區域自然環境質量,有利于遏制土地退化。
濕地被排水開發,改造為農田或作他用,會因為條件的改變而加速有機物的分解使其失去碳積累能力,由碳“匯”轉變為碳“源”,由全球氣候變暖的抑制因素變為促動因素。濕地的損失會減少對碳的固定,原有濕地的開發會瓦解其碳儲存功能,兩者都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因而人們試圖通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恢復其作為碳匯和碳儲存庫的巨大生態功能,以盡可能有益于對全球變暖的控制。
西部地區生態系統空間結構的存在以及內陸河流域特有的水分運移規律,決定了內陸河流域濕地的特殊性:西北地區降水極少,蒸發量卻大;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使得濕地抗干擾能力弱、分布不均衡;水分轉化頻繁,下游對上游的開發利用方式極為敏感;濕地納污能力差。正是這種濕地的特殊性,決定了對其保護的特殊性。
嚴格控制荒地的開發,重視進一步貫徹植樹造林工程,保護山區,盡可能地恢復已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緩解人為因素造成的濕地退化。發揮林業部門的本質作用,對于因開發利用造成的環境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加以解決。嚴格控制濕地污染。城市濕地不應成為排污場所,必須實施科學的方法杜絕和減少污染源。對于城市濕地來說,一方面要遷出城市濕地附近的污染工業,禁止向城市堆放、傾倒生活垃圾,從根本上清除污染源;另一方面,要進行污水截流,實施雨水、污水分流的城市排水體系,嚴禁不經處理和未達排放標準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濕地,以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城郊濕地保護區要以濕地公園建設為模式,以群落建園為手段,遵循生態系統演替原理和生態工程學原理,充分考慮水質凈化、生物多樣性恢復和風景配置3個主要方面,大面積恢復和保育自然生態,以自然淳樸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特色,融自然功能和研究、科普、游覽功能為一體,實現濕地系統的全面優化,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濕地資源。
對本地濕地現有濕地面積、類型特征以及資源的數量、質量以及經濟價值等作一次全面的評估分析。在保持自然生態平衡和確保資源循環利用的前提下,按濕地所處的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將濕地劃分為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區、游覽活動區、管理服務區、濕地展示區、原生濕地保護區等功能分區,提出最佳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方案,明確整治目標和可操作對策措施,正確指導濕地的保護與建設,發揮濕地的綜合功能效益。
只有讓公眾參與到濕地保護中,才能實現真正的濕地保護。大力搞倡導宣傳,讓市民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提高自覺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全面真實地認識周圍環境,積極樂觀地去面對。濕地保護是社會性很強的公益事業,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齊抓共管,必須繼續把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濕地保護意識作為濕地保護管理的基礎性、前提性工作來抓。把濕地保護的精品項目辦成濕地保護的樣板和示范項目,使保護區成為對公眾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要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濕地保護意識。
逐步實施重要濕地的保護和恢復建設,有計劃、分區段進行濕地及生物的保護,并逐步擴大能夠恢復的范圍。為了保護本地生物多樣性,建立及恢復濕地系統,在物種引進時應首先考慮本地鄉土物種,若確需引入外來物種,須分析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引進物種的利益與風險評估,建立嚴格的科學監管體制及全面的檢疫體系。植物的配置設計,要從濕地本質考慮,以水生植物作為植物配置的重點元素、注重濕地植物群落生態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觀效果的完美體現。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充分利用當地水、土、光、熱等資源,依靠自然的循環再生能力恢復濕地,控制水土流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實現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
[1]張永利.濕地保護事業的重要性[J].濕地科學,2007(6):213~214.
[2]馬昭璽.加強濕地公園建設管理 構建生態文明教育平臺[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9(4):27~28.
[3]殷康前,倪晉仁.濕地研究綜述[J].生態學報,1998(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