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燕
(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基礎課部 山東 泰安 271000)
閱讀是人們交流信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高效的閱讀可以了解國外科技信息,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學習借鑒科技成果。在英語學習中,閱讀是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之一,是培養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基礎。閱讀理解能力影響并制約聽、說、寫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能用一般的聽說來取代培養學生高水平的閱讀能力。近年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越來越注重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核。
隨著應用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閱讀過程是個復雜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閱讀不僅要理解文字符號的表層結構,掌握詞和句等語言結構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理解語義的深層結構轉化,要能對材料所傳遞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聯想和預測。這種多元和復合的心理活動過程也是讀者對已有的背景知識和相關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和處理過程。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暴露出其局限性。
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模式及思維模式的影響,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課堂以教師為中心;閱讀教學側重文本所包含的詞匯,短語,句法,語法,語言點的講解,大多數學生在閱讀時仍然停留在對字、詞的理解上,很難從宏觀上把握文章的脈絡、主題和作者的意向,因此語篇分析能力非常欠缺,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他們對各類專業體裁語篇的閱讀;沒有形成一套科學、有效、易操作,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體驗參與,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閱讀的量不夠,局限于課本,信息量過少,缺乏符合學生特點、認知能力的閱讀材料。此類教學現狀產生的結果便是:教師的教學效能低下,學生的閱讀能力長期得不到提高,在四、六級閱讀考試中閱讀分數偏低,閱讀教學達不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在近年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閱讀理解部分成為學生的軟肋。
通過對高校學生關于閱讀教學的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們對多數教師有更高的期望。多數學生認為老師整堂課都在講,學生自主學習、消化的時間較少,教學方式死板,學生參與少,積極性也小。課堂閱讀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課堂閱讀教學并沒有做到因材施教。課本知識老化,很多是多年前的文章,比較陳舊,很難引起同學們的興趣。上課時只是針對某篇文章講解,相對于當今學生所面對的浩瀚的知識信息量明顯的捉襟見肘。超過一半的學生希望老師能將現代信息技術進閱讀課堂,改進枯燥的教學方式,擴大信息量。受訪者普遍認為多媒體輔助英語閱讀教學應該是比較好的方法。
針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筆者結合多年的高校英語一線教學經驗提出以下方法以供大家討論:
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表明:多方位的刺激比簡單的刺激更容易進入永久的記憶,更容易在人腦中留下痕跡,以多媒體優化組合的課堂教學模式,把這種心理學感官原理的理論,運用于英語教學實踐。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將所學的文化背景、語言背景,通過錄像、投影、電腦等都變成了具體的形象,學生就能在和諧、自然、輕松的環境下充分感知教材。
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從而使學生以滿腔熱情參與教學活動,能形成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從極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多媒體技術走入英語閱讀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單向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實現知識傳輸過程的交互性,發揮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學生的個體差異得到兼顧,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與思考空間,同時學生在學習中擁有更大的自由度。這就真實的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并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使學生減少了心理焦慮,不必擔心因錯誤發音或答案的錯誤受到他人的譏笑,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把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還可以極大的擴充信息量,不再拘泥于教材,有利于學生閱讀水平和興趣的提高。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是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然而,近年的應用語言學研究也表明,語言的應用能力由語言能力、社會-文化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四部分組成。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不能只依賴教師或課本所提供的可理解性輸入。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大量的有意義的交際活動,使學生能夠在特定的場景中以特定的身份進行交際,在交際過程中培養不同的語言應用能力。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 “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近年來,這種教學理論逐漸引入我國的英語課堂教學,是我國外語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走向。
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這種理論認為,學生知識的獲得主要不是靠教師的傳授,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建構既是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括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其原則是:學生的學習活動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能動的引導和激勵,是學生真正掌握學習內容,并通過任務舉一反三。學生是在社會交往,相互合作中發現學會并運用知識的。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點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學法并不排斥。任務型教學法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在“干”中學,“用”中學,體現了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先進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英語課堂閱讀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充分使用討論式、探究式教學,生生、師生互動,激起學生求新、求異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保持自信心,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技能,激發他們英語閱讀的積極性。這相對于傳統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無疑是巨大的進步。
近年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表明,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目的、“中介語”(即學習者的發展中的個人語言系統,它獨立于學習者的母語和所學的外語)、學習策略和學習風格等。任何統一的教學模式都無法滿足不同的學習者在以上各個方面的學習需求。因此,英語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及不同學生閱讀方法、閱讀習慣、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在英語課堂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盡最大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英語閱讀課堂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英語學習中找到快樂,體會到解決問題后的成功喜悅,從而他們才會有興趣,有信心學好英語。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樹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精心設計“任務”來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和進行協作性學習。利用網絡提供的大量的最新的閱讀資源,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從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貫徹落實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從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學生英語英語閱讀能力及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1]何廣鏘,編著.英語教學法基礎[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2]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視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
[3]程可拉.基于多媒體技術的任務型外語學習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3(3):10-13.
[4]方文禮.英語任務型教學法縱橫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19.
[5]魏玉燕.促進學習者自主性:外語教學新概念[J].外語界,2003,3.